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WHO关于狂犬病疫苗和暴露后预防的立场:技术更新(1)

已有 433 次阅读 2025-5-9 15:17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WHO关于狂犬病疫苗和暴露后预防的立场技术更新(20249月)(1)

Technical update on WHO’s position on rabies vaccines and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前言:

GAVI人用狂犬病疫苗应用研讨会GAVI Human Rabies Vaccine Application  Workshop2024年9月25-26日在南非开普敦Cape Town召开,本文是WHO主管全球狂犬病控制工作的伯纳黛特·阿贝拉Bernadette Abela博士在此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PPT,共包括15张幻灯片)

Gavi: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简称“全球疫苗联盟 ("Gavi, the Vaccine Alliance")  

  Bernadette Abela-Ridder博士是WHO被忽视的热带病管理署被忽视的人畜共患病团队的领导人之一,分工专门负责全球的狂犬病控制工作(电邮信箱: abelab@who.int

以下为Abela博士所作报告的主要内容(15张幻灯片):

1.WHO关于狂犬病疫苗和暴露后预防的立场:技术更新(20249月)

image.png

GAVI人用狂犬病疫苗应用研讨会GAVI Human Rabies Vaccine Application  Workshop南非开普敦Cape Town),2024年9月25-26日

Bernadette Abela-Ridder博士,被忽视的热带病全球规划,abelab@who.int.

WHO(世界卫生组织)。 

 

2.狂犬病通过感染性唾液传播

 image.png

 狂犬病通过感染性唾液传播

1. 通过咬伤(最常见)、抓伤或与黏膜(如眼睛、嘴或开放性伤口)直接接触使感染性唾液实现接种

2. 局部肌肉感染并进入外周神经

3.传播至中枢神经系统

4. 在大脑中复制

5.传播至唾液腺并通过唾液排出

罕见有记录的传播方式:

· 通过组织和器官移植或黏膜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 吸入气溶胶中的病毒(如在实验室内等极特殊环境

· 处理生肉

从未有记录的传播方式:

· 饮用生奶

· 啮齿动物咬伤 

 

3.狂犬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即会致命

image.png

 狂犬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即会致命

人类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及发过程如下:

· 暴露

· 潜伏期:通常为 4 - 12 周,有时短于 1 周或长达 12 个月。可通过暴露后预防措施预防。

· 前驱期:持续数天至 1 周。

· 常见症状:发热、不适、乏力、头痛、食欲不振、伤口处有刺痛感。

· 神经症状期

· 狂躁型:行为改变、幻觉、协调障碍、恐风、恐水、过度流涎、攻击性。狂躁型狂犬病持续 5 天。

· 麻痹型:进行性麻痹。麻痹型狂犬病持续 14 天。

· 急性脑炎

· 昏迷

· 死亡

(未完待续)

原文来源和下载: 

Bernadette AbelaTechnical update on WHO’s position on rabies vaccines and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GAVI Human Rabies Vaccine Application  WorkshopHuman rabies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workshop on supporting countries to build a case for investment meeting report, Cape Town, South Africa, 23–26 September 2024.

Technical update on WHO’s position on rabies vaccines and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pdf.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754-1485083.html

上一篇:狂犬病毒的感染及预防(台湾学者的综述论文)(9)
下一篇:WHO关于狂犬病疫苗和暴露后预防的立场:技术更新(2024年9月)(2)
收藏 IP: 67.188.5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1 1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