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某,男,7岁,初诊日期:2023年4月15日,主诉:反复咳嗽3月余,加重1周。
患儿3个月前因天气转凉感受风寒后出现咳嗽,初起伴有鼻塞流清涕,家长自行给予“感冒药“后鼻塞流涕好转,但咳嗽迁延不愈。期间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儿科,诊断为“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经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奇霉素等抗感染治疗,以及布地奈德、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口服孟鲁司特钠等对症处理,咳嗽虽可暂时缓解,但停药后复发,尤其夜间和晨起时咳嗽明显。近1周因气温骤降,咳嗽加重,求诊于赵汉青教授。
刻下症见阵发性咳嗽,咽痒即咳,咳嗽剧烈时面红耳赤,遇冷风、说话多时咳嗽加重,痰少质稀,不易咳出,夜间咳嗽影响睡眠,晨起必咳一阵,鼻窍不利,时有鼻塞,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小便正常,无发热、气喘,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细。西医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稍增高(6.5%),肺纹理稍增粗,未见实质性病变,未发现明确过敏原。
赵教授认为,此非炎症,亦非哮喘,乃“风咳“范畴,为风邪犯肺,肺气失宣,邪客咽窍所致之久咳,不可一味消炎镇咳。当宗宣散透邪之法,治以疏风宣肺,利咽止咳,使风邪外达,肺气宣通,则咳嗽自止。选用金沸草散加减。处方:旋覆花10g 前胡10g 荆芥6g 细辛6g 姜半夏6g 茯苓10g 炙麻黄6g 桔梗6g 杏仁9g(研) 蝉蜕6g(后下) 僵蚕6g 炙甘草6g 生姜3片 大枣3枚,5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150ml,分3次温服。嘱避风寒,忌生冷、甜腻及辛辣食物。
二诊(2023年4月21日): 家长喜诉患儿服药2剂后咳嗽明显减轻,夜间能安睡,晨起咳嗽时间缩短。咽痒大减,食欲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原方去细辛、炙麻黄,加太子参10g、炒白术10g以益气健脾,扶正固本。继服7剂。
三诊(2023年4月29日):患儿咳嗽基本消失,仅偶尔晨起轻咳一声,咽部无不适,食欲正常,精神活泼。赵教授予玉屏风颗粒合参苓白术散中成药调理2周,以巩固疗效,增强体质。
【按语】
赵教授指出,小儿肺脏娇嫩,易受外邪侵袭。此患儿初为风寒感冒,邪未深传,本可表散而愈,但屡经抗生素、雾化等治疗,寒凉遏邪,致风邪留恋肺系,咽窍不利,故咳嗽缠绵不愈。其咽痒即咳、遇风加重之主症,符合“风邪致病,善行数变“的特性,故辨证为风咳。赵教授强调“肺气贵在宣通“,切忌过早使用敛涩镇咳之品,否则“闭门留寇“,邪无出路,必致病情缠绵。金沸草散中荆芥、前胡疏风散邪;麻黄、杏仁宣降肺气;正合“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经旨。全方宣散与降逆同用,疏风与化痰并施,切中风邪犯肺、肺气上逆之病机。小儿脾常不足,久咳必伤脾气,且苦寒药物更易损伤脾胃。故咳嗽缓解后,赵教授及时减去辛散之品,加入健脾益气之药,后期以益气固表,健脾化痰中成药收功,,防止复发,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思想。
此病案展示了中医治疗小儿久咳的独特优势。对于西医常规抗炎、平喘、雾化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咳嗽,中医通过精确辨证,运用宣散透邪之法,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4 1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