||
第三章 狼烟四起
第16节 濮阳三败
问题(1):入主兖州,对吕布有利吗?
问题(2):边让到底说了些什么话,被曹操杀了,成为兖州系叛乱的导火索?
问题(3):曹操的濮阳三败,是陈宫指挥才能卓越的表现吗?
——正文开始——
问题(1):吕布入主兖州,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
这个问题,在历史学家的眼光中,貌似根本就不需要讨论。有那么大一块物阜民丰的地盘,曹操的曹氏、夏侯氏宗族,除了夏侯惇之外,主力又全部外出,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吕布如果不去伸手抓住,岂非就象袁绍的犹豫、刘表的坐等一样无能?
但是,吕布是最先在诸侯争霸中出局的人。
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正是由于曹军的东征,给了吕布绝佳的夺取兖州的机会。
同样的,也正是由于曹军的东征,吕布并没有与曹军主力短兵相接的机会!这实际上意味着一场长期的战争。
相比较而言,194年底徐州由陶谦到刘备的交接,就显得很平稳。
吕布虽然被陈宫、张邈捧为名义上的兖州牧,一没有长安政权的合法性认可(吕布虽然被李傕和郭汜“封为颍川太守”,但身份上仍然是长安政权的追杀对象),二没有民意基础和征兵的资源(无论汉献帝再衰弱,老百姓还是认可正版的朝廷册封的官员),三没有独自决断的权力(共牧)。
在“执政”兖州的将近1年中,与曹军累战两百余日,战火纷飞、生灵涂炭。
吕布也并没有感到当一个兖州牧是妻妾成群、大块吃肉、大块喝酒的快活日子。
但是,我们不能以某件事情的结果,来推断当事人最初的决策是否明智,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当时双方刚刚接洽的时候,很显然,陈宫尚不属于吕布的人。
吕布事实上习惯于“飘零关东”,也必然道听途说了曹军在徐州杀红了眼的屠城表现。
这个最初入主兖州的高风险决策,是谁做出的呢?
首先排除的应当是吕布本人。
当时隶属吕布军团的,有张辽、侯成、宋宪、魏续、魏越、郝萌、曹性。
张辽本人属于随波逐流式的职业将军,跟着谁干都是干。
郝萌和曹性属于张扬处的人,他们是来吃肉的,不是来决策的。
其他4个人则是打酱油一样的存在。所谓的“八健将”,用于形容侯成、宋宪、魏续、魏越这4个人,只能说,他们的身体的确还算是健康的。
我认为,这个决策,是严氏或貂蝉做出的。
虽然在关东,最弱的是吕布。通过与黑山军张燕消耗战之后,估计在300人左右。
既然袁绍拒绝了给他增兵增量,估计最多还剩下300人。
刘备从田楷处带走了1000余人,陶谦又给他增加了4000丹阳兵,属于次弱。第三和第四弱的,就是曹操和陶谦了。
但吕布入主兖州,的确存在着较大的胜算。
兖州的东郡,是曹操传统的势力范围;陈留是张邈的势力范围。
190年1月讨董战争开始时,张邈的弟弟,即徐州广陵郡广陵太守张超,将广陵委托给了袁绥(和袁绍并不是一脉),带着军队来到陈留的延津(酸枣),从此他的军队就和张邈会合在一起。张邈和张超的军队结合在一起,的确是相当强大的力量。张邈、陈宫深切感受到曹操的死亡威胁的话,也必然是和吕布报团取暖。
另外,兖州系还有一个军事能力匹敌麴义的高人——高顺,再加上吕布并州系“武力过人”的张辽(吕布是“骁武”,张杨是“武勇”,个人武艺均比张辽差一些)。张辽的骑兵和高顺的步兵配合的好,攻守兼备,的确是曹军很难战胜的力量。
当分析陈宫游说兖州各郡叛曹迎吕的能力时,发现了一个很令人吃惊的现象。除了(1)陈留太守张邈、(2)东郡太守夏侯惇之外,其他6个郡的太守或相,究竟是什么人在担任,都是不明确的。
济阴郡(3)的太守可能是吴资,但可能游离于曹、吕之间。济阴郡乘氏县人李进,后来还击退了吕布的进攻。因此,陈宫可能并未彻底说服济阴郡。
山阳郡(4)的太守本来是袁遗,但很显然吕布、张邈造反时,袁遗已经死了,后继者不明。
任城国(5)的国相本来是郑遂,但死于刘岱、鲍信等与黄巾军作战的192年4-9月之间,后继者不明。
东平国(6)的国相也不明确,但东平郡寿张县令程昱,却是曹操反击吕布、复夺兖州的关键人物之一。
济北相(7)鲍信战死于河上述任城国(5)的郑遂相似的年份。泰山郡太守(8)应劭,因担心曹操追责曹嵩被杀事件,潜逃到了袁绍处,泰山郡太守的后继者也不明朗。
因此,我推测,在兖州,实际上形成了“北曹操、南张邈”的权力分布格局,其他6个郡,都没有常备军。
所谓的“唯独鄄城、范县、东阿3个县,赖荀彧、程昱死守保全,其余皆叛”,这个“其余”,指的并不是兖州80个县中的77个,而是东郡共15个县的其他12个,即濮阳(东郡治所)、酸枣(今延津)、白马(今滑县)、顿丘(今清丰)、东武阳(莘县)、临邑、乐平、发干、聊城、博平、阳平、谷城和廪丘。
汉末人口稀少,并没有能力象院墙的竹篱笆一样,形成密密匝匝的驻军,而是存在一个核心驻军区。
例如,兖州的“州军”在东郡的濮阳,这些州军机动灵活地在各个需要打仗的郡调遣。其他只是在路与路的交叉口、河与河的交叉口(如白马、延津,南方的夏口、陆口、油江口等)、河与路的交叉口有少量驻军,并且一般并不调动。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省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最少要设立多少个收费站,这些收费站最好设置在什么地方,才能有效地盘查来往的大车,就明白了。
也就是说,每个州的边缘百姓,随时需要准备好被邻州首先掳掠的打算;两个州之间的初期进军,相互双方都是“如无无人之境”的。
所以说,兖州事实上只有张邈的陈留和夏侯惇的濮阳有驻军。张邈、张超都是自己人,吕布只要控制了东郡,就相当于控制了整个兖州。风险是有的,但也是比较有希望实控整个兖州的。
吕布做出和兖州士族合作,应当是严氏或者貂蝉的决策。
问题(2):边让到底说了些什么话,被曹操杀了,成为兖州系叛乱的导火索?
在三国演义上,说的是曹操和陶谦作战时,“九江太守边让”不知从什么地方出来了一支偏师5000人,来救援陶谦,被夏侯惇沿路截杀。给我们很大的错觉:袁术与陶谦已经成为仇敌,怎么可能派遣其辖区的边让,来救援陶谦呢?
《后汉书·文苑列传·边让传》记载:“边让仕至九江太守,初平中,去官归乡里。”,此处“初平”起于190年,止于193年,故边让担任九江太守的年份大致为192年。193年4月之后,扬州的九江郡全面为袁术接管。
资治通鉴写道:“吕布之舍袁绍从张杨也,过张邈,临别,把手共誓。袁绍闻之,大恨。张邈畏曹操终为袁绍杀己也,心不自安。前九江太守陈留边让尝讥议曹操,曹操闻而杀之,并其妻子。边让素有才名,由是兗州士大夫皆恐惧。陈宫性刚直壮烈,内亦自疑,乃与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及张邈弟张超共谋叛曹操。”
从这段话可以觅获下述信息:
(1)吕布是194年3~4月来到陈留的;
(2)袁绍的“闻之”,透露这种信息的,应当是刚刚逃往冀州的袁氏妻族高柔;
(3)袁绍的“大恨”,明面上是恨从邯郸10余名刺客眼皮底下逃走的吕布,以及190年4月曹操荥阳战败时“正议责绍”的张邈,实际上已经敏锐地判断出了曹操的兖州将会后院起火。实际上他恨的是曹操当初不听话,没有杀死张邈;
(4)很可能不是张邈、陈宫说服了吕布来取兖州,而是擅长搞恐怖威胁的小月支族貂蝉说服了陈宫,再由陈宫去说服张邈、张超。否则,一个“不自安”,一个“自疑”,具备这样心理活动的人,行事是会特别谨慎的。
(5)此时是194年4月,边让被杀。对比一下208年7月曹军打击刘表之前,孔融被杀。就可以看出,曹操之所以要杀边让,恰恰是为了枪打出头鸟,震慑一下“兗州士大夫”,免得后院起火。就象春秋时代的齐景公时期,齐国晏子的“二桃杀三士”(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导致三个勇士同一天死亡,田穰苴仓促挂帅应对燕国、晋国大兵压境,不得不斩杀监军庄贾来立威一样。“诛大以立威,赏小以养德”,无论张让是不是“尝讥议”曹操,曹操也是要拿他作为立威的良好素材的。
(6)孔融讥议的内容,主要是兵凶+年饥的年份颁布的禁酒令,用于节约粮食,以资军用,耽误了孔融喝酒;张让“讥议”的内容,很可能是曹操屠城的恶行,以及为了家门私仇出动州军报复,让整个兖州百姓为军费买单的事情。
问题(3):曹操的濮阳三败,是陈宫指挥才能卓越的表现吗?
在三国演义上,陈宫与吕布合作后的第一个分歧意见,是这样的。
陈宫要求吕布将重心放在亢父道和梁父道,也就是徐州返回兖州的必经之路。梁父道两侧是山,道路狭窄;亢父道则一山一水,路较宽。守好这两条道,把曹操的主力遏止在徐州,可以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这样做的缺陷是,庞大的军团没有立足之地,住宿全靠帐篷,打仗全靠骑兵大平原上冲锋。而且,有可能遭到西部的东郡夏侯惇、东部梁父道的曹军的两面夹击。因为,濮阳夏侯惇这棵钉子不拔除,吕布后背发凉。
吕布则期望副将薛兰、李封留守东方地盘,张超留守陈留杞县,吕布军团和张邈军团合伙,迅速拿下东郡,端了曹操的大本营。这样做的缺陷是,有可能会把曹操的有生力量从徐州放回到兖州。有可能遭到黄河西北侧的袁绍、黄河东南侧的曹操返兖军团的两面夹击。吕布寄希望于袁绍的观望,夏侯惇的犯错,以及东郡人民的拥护。
由于三国演义bug太多,我们来看看他们说过的话:【吕布……召副将薛兰、李封曰:“吾欲用汝二人久矣。汝可引军一万,坚守兖州。吾亲自率兵,前去破曹。”】
兖州是一个州,实际上,吕布指派薛兰、李封所守的,是济宁。而吕布要“破”的,不是“曹”,而是“夏侯”。这两个“副将”,不是吕布本人的副将,而是张邈的部下。实际上,吕布是要这两个人当炮灰的,为自己攻占濮阳争取时间。
【陈宫急入见曰:“将军弃兖州,欲何往乎?”吕布曰:“吾欲屯兵濮阳,以成鼎足之势。”】
什么是鼎足之势?在吕布的观念中,就是吕布、张邈占领后的东郡、张超的陈留、返兖的曹军的鼎足之势。
【陈宫曰:“差矣。薛兰必守兖州不住。此去正南一百八十里,泰山(指泰山之间的梁父道)路险,可伏精兵万人在彼。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
这件事情的本质,是“攘外”(曹操)优先还是“安内”(夏侯惇)优先之争。也是初步合作之后,吕布和兖州系双方并非铁板一块,都希望对方扛住曹操优势兵力,自己去捡软柿子捏。称不上谁的决策好,谁的决策坏。
如果吕布真的很狂傲,【亲自】【吾匹马纵横天下】挂在嘴边,不是应当到滕县周边去抵挡曹军精锐吗?这说明,两个派系初次合作,并非信任到相互支援的地步。也并不是众多人的看法“陈宫计谋好,但吕布就是不听他,导致了失败”。而是两条路线之争、利益之争。
此时,一向被认为有勇无谋的吕布,对以智谋见长的陈宫回敬了一句:【吾屯濮阳,别有良谋,汝岂知之?】
左看右看,吕布的决策是有高人指点的,否则“鼎足之势”这样的术语,很大概率不会是吕布那样的脑袋一热就从嘴里蹦出来的。
在《三国演义》上,吕布说要据濮阳,立刻就进了濮阳城,略去了这个精妙的操作过程。实际上,资治通鉴记录到:【荀彧知张邈为乱,即勒兵设备,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于濮阳;夏侯惇来,吕布遂据濮阳】。吕布又玩了一手调虎离山之计,佯攻荀彧,由荀彧急招夏侯惇,轻松拿下了兖州北部最坚固的城——濮阳。
吕布居然连荀彧、夏侯惇这样的人都能用计大获全胜,又是谁人的指点呢?此时的陈宫与吕布,正处于战略规划的争执中。高顺属于战术层面的,张辽的优势首先是战斗层面,其次才是战术层面。这样战略级别的规划,貌似在吕布军团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了。
虽然,占领濮阳,背靠黄河,可能面临着袁绍和曹操两个大咖的两面夹击,吕布先前不久也在邯郸遭到袁绍10个壮士的刺杀,但吕布仍然赌袁绍会按兵不动。因为袁绍和曹操的矛盾也很突出:
(1)讨董战争时期,在国家大义前面,袁绍就拥兵观望,保存实力。此时这点小事,即使派兵,也是做做样子;
(2)曹操一定看得出,袁绍指示他杀王匡、张邈,实质就是让曹操得罪人,削弱兖州。曹操192年底招降青州黄巾后形成的恐怖战力,193年正月在匡亭、宁陵等地追着强大的袁术跑,无论如何会引起袁绍的警惕。
(3)袁绍试图通过联姻(为子袁谭娶曹操女)控制曹操势力,宣告失败。在194年吕布、曹操大战之后,又借机要求曹操将家属送至邺城为人质,试图加强控制。程昱谏止,曹操断然拒绝,双方关系恶化。当然,吕布还预料不到这些后期的事情。
(4)后来袁绍派兵黎阳,与曹操联合之后打败吕布,却趁机驻兵白马不走了,后来曹操夺回。200年4月,白马又被颜良夺回。在黄河两岸经历了多次小规模摩擦和拉锯战。
吕布、张邈仓促组成的联军,能从194年4月抵抗到195年5月,不得不说,与最初的两次决策有很大关系。那就是选择的根据地太坚固了。如果吕布当初听陈宫的,亲自断梁父道,按照曹操灵活的用兵风格,恐怕是撑不了一年的。因为这样的话,吕布的西面就有了夏侯惇、荀彧、程昱等骚扰之敌。
貂蝉的北上战略,是吕布【吾屯濮阳,别有良谋】的来源。否则,吕布怎么会这么反驳陈宫呢?
不妨盘点一下陈宫所有计谋、当时形势、吕布采纳与否。
192年夏,在李傕郭汜攻陷长安、吕布舍妻子溃逃武关、密探遍布皇帝身边的严峻形势下,貂蝉、严氏选择了藏身于蔡琰、庞舒家中,这本身是需要眼光的。貂蝉能给董卓和吕布同时灌下迷魂汤,如今,又不知通过什么手段把庞舒塑造成了“冷淡客”。庞舒满怀忠心地把吕布的妻妾安然无恙地送到了张杨那里,完成了接头。这比虚构的关羽千里走单骑更夸张。
张杨的地盘,南黄河、西吕梁、东太行,三重保险,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再加上代表合法政府的李傕、郭汜下了捉拿吕布的死命令,必然令张杨高度警惕。虽然张杨不至于杀了“州里人”吕布,但很显然是希望另外两个并州系代表吕布、张辽能和他一起据守河内。但绝对不会毫无防备,因为张杨接纳了袁绍欲杀、李傕郭汜欲杀的吕布,轻易放走,就会同时得罪函谷关西方最大的势力和函谷关东方最大的势力。
吕布居然能跳出张杨的包围圈!
没有貂蝉加入,吕布军团就像一小队比黄巾军凶猛、但行为又象黄巾军的“劫掠”百姓的悍匪,始终意识不到占领一个较大根据地的重要性。
张邈、陈宫希望吕布死守泰山道和亢父道,和曹操死磕。
貂蝉则希望吕布虚晃一枪,尽快北上濮阳建立一块根据地。
张邈不会任由嫡系薛兰、李封被曹军吃掉,应该在吕布拒绝陈宫的计谋之后,会去截击曹军,这是貂蝉建立根据地能争取的时间。
可惜貂蝉的目的,被曹操看的一清二楚【吕布无谋之辈,故教薛兰守兖州,自往濮阳,安得此处有埋伏耶?教曹仁领一军围兖州,吾进兵濮阳,速攻吕布。】。以强对强,以弱对弱。
而为了【泰山险路】而提出防范建议的郭嘉,倒反而成了傻子了。
注:这里按演义。实际上,郭嘉是在196年10月,汉献帝东迁洛阳,复迁许昌之后,才投曹操这里的。【曹操惧,请以大将军让袁绍。丙戌,以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曹操以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曹操问荀彧以策谋之士,荀彧荐其从子蜀郡太守荀攸及颍川郭嘉。】。也就是说,郭嘉在袁绍众多的谋士面前,是被闲置的,后来弃官。曹操定都许昌之后,郭嘉从颍川来到许昌,也算是本地就业了。
此时,陈宫给出了第二条建议:【今曹兵远来疲困,利在速战,不可养成气力。】
吕布说:【吾匹马纵横天下,何愁曹操!待其下寨,吾自擒之。】。
三国演义为了故事性,经常会把多年战争,描写的就像室内剧本一样连贯。这样的决策方案,不是单纯一次对话就拍板了的。
后来逍遥津之战时,张辽首先让孙权觉得先头部队很厉害,才能稳定守城。
濮阳是吕布刚刚进入的地盘,尚未有百姓的拥护。毕竟,在这种权力过渡的过程中,他们也在押宝。如果吕布不给曹军一定的颜色看看,那么也许濮阳城里的老百姓就会出卖吕布。
所以,貂蝉的计划就是:反挫其锐,然后可守!而这种貂蝉和吕布内室里的悄悄话,到了吕布回答陈宫的时候,就变成了某种狂傲了。
第一次曹军失败,是吕布锥形阵战法过于凶猛造成的,不听陈宫建议,同样可以取胜。大家大致看看这种锥形阵布局【阵圆处,吕布当先出马,两边排开八员健将:第一个雁门马邑人,姓张,名辽,字文远;第二个泰山华阴人,姓臧,名霸,字宣高。两将又各引三员健将:郝萌、曹性、成廉,魏续、宋宪、侯成。】。实际上,臧霸不可能此时在吕布军中。
这种锥形阵如果失败,那么,后手就是高顺类似于麴义的铜弩机+大盾牌式战法。
濮阳的第二战,从陈宫的眼中看来,西寨是要严密防守的。
吕布虽然表面上采纳这个意见,但到了实施时,玩的却是一手空城计,慢吞吞地派遣高顺、宋宪、魏续去设置伏兵。【却说曹操于黄昏时分,引军至西寨,四面突入。寨兵不能抵挡,四散奔走,曹操夺了寨】。
如果吕布要真的是实心踏地去防守,曹军怎么能如此顺利?吕布如果那么重视陈宫的意见,本来就在濮阳城中的高顺、宋宪、魏续蜗牛一样的进军速度,就不可思议了!
这次濮阳西寨空城计对曹军的重创,也许是曹操征战一生中,少有的惨重失败。书上说是陈宫认为西寨防守薄弱而建议吕布派人去的遭遇战。事实上吕布大咧咧的【他今日输了一阵,如何敢来!】已经暗含着统筹谋划的意思了。
从书上看来,曹操这次已经押上了几乎全部精锐骑兵,但是遭遇的却是一场围歼
——高顺、魏续、侯成一路,负责搞定曹操;
——吕布一路,负责解决于禁、乐进;
——北方是背后埋伏两路张辽、臧霸,负责解决吕虔、曹洪;
——西方一路郝萌、曹性、成廉、宋宪,负责堵死通道。
没有典韦,曹操可能就死了。
注:曹操历经的危险战争:汴水遇徐荣,濮阳遇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瑜,这两件事假:【华容逢关羽,潼渭遇马超】。张松没有总结“汴水遇徐荣”,是故意回避。而汉水遇魏延被射落门牙可能也不存在,虚构的,此时张松已经死了。左慈的事情造成恐惧也不小。最后是梦见三马同槽。
濮阳的第三战,是陈宫提出的谍战计。吕布不再“匹马纵横天下”地瞎掰了。
按理说,前面两战接连胜利,吕布不是更狂傲了吗?现在怎么不狂了呢?他怎么不反驳陈宫,离开了濮阳富户田氏,自己也不怕曹操了呢?
因为,这个计划很可能是内室的严氏、貂蝉默许的。经营了濮阳许多天了,胜曹军两次了,这时濮阳富户“田氏”才是间谍计的有力执行者,否则象后来雒城砍死刘璝的张翼、零陵郡射死金旋的巩志、长沙郡砍死韩玄的魏延那样的墙头草,还不知有多少。
这次,曹操居然亲自遭遇了赤兔、方天画戟、唐倪战甲三宝俱全的吕布,侥幸走脱,这次的损失,比第二次还要惨重,曹操快被烧死了。
濮阳的第四战,是曹操的假死计,是三国演义虚构的。
是不是对陈宫这个此时尚属于“张邈部下”的意见选择性听从才取得了三胜一败的结局?我们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1)此时的陈宫,并不能定义为“吕布的谋士”,他们只是合伙人关系;(2)陈宫特别爱给出建议,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建议。
但是,吕布一会儿听从,一会儿不听从,也不单单是那种【匹马纵横天下】的狂傲。例如,西寨的空城计,吕布听了;从兖州退却,吕布没有听。他和张绣对贾诩言听计从的情况可不一样。应当说,吕布的背后,有一个决策者,负责把参谋长陈宫的各种备选方案比较归纳一番,做出最后拍板。陈宫再好的方案,如果不太符合这个决策者的意思,吕布也是不愿意采纳的。不采纳的时候,吕布就会大大咧咧的一番话。
虽然这个决策者自己在军事上不很通晓,但是她可以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每一种方案都有权衡性分析,觉得合理的,拍板,具体交给吕布去执行。这个宏观战略把握好,具体战术层面的,由陈宫负责;战役层面的,由高顺、吕布、张辽负责。
这个灵魂人物,可能正是在这几节中已经消失的—貂蝉。
也许吕布走出武关的那一刻,带上貂蝉,早就有根据地了。
即使到了如此境地,面临如此多的曹军精锐,貂蝉居然也能作为最终的决策者和盖世英雄曹操打下三胜一负的战绩,你还能说这仅仅是一个“女将军”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0 1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