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虚无,灼见真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hqtt 跨界真中医的教研医之路

博文

赵汉青疑难杂症诊疗精选--干性湿疹(31)

已有 416 次阅读 2025-9-25 22:24 |个人分类:医案|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王某,女性,58岁,退休教师,2024年4月7日初诊。主诉:双上肢及躯干皮肤干燥、脱屑、瘙痒5年余。患者5年前开始出现双上肢伸侧皮肤干燥、粗糙,冬季加重,夏季稍缓。近2年来皮损扩展至躯干,伴有明显脱屑和瘙痒,夜间为甚,影响睡眠。曾多次在外院就诊,诊断为“干性湿疹” ,服用抗组胺药、外用激素软膏及润肤剂,症状可暂时缓解但易复发,始终在北京各医院求诊未有明显效果,后经同事介绍至赵汉青教授处就诊。

刻诊:神情焦虑,双上肢伸侧及躯干可见片状肥厚性皮损,色暗红或灰褐,表面干燥粗糙,覆有细薄鳞屑,可见抓痕和血痂,部分皮损有苔藓样变。伴口干不欲饮,纳呆脘痞,大便初头硬后溏薄。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苔薄黄微腻,脉弦细。

赵汉青教授认为,患者病程日久,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湿邪蕴肤;湿郁日久,化热伤阴,阴血亏虚,肌肤失养,故见皮肤干燥、脱屑;血虚生风,风动则痒;病程缠绵,久病入络,瘀血阻滞,故见皮损肥厚、色暗、苔藓样变;舌暗红边有齿痕、苔薄黄微腻、脉弦细均为脾虚湿蕴、血虚瘀阻之象,治宜健脾祛湿,养血润燥,活血止痒,处方:苍术15g、白术15g、茯苓20g、薏苡仁30g、陈皮12g、当归15g、生地黄20g、白芍15g、川芎10g、何首乌15g、丹参20g、白鲜皮15g、地肤子12g、乌梢蛇10g、生甘草10g

用法: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7剂。

外洗方:苦参30g、黄柏30g、蛇床子30g、地肤子30g。

7剂,煎汤放温热后泡洗患处至水凉,每日至少2次。

二诊(4月14日):患者瘙痒明显减轻,夜间已能安睡,皮肤干燥有所缓解,脱屑减少。纳食改善,大便成形。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药已对症,守方加减:原方加黄芪20g益气固表,鸡血藤30g养血通络,继服14剂。外洗方加大风子10g继续使用。

三诊(4月21日):瘙痒基本控制,皮肤变软,皮损变薄,颜色转淡,仅遗留色素沉着。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考虑湿邪已去,阴血渐复,改用养血润肤法巩固疗效。处方:当归12g、生地黄15g、白芍12g、川芎6g、黄芪18g、制何首乌12g、山药15g、山茱萸10g、牡丹皮6g、茯苓12g、甘草6g。7剂,水煎服。

四诊(4月28日):患者皮损基本消退,皮肤光滑,仅偶有轻微瘙痒,自行外用润肤剂即可缓解,守方再服用14剂。

五诊(5月12日):皮肤恢复正常,色泽红润光滑,无痒感,嘱其注意饮食调摄,保持情志舒畅。

【按语】

干性湿疹属于中医 “湿疮”、“干癣”范畴。《医宗金鉴》云: “癣疮情形有六般,风热湿虫是根源”;《外科正宗》指出: “癣乃风热湿虫四者而成”。赵汉青教授指出,干性湿疹病机复杂,多由脾虚湿蕴为本,血虚风燥为标,瘀血阻络为变。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湿邪蕴肤;湿郁日久,化热伤阴,阴血亏虚,肌肤失养;病程缠绵,久病入络,瘀血阻滞。

本案患者病程5年,皮损干燥、脱屑、肥厚,瘙痒剧烈,伴纳呆脘痞、大便初硬后溏,舌暗红边有齿痕,脉弦细,符合脾虚湿蕴、血虚风燥、瘀血阻络之证。赵教授巧妙选用当归饮子合四物汤化裁,融健脾祛湿、养血润燥、活血止痒于一炉,内服外洗相结合,故获良效。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赵汉青教授出诊信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3561.html

上一篇:赵汉青疑难杂症诊疗精选--脱发(30)
收藏 IP: 61.159.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6 0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