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女士,35岁,初诊日期:2025年2月16日,主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差消瘦半年余。
患者自述生育后自觉面色日渐萎黄,体重三年减轻约6公斤(现体重46kg,身高160cm),精神疲惫,食欲减退,食后脘腹胀满,每日便溏。曾于西医院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诊断为“营养不良“、“慢性疲劳综合征“,建议补充营养、注意休息,效果不显,遂求诊于赵汉青教授。
刻下症见:面色萎黄无华,形体消瘦,精神不振,语声低弱,纳谷不馨,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时溏,日行1-2次,四肢倦怠乏力,畏风,稍动则气短,夜寐尚可,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无力,两关脉尤弱。西医检查轻度贫血(血红蛋白102g/L)。
赵教授详察四诊,认为此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虚劳证,治以健脾益气,补土生金,气血双补,根据五运六气推演,顺天时采用紫菀汤合补中益气汤化裁,健脾益气为主,兼补肺气,培土生金之意。处方:黄芪20g 党参15g,炒白术12g,白芷12g,地骨皮12g,炒杏仁12g,蜜桑白皮12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6g,炙甘草6g,紫菀12g,白芍10g,茯苓15g,山药30g,大枣5枚,生姜3片
7剂,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温服。嘱饮食平衡增加主食,规律作息。
二诊(2023年2月24日): 患者精神稍好转,食欲改善,食后腹胀减轻,大便渐成形。仍感乏力,畏风。舌脉同前。 守上方加防风10g,煅牡蛎15g以增强固表止汗之力。继服14剂。
三诊(2023年3月9日): 患者面色转润,体重增加2kg,食欲明显改善,体力增强,大便正常。舌淡红,齿痕减轻,脉细较前有力。效不更方,继予原方30剂。
四诊(2023年4月6日):患者面色红润,体重增至49kg,精神体力基本恢复正常。欣喜告知往年春季必发的过敏性鼻炎今年竟未发作。赵教授察其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有力。嘱其可间断服用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
【按语】
赵汉青教授对此病案的诊治思路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和异病同治的学术思想:通过四诊合参,抓住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这一核心病机。患者虽未提及过敏性鼻炎病史,但其面色萎黄、纳差乏力、便溏脉弱等症,正是脾虚土弱之明证。脾虚则土不生金,肺卫不固,实为过敏性疾病的内在根源。以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升阳举陷,恢复中焦运化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合紫菀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平衡天地人之气,两方相合,脾胃健则肺气充,卫外固密,邪不可干。本案中,赵教授原本旨在调理脾胃,治疗虚劳,却意外预防了过敏性鼻炎的发作,这正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优越性。中医认为,鼻为肺之窍,肺主皮毛,司卫外。过敏性鼻炎虽病在鼻窍,但其本在肺,其源在脾。通过健脾益气,补土生金,使肺气充沛,卫外固密,则外邪不易侵袭,过敏自然不作。
本案展示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实践价值。在疾病发作之前,通过调理体质,改善内在环境,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正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华所在。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5 0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