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zheng197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zheng1978

博文

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31)

已有 376 次阅读 2025-4-15 23:10 |个人分类:历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第三章 狼烟四起

第2节 谁是英雄?

三国的主角之一刘备,于191年10月正式见于记载。也就是说,184年讨伐黄巾、190年1月-191年4月之间的讨董战争,刘备均没有参与。

刘备191年10月正式投靠到公孙瓒麾下,辅助公孙瓒所置青州刺史田楷(同时共存的“青州刺史”,还有袁绍所署长子袁谭)。

是时,东光之战刚刚结束。此役,公孙瓚率步骑2万人,逆击青州黄巾30万于东光(河北沧州)南,“斩首3万馀级。贼弃其辎重,奔走渡河。公孙瓚因其半济薄之,贼复大破,死者数万,流血丹水,收得生口7万馀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算,威名大震”。

刘备投靠公孙瓒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是因刘备、张飞、公孙瓒、卢植都是幽州涿郡人,刘备与公孙瓒又曾一起师事卢植。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并非在刚创业的时候,就象三国演义说的“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刘备的“出山”,需要对方符合2个条件:(1)有强的,当然不会选择弱的。因为跟着强人有肉吃;(2)有关系,有后门。这并没有超脱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的观念,“素有大志”这样的记载,也仅仅限于4-5岁时指着自家桑树的一番几乎招致灭门的傻话了。

不过,求职是双方相互磨合的过程。在公孙瓒创立白马义从的初期,只有10多人,公孙瓒真正的军事三巨头,是严纲、田楷和单经。后来击溃西伯利亚(鲜卑),雄霸北疆。

因此,无论关系再好,刘备的地位也不可能直接越过这些创业初期的老人。所以,刘备初期被公孙瓒任命为田楷的部下。在袁绍-公孙瓒两个集团角逐的局部——青州,是田楷与袁谭的战场。

同月,赵云投靠公孙瓒,“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瓚”。

于是,一些教材就这样写道:“赵云选择投靠公孙瓒而非袁绍,表明他对仁政的追求和对时局的判断。

这句“仁政的追求”可是啼笑皆非的事情。因为,恰恰相反,公孙瓒是以“暴政”闻名的!无论对鲜卑、对黄巾、对上司刘虞。

之所以有人给出了赵云投靠公孙瓒的目的对“仁政的追求”,是因为《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

【瓚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迷而能反乎?”

云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实际上,公孙瓒这么问,是因为赵云所在的常山郡,是属于袁绍诱骗韩馥之后实控的冀州地盘。赵云不是孤身前往的,而是“将吏兵诣公孙瓚”,有文官,有武官,有士兵,庞大的队伍直接到了袁绍的对头公孙瓒一方。

这些人的家属呢?能拖家带口,一起北上幽州?

所以,这就不由得公孙瓒不怀疑了。“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只是公孙瓒的诈术,反映的并不是常山郡普遍欢迎驱走了韩馥的袁绍。“独迷而能反”,则是深层次的诈术。要是刚上来就“老实交代!”“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那也不是老谋深算的公孙瓒了。

另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是:赵云到底是凭什么将那么多人带走的?

其实啊!三国演义以及电视剧上的“少年将军”,迷惑了很多人。

(1)按照年龄的顺序,应当是董卓(132年)>张鲁(145年)>吕布(151年)>曹操(155年)>孙坚(156年)>赵云(159年)>关羽(160年)>刘备(161年)>张飞(167年)。

你可以算一下,关羽和赵云是姻亲关系,两个家庭的结构比较相似,各有两子一女。赵家是赵统、赵广和一个不知名的女儿,关家是关平、关兴和一个不知名的女儿。关羽的长子关平,娶的是赵云的老三女儿。关羽的老三女儿(差点成了东吴皇后),嫁的是李恢的儿子。赵云怎么可能会比关羽还小呢?

(2)赵云应当是当地的豪强家族。他所带领的“吏兵”,和后来的葛陂许褚投靠曹操带领的家族、田畴建立的封闭小王国,性质是一样的。

许多现在的网文,都在评论“刘备错过的人才”,比如赵云、太史慈、陈登等等。好像人人都是刘备手里的牌九,刘备想招谁就可以招谁,喜欢谁谁就会欣然前往,刘备没看上的就垂头丧气,自叹命运不如人。

其实,不是这样的。刘备投靠到赵云手下,或者194年投靠到徐州豪强陈登的手下,也并不丢人的。

赵云和刘备同月投靠公孙瓒。但是,刘备的兵力,根本就没法和赵云相比。

在公孙瓒这样的大boss面前,如果“皇族身份”可以视为一张废纸的话,如果“同学关系”可以视为可有可无的,那么,公孙瓒之所以任命刘备为“平原相”,主要原因是刘备的运气好,跟着能征善战的田楷手下干活,遇上的却是作战能力不怎么样的袁谭。

而赵云跟随的严纲,虽然也是公孙瓒创立白马义从的核心人物之一,但不幸的是,严纲遇到了更加能征善战的麴义。

在三国演义上,麴义是被赵云一枪秒杀的,徐荣是被夏侯惇刺死的,张郃在马超手下走不到20回合。这种堂而皇之、欺骗世人的篡改,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可是在正史上,袁绍崛起于河北,扛住了公孙瓒的凌厉攻势,主要是因为袁绍手下有个麴义。公孙瓒与黄巾军2万:30万,能大胜;而麴义800人:公孙瓒3万,也能胜,你可以看到麴义的真正实力。

213年马超拿着完美的一副好牌,却被陈仓-渭水道的张郃出奇兵偷袭,马超被彻底击溃,永远离开了凉州,连军械都被张郃军团上缴完了。凉州悍将徐荣,最后是192年5月战死于与凉州军阀李傕、郭汜的新丰之战。

(3)189年冬,御史中丞韩馥被董卓委任冀州牧。赵云应当是在此之前的冀州刺史王芬阶段,就已经任职了,否则他在常山郡也没有那么深厚的根基,作为一个小头目带领众多人去投靠公孙瓒。赵云与韩馥,应当有一段时间的交集。一个阶下末将,在一个队伍中想投靠那就投靠那,从来也没有人关注他的来、他的走。他的上司甚至觉得,军队考勤表上列上赵云这样的人,纯属浪费时间和纸张。除了在点名时“赵云!”“到!”一呼一喝,没有任何意义。

但《演义》却记载了赵云的英雄论:【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

赵云到底为什么看不起袁绍和公孙瓒?赵云的“英雄”定义又是什么?

赵云先后在王芬、韩馥执政时干过官吏。但是,袁绍鲸吞韩馥的冀州后,赵云并没有将韩馥作为“故主”而追随,但是,袁绍这种巧取豪夺,他认为不是仁者所为。于是,默默无闻地干他的小吏,准备在适当的时机跳槽——很显然,赵云实际上无论知名度,还是军事水平,和麴义、高顺、张郃等人根本就没法比。

赵云投靠公孙瓒,和刘备是同样的原因:东光之战的光环笼罩之下,公孙瓒确实有迅速扫清北方四州的军事实力。当然,有了军力不侵略,等于种地不播种。关键是,公孙瓒也有野心。

刘备既然那么相信宗亲身份,为什么不找公孙瓒的上司、幽州牧刘虞呢?彼此都是宗亲,关系难道还不如公孙瓒的同学关系?

赵云如果果真那么看重“仁政”,他更应当去找仁者的象征刘虞了,他绕过幽州牧刘虞去找蓟候公孙瓒干吗?何况是刚刚斩杀数万勤苦百姓组成的黄巾军,导致血流成河的“汉末项羽”公孙瓒?

所以,赵云回答公孙瓒的话,也当不了真的。但这种打哈哈式的回答,不但巧妙地变相回答了公孙瓒的诘问,而且站在较高的道德制高点上。

后来,赵云怎么又觉得公孙瓒也不是一个英雄了呢?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赵云认为二人不是英雄的这番话,是在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杖节镇抚关东调和了袁绍和公孙瓒的矛盾之后,双方握手言和的情况下,对刘备说的。

按照赵云的标准,韩馥应当与袁绍死磕下去,决出胜负。

如果韩馥怂了,那么赵云就认为韩馥不是英雄;同样,公孙瓒应当与袁绍死磕决出胜负,如果被李傕、郭汜实控的政权指派的官员一解劝,就忘记了弟弟公孙越被杀、界桥之败的仇恨了,那么,公孙瓒也不是英雄。

如果曹操与陶谦的战争中,赵云加入的是曹操军团,那么他同样会认为曹操不是英雄,因为刘备简单写了一封信,竟然能让曹操放弃了进攻和他有杀父之仇的陶谦,改为进攻濮阳的吕布去了。哪一场战争,老百姓不是受害者?如果赵云认为亲民的才是英雄,那就应该承认放弃抵抗的是真英雄,一些怂包、软蛋们就全是英雄了,比如韩馥、刘璋、刘琮。

但这显然不是赵云的定义,也和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的定义大相径庭。

他的英雄定义是什么呢?

第一个条件:有仇必报,死缠烂打,血拼到底,宁肯断头绝不低头,不考虑任何政治得失。如果赵云想活化石廖化一样见证整个三国史,那么,赵云心目中,这个答案是:(1)许褚;(2)备榇死战的庞德;(3)拔矢啖睛夏侯惇;(4)刮骨疗毒关云长。

第二个条件是什么呢?在论述第二个条件之前,我们不妨铺垫一下:

两头牛正在斗架,双方均是用牛角对牛角地拼蛮力,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突然,一头牛醒悟过来,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角,狠狠朝着对方脆弱的肋下顶一下呢?于是第二头牛惨呼而死。赵云会认为第一头牛不是英雄。

诸葛亮在天水碰到硬茬子姜维,居然文武双全地整合在一个人身上。如果诸葛亮按照“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的原则,抓了姜维的母亲作为人质,并且用刀架在老太太的脖子上逼迫姜维投降。赵云会认为诸葛亮不是英雄。

袁曹大战,袁绍部队投降了八万人,但是曹操自己的粮食不够吃,这些俘虏有二次反叛的可能性,于是把8万袁军全部坑杀。赵云会认为曹操不是英雄。

【李傕、郭汜但到之处,劫掠百姓,老弱者杀之,强壮者充军;临敌则驱民兵在前,名曰:“敢死军”】。赵云会认为李傕、郭汜不是英雄。

【贾诩曰:“此易事耳。来日可今精壮之兵,饱食轻装,尽蒙于东南房屋内,却教百姓假扮军士,虚守西北。夜间任他在东南角上爬城。俟其爬进城时,一声炮响,伏兵齐起,操可擒矣。”】。赵云会认为贾诩不是英雄。

【李孚曰:“城中无粮,可发老弱残兵并妇人出降;彼必不为备,我即以兵继百姓之后出攻之。”审配从其论。】。赵云会认为李孚不是英雄。

【郭图谓谭曰:“来日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曹操决一死战。”谭从其言。】。赵云会认为郭图、袁谭不是英雄。

有什么规律呢?

那就是,英雄的第二个条件:战争,是军人的事情,不要伤及百姓,不要伤及妇女、老人和儿童。大家别耍心眼,一刀一枪地拼杀。三国演义中所有的计策都不要用,纯粹的武力较量。这一大段话怎么概括呢?叫做【公平厮杀】吧!

具有有仇必报、血拼到底、公平厮杀3个条件的,就是赵云心目中的真英雄。

正是因为从内心的潜意识中就讨厌各种各样的计策,赵云才会乱军中拼命抢救甘夫人、糜夫人和阿斗的战将,才会成为刘备倚重的后勤护卫,但缺点是:赵云也很难成长成为关羽和魏延那样镇守一方的大将之才。没办法,本能性格使之然。

赵云有时在危急状态下,也会违背内心深处【公平厮杀】的标准,干一些小动作。比如,突袭高览、朱然(权且按演义)。但大体上讲,这也是一种无奈。

当208年秋长坂坡上的糜夫人以泪洗面面对赵云时,哪怕是曹军无名战将,也会激发赵云的杀心;当刘备残部一小嘬势力拼命逃走白帝城,而得了胜的陆逊依然穷追不舍时,赵云也会突袭朱然(权且按演义,实际上朱然),让陆逊知难而退。

当桂阳太守赵范要把嫂嫂许配给赵云时,脸上只有挨上赵云一拳:失去夫君已经很不幸了,何苦破坏人家名节?

如果赵云是张绣的部下,在宛城时看到曹操与张绣婶婶邹氏的柔情蜜意,恐怕死也要突破大力士典韦的封锁,杀死曹操。

这不能称为“同情心”,他要的是公平竞争:小卒对小卒,大将对大将,谋士对谋士……一切遵守远古战场规则。

但是,193年12月,公孙瓒与刘虞彻底决裂,刘虞带领10万人围困公孙瓒数百人,因不忍心焚烧民房,怀妇人之仁,被公孙瓒反杀。

那么,刘备欣赏赵云,赵云是不是就认可刘备为英雄了呢?

并没有。

公孙瓒杀死刘虞之后,北方田畴带领家族,发誓为刘虞报仇。

赵云也越来越看不惯公孙瓒,他以回到家乡扩军为名,离开了公孙瓒。

但是,当刘备争取赵云加盟时,赵云以“不背旧主”,拒绝了刘备。

194-200年之间,刘备经历了谋取徐州、鏖战袁术、结盟吕布、投靠曹操、重返徐州,一直就没有赵云什么事。

这7年,刘备和赵云没有交集。

一直到公元200年1月之后,在徐州被曹军击溃的刘备投奔了袁绍;赵云在袁绍取得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的强大势力下,也来投靠他数年前否认为“英雄”的袁绍。

这时,赵云和刘备才重复有了交集,以后再也没有分开过。

只可惜,他们200年的选择,又一次押错了宝。

因此,刘备之志、赵云之仁,并没有这么冠冕堂皇的说法。创业之初,他们都想依存于强者而生存;而且,也是经常看走眼、押错宝的。

之所以这么多人有这种看法,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宣传作用,使得世人远远低估了刘备和赵云最初的交集——汉末项羽公孙瓒。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12267-1482176.html


下一篇: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32)
收藏 IP: 59.70.63.*| 热度|

3 褚海亮 李志林 李为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