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zheng197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zheng1978

博文

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47)

已有 720 次阅读 2025-5-24 18:34 |个人分类:历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第三章 狼烟四起

第17节  功亏一篑

从宫廷内乱的189年到献帝迁都的196年之间,宏观军事能力方面,大致顺序为董卓≈皇甫嵩>公孙瓒>孙坚>>曹操。但曹操存活的年限比其他四人长得多,在后来做到了“十平其九。未承王命者,吴与蜀耳”。这就给人很大的错觉,曹公用兵入神,实在是太厉害了。

从后来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上书来看,曹操在许多战争中,固然熟谙诡道,诈计百出。但许多情况下,曹操是凭着顽强的、不服输的意志取胜的。

诸葛亮后来给刘禅的上书写道:“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对袁谭),几败北山,殆死潼关(211年对马超),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对徐州东海郡豪帅昌豨),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汉中夏侯渊被斩),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

注:(1)困于南阳,这里的“南阳”指的是南阳郡,含南召、宛城、邓州等地,诸葛亮的上书,具体指的是197年对阵贾诩、张绣,又称淯水之战。

(2)险于乌巢,指200年对阵袁绍时,在南济河(现成为黄河河道)以北的封丘,焚烧袁军粮草。曹军当时只有5000人夜袭,被惇于琼等前后重兵夹击。曹操烧粮心切,拒绝听军情报告:“诸将只顾奋力向前,待贼至背后,方可回战”。

(3)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不在青、甘一带,指的是河北临漳、磁县附近的另一个“祁山”,对阵袁尚将领审配,弩箭齐发,差点杀死曹操。

(4)几败北山,指的是207年曹军轻骑1000多人,在田畴引导下出卢龙塞,在白狼山一带,派遣张辽带队闪击乌桓塌顿3万尚未列阵的骑兵队伍的事情。

(5)殆死潼关,实际上指的是211年的渭水之战,曹操自身带小队佯装渡渭河,吸引马超火力,为徐晃、朱灵渡西河暗袭马、韩的后方做掩护。后来凉州军箭下如雨,曹操被虎骑士兵强行拖到船上,用大盾牌掩护救走的事件。

(6)五攻昌霸不下,指的是199年徐州的吕布破灭、刘备投降之后,泰山郡臧霸、东海郡昌豨,成为徐州北部2个郡最大武装割据势力。后来,臧霸投降,昌豨利用有利地形周旋5次,曹军攻击不下。再后来,吕布旧将、曹操降将张辽单骑上山,与昌豨谈判,陈述曹操不念旧恶。张辽与昌豨约法三章,从而招降东海郡霸王昌豨,即“土山约三事”的来源。

(7)四越巢湖不成,实际上诸葛亮只是列举了曹操与孙权209-216年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第一次是209.12~210.12,与西部南郡江陵并发的东线合肥战场,孙权的对手是刘馥、蒋济,属于孙权主动进攻;

第二次是212年,曹操西击韩、马之后,主动出兵与孙权的濡须坞之战,孙权江西大营被破,都督公孙阳被俘虏,但因“春水方生”,张辽、臧霸的军队在烂泥里慢吞吞行进,未能扩大战果。曹操一看形势利于水战而不利于陆战,退军;

第三次是215-217年,含张辽的逍遥津之战;

第四次在216年冬季,汉中张鲁降,曹军腾出手来打击东吴。曹操拉拢孙权后方的鄱阳尤突、丹阳费栈在东吴内部搞事情,成功攻陷了濡须,张辽、夏侯惇、臧霸步步进逼,移屯到了居巢。后来,瘟疫爆发,双方均损失惨重,孙权东吴财政吃紧,不得不与曹军讲和。

于是,从208-216年的持续战争,暂时画上句号。孙权开始重视谋取荆州的可能性。

因此,诸葛亮的上书,带有“死鸭子嘴硬”的意味,比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执拗地将208年秋末的长坂坡之战,刘备仅剩数十骑的惨败,描写为胜仗,更加夸张。比如,第一次明明是孙权主动进攻合肥,孙权的战略目的没有达成,完全可以说是孙权“拿合肥不下”,而不是曹操“越巢湖不成”。第四次“越巢湖不成”,其实是由于孙权投降了,曹操也感到疲惫,伸手不打笑脸人,故止步于居巢。

(8)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200年王子服、董承谋反事件。古代书稿书写方向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不像现在的“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再加上是毛笔,墨汁易散、易污,故将“上王下子”误认为是“李”字。

《后出师表》并不意味着诸葛亮自叹弗如的颓废,恰恰相反,意味着诸葛亮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升华,那就是彻底认清了自己和曹操有相当大的能力差距。此前,在瓦西里效应的光环下,“败仗归刘、胜仗归亮的功劳分配模式,本欲为迷惑曹操,创造一个不败的神话,但一度曾经让诸葛亮迷失了自己。诸葛亮在197~207这几年,原本应当参军历练历练,却高卧隆中,丧失了绝佳的军事实践机会。这一点,随后再表。

当然,还有人说,《后出师表》是假的,因为徐荣、吕布给曹操造成的灾难,只字未提。

如果顽强的意志能够克服一切困难,那么世界上将没有任何困难。

关键的一点是,你愿意为你的意志付出什么?没有付出的代价的配合,顽强的意志就是弗洛伊德式的梦呓,纯粹的唯心主义。

对于个人而言,“头悬梁、锥刺股”“卧薪尝胆”,付出的是时间,是视觉器官,是味觉器官,是肉体和胃口的痛苦。

但对于一支队伍,这样做还是远远不够的。哪怕吊死在梁上、刺穿了大腿、尝遍了苦药,敌人仍然是那么多数量的敌人,自己仍然是那么多的队友。

在三国史上,经受痛苦的磨砺最多的人,也正是曹操所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的两个人。

那么,曹操在顽强意志的支配下,失去了什么代价呢?

(1)濮阳之战时,蝗灾与战乱引发“人相食”,程昱的士兵以“人脯”充饥。

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的《魏晋世语》提到,曹操缺粮时,程昱在其管辖县内搜刮粮草,供粮中掺杂了“人脯”,导致声望受损,最终在曹魏政权中“失朝望”,未能位列三公。裴松之认为该书部分内容“虚错”,但未直接否定此条记载的真实性,或因陈寿有意回避敏感内容。

(2)以打击黄巾为名义,挖掘民坟

以堆雪人为例。黄巾军堆成雪人,曹军把雪人运走了,并没有把雪撒开在这些雪原来的地方。这种行为,从道义层面上说得通吗?

李儒是董卓首席谋士,荀彧是曹操首席谋士,这两个谋士提出的建议,分别出现在第六回和第十二回。

第六回,李儒曰:【今钱粮缺少,洛阳富户极多,可籍没入官。但是袁绍等门下,杀其宗党而抄其家赀,必得巨万。”董卓即差铁骑五千、遍行捉拿洛阳富户,共数千家,插旗头上大书“反臣逆党”,尽斩于城外,取其金赀。】。

第十二回,荀彧曰:【不如东略陈地,使军就食汝南、颍川。黄巾余党何仪、黄劭等,劫掠州郡,多有金帛、粮食、此等贼徒,又容易破;破而取其粮,以养三军,朝廷喜,百姓悦,乃顺天之事也。】。

可见,曹操和董卓都是由于“钱粮缺少”的原因,根本就不是什么行侠仗义,杀富济贫。

董卓的做法是查抄富户,补充军资;曹操的做法是打击弱小的黄巾军余孽,又得到兵源,又补充军资。

这样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曹操和董卓的行为,从收入和产出两端来看,完全一样!

社会关系链的最底层总是人民,最终获益的都是私家军队。

董卓和曹操赚钱的唯一差别,在于中间环节不同,董卓收入来源是【洛阳富户】,而曹操来源是【黄巾军】。

那为什么从官吏到人民,再到朝廷,会对曹操的行为拍手称快,而对董卓的行为同仇敌忾呢?难道仅仅是由于“洛阳富户”的钱是合法地剥削,而黄巾军的钱是简单粗暴地掠夺?

主要是由于,黄巾军本来就是剿除的对象,而“富户”却是拉拢的对象。不出洛阳城“四方安民”就能获得大军战略物资的富户,基本上都是袁绍、袁术家族直接相关或者间接相关的家庭,当然,董承、杨彪等大户,也有袁家这样的“文明剥削”行为。

如果你丢了一个钱包,这个小偷被一个见义勇为的人揩住了。然后,这个见义勇为的人,把钱包交给了警察。警察惩恶扬善,给见义勇为者又是发锦旗,又是发奖状,然后把小偷丢进监狱去了。

可是,你的钱包最终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手中,你还悦什么悦?

对董卓的搜牢,老百姓看不出悦还是不悦,但一定是袁氏家族不悦的。

从荀彧的建议中,已经暗含着“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意味了,这一招比李儒要高一筹。

董卓经济运转链条周转快,而曹操经济链条周转慢,这是根本性的差异。

另一个问题是,曹操是如何分辨黄巾军的?是挨家挨户打听?还是观察头上黄巾装扮?

张角的口号早已成为过去时。194年的黄巾余孽,信仰的太平道早已随着184年黄巾军大溃败不复存在。这些黄巾流寇,早已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主要是为了洗劫财富。他们又不像后来的甘宁一样,用锦帆和铃铛故意宣示自己的存在。

黄巾军戴上黄巾装束,遇上强的,会让对方很快识别“我是一个贼”;遇上比黄巾军弱的,却又会把自己的洗劫对象吓得远远躲开。

黄巾军不戴黄巾,反而是最好的选择。就象关羽后来遇到的周仓、廖化、裴元绍,都是普通人的装扮。

挨家挨户去打听,效率太低,根本不足以维持曹操青州兵巨大粮食消耗。

这就要由曹军自己“复制”黄巾:谁家粮食多,谁就是黄巾。

那曹操为什么不去查抄兖州或陈留富户呢?吕布、董卓会这么做,曹军却又不能这么做。

这又提到了董卓和曹操另一个相似行为的比较:掘墓!

第六回【又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宝。军士乘势掘官民坟冢殆尽。】。

第十回【且说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曹仁甚至还获得了“摸金校尉”这个不雅称号。

一个是匆忙西撤迁都,一个是愤怒报仇杀向徐州。曹操疑心最大,此时地面上白捡的财富,也得掂量一下是不是诱饵。如后来219年的汉水之战,又如在200年,曹操自己也曾经以粮食为诱饵,打败文丑和刘备。

掘墓这种事情,而且都是【民坟】,挖出值钱东西概率有多大?这些东西能够补充“钱、粮、兵、马”基本战略物资?曹操、董卓要掘地三尺,盯着小概率出现的财宝而努力?

其实,他们感兴趣的,是碑文。兵荒马乱的年代,上至公卿、下至百姓,没有人会暴露自己的财富,曹操和曹丕在临死时,都要求薄葬。

《终制》记载曹丕的要求:【不封不树,不藏金银,不修园林、神道,口中不含珠玉,更不要金缕玉衣。】

曹丕以严词威胁违背者:【若谁擅自变更遗令,导致我死后被扰,我在地下就会被戮,戮而重戮,死而复死……若死者有灵,将不会保佑你】。被后世戏称为“最硬核的薄葬誓言”。

不过,为了祖宗的荣耀,一般家庭都会把祖先的光荣事迹,毫不掩饰写在墓碑上,甚至还进一步夸大!从这些碑文中获得贫富信息,大概率是可靠的。

如果曹操军士能够读懂碑文,也就能准确定义“谁家适合定义为黄巾”。

因此,曹操从难民口中抢粮的行为,甚至还不如剥夺“剥夺者”的董卓。

吕布被曹操逐出兖州,功亏一篑,实际上是一大堆逻辑链组成的。

首先,兖州之战的转折点,就在于东郡治所濮阳是否丢失。丢失之前,曹操无论玩正面对抗、玩计谋,都被挫败。濮阳丢失之后,基本上意味着吕布兖州政权的终结。可谓一溃千里。这就可见,吕布背后的决策者——貂蝉——战略眼光有多么厉害。

其次,濮阳丢失与否,取决于濮阳富户田氏的态度。

这里就比较有意思了:濮阳富户田氏,在吕布和曹操的第三次战争中,用诈降计导致曹操快被烧死了,这时候却突然献城。

他难道没有听说取虑、夏丘、睢陵被屠城的惨状?没有听说过程昱“人脯”的恶行?

如果是其他的过节,曹操或许会相信濮阳富户田氏的投降,可问题是:第三次他们已经诈降过一次了,曹操会认为第四次他们仍然是诈降的概率,很大很大。曹操为了已经死亡的曹嵩,就出动州军残酷报复,面临自己大片大片被烧伤的皮肤、胡须,又会怎么对待濮阳富户田氏呢?

原因只能是:如果他们不投降曹操,而继续追随吕布,可能败得更残酷!

貂蝉作为比陈宫更强的幕后大佬,怎么就没有辅助吕布稳妥地经营濮阳呢?我认为,主要是吕布的惯性思维使之然。

武侠小说家古龙在《绝代双骄》的“第十一章 弄巧成拙”中,有这样一段话,【小鱼儿道:"……这些东西若被懒骨头拾着,一定什么事都不想做了,整天都要去草丛里找了,四处去找……一直找到饿死为止……你瞧,我只不过是抛了这些东西出去,却显然不知要把多少人一生的生命都改变了,这岂非天下最好玩的事?"】

吕布至少经历了两次不劳而获的掠夺:

第一次,是“(董卓)又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宝”。这件事情,实际上是当时在洛阳白马寺的小月支僧人支英、支敬等人,给董卓出的主意。“铁骑三千、昼伏夜出”从而冒充凉州源源不断向洛阳增兵的主意,就是小月支族出的。

董卓派人掘墓,不是从洛阳迁都长安的前夕,而是何皇后死亡之后不久的事情,即189年9月30日。当时,董卓刚入洛阳不久,士兵缺粮缺钱。北邙山帝陵机关众多,令盗墓者望而生畏。支英建议董卓风风光光地安葬何皇后,此时,由丧葬选址、守护等相关官员(太常、少府、将作大匠、陵令等)带路,在邙岭熟悉了各个陵墓所在的位置、布防信息,然后令吕布带领军队去开掘。这也是陈寿等很难理解的地方:董卓处死何后,何其残暴;为何后与汉灵帝同葬,又何其庄重。

第二次,是董卓死后,吕布又被王允派遣,和皇甫嵩一起查抄董卓的郿坞。这里前文已经分析过,郿坞中的财富可能是董卓处死袁隗、袁基等二十余口,囫囵吞枣式掠夺的;也有可能是王允为了政变的合法性,故意夸张了董卓的罪恶,向民众宣布时没收的数量非常大,恰好这种官宣被记录了下来。

这两次钱来的实在是太快了,与后来吕布飘零关东、没有根据地的日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吕布觉得战略资源可以轻松从“濮阳富户田氏”那里强取豪夺。或者说,他从心底里认为,濮阳富户田氏应当拱手送上自己的财富,要不然刚完成对徐州屠城的曹操,对着濮阳屠城,再多的财富也会化为乌有。吕布认为是他的军团进驻濮阳,保护了田氏;又或者田氏曾叛曹操,会严重依赖吕布军团(虽然书中没有这样写)。

吕布向田氏的施压强征,可能是吕布后来从濮阳被铲除,最根本的原因。

毕竟,没有一句好话能够安慰饥饿的胃。连程昱、王忠这样的曹家军队,都还在循环利用战俘、阵亡士兵的肉体来补充能量,面子里子都不要了。

在遮天蔽日的群聚性东亚飞蝗来袭华北平原的那一刻,对务农的老百姓的震撼程度,绝对不亚于瘟疫,吕布又如何能够做到自己的军队象钢铁侠一样不怕挨饿?

所以,在东亚飞蝗这种对人类无差别攻击的有害生物的威胁下,曹操选择了到豫州的汝南、颍川郡,去“打击劫掠者”,迅速洗刷了徐州屠城的恶劣背景,赢得了长安政权的一些好感。虽然,黄巾余孽是非常分散的势力,每个窝点掳掠的财富不多,又往往占据着地形上的优势,打起来很费力。

而吕布集团,则选择了剥夺“剥夺者”。来钱快,但是在濮阳的统治根基很快动摇,而且,也会被长安政权看作黑吃黑的。

虽然,三国演义没有这样写这种逻辑链。但是,你结合濮阳富户田氏突然的高风险反叛,结合东亚飞蝗起飞的残酷,很容易联想到在这期间,吕布对濮阳富户田氏,绝对没有手下留情。

本来,也许田氏是邀请黑大个吕布共同上餐桌,震慑濮阳敌对势力,以便为更肆无忌惮地掠夺铺平道路;可是,没想到自己成了吕布、张邈集团餐桌上的菜!

所以,吕布189年参与发掘帝陵,192年参与查抄郿坞,来钱太快了,实在不想放弃这样的思路。历史便轮回式地让他失去了濮阳,失去了兖州。

当然,吕布玻璃脆式的打仗风格,与曹操、公孙瓒、贾诩等韧性的作战风格完全不同,这也是失败的原因。

只不过,司马懿后来打击公孙渊的时候说过:【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

吕布发挥最淋漓尽致的就是第一层,捡软柿子捏,拿普通士兵的命,象植物一样。

司马懿说的最后一层,“死”,只要是个人,能够求生就不会求死。

吕布的脆弱,主要是从司马懿的第一层(战)到第三层(走)、第四层(降)的过度,过于喜剧和变幻。

“走”与“降”,构成了吕布一生的两个典型决策,和另外两个背叛巨头(刘备、笮融)极其相似。

但是,刘备虽然在走与降上,和吕布相似,但却是一个政治精算大师,绝非吕布可比。

那么,吕布在濮阳时能怎么办呢?参考一下刘备的做法。

194年夏,曹操撤徐州之围。陶谦二让徐州时,表刘备豫州刺史,让刘备屯小沛。刘备马不停蹄地就在小沛纳了大户甘夫人(一说“甘英”,《夔州府志》作“甘梅”)为妾。

194年底或195年初,陶谦病逝,刘备由“豫州刺史”升官成“徐州牧”(地方豪强自立的),又结纳徐州大财阀糜家。

196年,刘备到盱眙和淮阴与袁术对峙,被吕布偷袭了下邳,糜竺又献上了自己的妹妹糜夫人(一说名“糜贞”,一说“糜仁”)嫁给刘备为妻。

从此,屡战屡败的刘备,无论逃到什么地方,总是可以招兵买马、东山再起。因为,刘备有了糜家的财力支撑,可以给士兵们发较高的工资。很自然地,晚了2年嫁给刘备的糜夫人,身份和地位自然要高于早2年嫁给刘备的甘夫人(只是甘夫人育出了一个儿子阿斗,后来糜夫人又下落不明,两人的地位才发生了改变)。

在纳甘夫人之前,刘备已经“数丧嫡室”(据说,其中一人为“曹氏”。而曹操却有一个生下曹昂、曹铄和清河长公主的“刘夫人”),估计最少已经结婚2~3次了。而且还为刘备留下了两个女儿,在208年冬初的长坂坡之战时,被曹纯的虎豹骑击败,抢走了。

糜夫人在她应该死掉的时候,就会死掉。糜家一旦离开了徐州,为刘备军团提供可持续战争的能力,就大为削弱。后来便有了与东吴政治性联姻的孙夫人,以及与益州豪强联姻、又有钱的吴懿的妹妹——吴皇后(穆皇后)。

但刘禅的弟弟们刘永和刘理,可以确认,并非象三国演义上说的,吴皇后生的。更夸张的是,刘理也是刘永的“异母弟也!”,也就是说,刘永和刘理的母亲也不相同。

根据他们的年龄计算,应当是刘备212年初从葭萌关南下打击刘璋期间,由一个妾先后怀上的儿子。这两个儿子,之所以人们不愿意写,是因为他们其中一个(刘永)极有可能是张鲁的外孙(刘禅曾入汉中为质,张鲁的女儿到刘备处为质),《华阳国志》记载后来关系恶化之后,张鲁愤恨地说:“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至此,最保守的估计(将“数丧嫡室”理解为只有2个的话),刘备的妻妾合起来应当至少有8人。

有时,你不能只看所谓的“正史”。比如,正史记载刘禅娶了张飞的两个女儿,并且一个还成了张皇后。但是你从刘禅一脉保存的家谱来看,比张飞的两个女儿更早的,是刘禅的正妻陶氏。夏侯惇的眼睛,不是在198年打击高顺和张辽的时候被曹性射了一箭,而是196年8月曹操正在迁都许昌的过程中,河北文丑从黎阳出兵濮阳,击败夏侯惇、曹洪和乐进,被射了一箭(《建安征伐记》)。在曹操与吕布濮阳开战的时候,在火堆下救出曹操的是“司马楼异”,并不是典韦。典韦是建安元年8月从文丑手下救出曹操的,当时乐进部400余人被歼灭,形势确实不容乐观。赤壁之战的先锋大将是厉锋将军曹洪,并没有那么多名将荟萃。有的事情是陈寿尚未看到许多竹木简出土,有的则是看到了装作没看见。“当能秉笔直书”这样的论断,可以休矣!

打仗没钱是最要命的。靠关羽、张飞、赵云之勇?诸葛亮之智?也只有小说会这么写。刘备最大的财富,就是娶了靡夫人。一次次战败,糜家这位财神,可以招兵买马,让刘备东山再起。没有兵而只有将,就象没有牙床肌肉固定的牙齿,一点咀嚼功能也没有。因此,糜家是刘备195年到215年将近20年贡献最大的,后来攻下益州之后,刘备的最大幕后金主糜竺被封为安汉将军,地位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上。看到这种实打实的官职,你就会理解为什么糜家的贡献比关羽、张飞、诸葛亮更大了。

在益州,吴家富甲天下,而糜家却已经成为过去时。这可能也是糜芳投降东吴孙权的原因之一:因为,刘备口口声声“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履”“成大事者以人为本”,只是安慰部下的口号。真到了关键的时候,刘备最看重的其实还是金钱和儿子,哪怕甘夫人只是一个小妾。只生下两个女儿的前妻,孙权的妹妹,以及为刘备前半生的东山再起贡献一生的糜家,为刘备称帝创造物质条件基础的吴家,根本就不是刘备重视的。即使刘备死了,能作为“昭烈皇后”与刘备合葬的,也只有甘夫人这个小妾。

为了利益,先有55岁的张让向着儿媳(何太后的妹妹)下跪,后有55岁的王允向着年轻的貂蝉下跪,再后来是临沂迁徙荆州的破落户诸葛亮,高攀上了黄承彦的丑女儿(虽然诸葛亮一直到46岁了为了生育儿子,才愿意与黄氏同床)。

195年的吕布,才44岁,刚刚有了濮阳根据地,免除了颠沛流离之苦,就不能放下身段娶了濮阳富户田氏的女儿(如果有的话)?

不过,从方方面面的记载来看,吕布和貂蝉,都是外遇极多的人。

198年下邳被攻陷,英雄记曰:【吕布谓太祖曰:"布待诸将厚也,诸将临急皆叛布耳。"太祖曰:"卿背妻,爱诸将妇,何以为厚?"布默然。】

而貂蝉,可并不是临时性去迷惑董卓、吕布。她本身就是一个小月支族水性杨花的女子,在以前的评书“关大王月下斩貂蝉”中,是把貂蝉看作和妹喜、褒姒、妲己一样的人的。

但是,一个越是喜欢出轨的女人,往往越是希望与她接触过的每一个男人,都以她为唯一。

貂蝉对于严夫人的态度,我们不清楚,但貂蝉对待吕布纳田氏女儿为妾,可能是强烈反对的,虽然她容纳这件事对吕布当前的事业最有利。

没钱没粮,只有兵,寄生虫一样活在濮阳,再不和亲,还有出路吗?

吕布此时的做法,除了“纵兵大掠”之外,可能还包括对田氏的“查抄”,想更快地撸钱,一如他跟随190年的董卓在洛阳的做法。这,可能就是田氏态度180°大转弯的原因了。田氏面临城内陈宫和貂蝉、城外“残暴”曹操的双重重压而投降曹操,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吕布不但没有来结亲,反而来抄他家了!抄得相当残酷。

而这种残酷查抄的根源,可能就在于貂蝉的“醋意”——这可能是貂蝉一辈子最大的失误!一个精明强干的女人,也有自己的弱点。

从公元194年夏季张邈、陈宫迎吕布,到公元195年冬十二月雍丘(开封杞县)告破,曹操花费一年半的时间平复了兖州。吕布一败濮阳,再败定陶,听说袁绍大将颜良亲自【将兵五万,往助曹操】,吕布【大惊】,便来徐州投靠刘备。

——倘若吕布拿出巴结军政豪强的诚意的一半,来对待濮阳富户田氏,会出现这种军事千里大崩溃的结局?

吕布的正确做法包括:(1)和濮阳田氏结亲;(2)让田氏家族就像许褚投靠曹军一样,全部加入吕布军团;(3)让田氏列出一张死敌名单,然后以“黄巾贼”的名义查抄这些田氏死敌的家;(4)在取得胜势的情况下,西向临漳联系袁绍探讨精诚合作的可能性,老老实实把自己的濮阳定位于袁绍-曹操之间的缓冲屏障——就像后来到了徐州后被安排吞并小沛,作为曹操和刘备之间的军事屏障一样。

貂蝉也应当放下自负的容貌,允许吕布广泛纳妾,协同陈宫,与田氏家族打成一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12267-1487043.html

上一篇: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46)
收藏 IP: 59.70.63.*| 热度|

2 王涛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6 1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