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某,女性,52岁,会计,2024年8月18日初诊。主诉:反复发作性眩晕2年,加重1周。患者2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眩晕,发作时感觉周围物体旋转,如坐舟船,伴有恶心呕吐,每次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每月发作1-2次。近1周因工作劳累症状加重,发作3次,伴耳鸣、胸闷。曾在西医院就诊,经多项检查诊断为“梅尼埃病”,服用西药治疗,初期有效,近来效果不佳。
刻诊:神情倦怠,眩晕阵作,自觉天旋地转,恶心欲吐,胸闷脘痞,食欲不振,口黏不爽,夜寐不安。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赵汉青教授认为,患者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成痰,痰饮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被蒙,故发眩晕;《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有“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之论;痰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见胸闷脘痞、恶心欲吐;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均为痰饮内停之象。治宜:化痰涤饮,健脾利湿,升清降浊,处方:泽泻30g、白术15g、钩藤15g(后下)、半夏15g、陈皮12g、茯苓30g、竹茹12g、枳实12g、天麻12g、石菖蒲12g、郁金12g、甘草6g、生姜3片
用法: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连服7剂。
二诊(8月25日):患者服药后眩晕发作频率较前减少,程度减轻,恶心欲吐感消失,胸闷脘痞缓解,食欲增进。舌苔转为薄白腻,脉弦。药已对症,守方续进。原方去竹茹,加黄芪18g益气健脾,继服7剂。
三诊(9月1日):眩晕未再发作,精神转佳,睡眠安稳,纳食香。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考虑痰饮已化,脾运渐复,改用健脾益气、化痰渗湿法巩固疗效。处方: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泽泻15g、天麻10g、甘草6g。14剂,水煎服。
【按语】
眩晕一症,中医古籍论述颇详。《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则提出“无痰不作眩”;《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赵汉青教授指出,眩晕病机虽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但痰饮作祟尤为常见。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聚湿成痰,痰饮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蒙清窍,发为眩晕。
本案患者表现为眩晕阵作,如坐舟船,恶心欲吐,胸闷脘痞,苔白腻,脉弦滑,符合痰饮内停、上蒙清窍之证。故赵教授辨证为痰饮内停,上蒙清窍,治以化痰涤饮、健脾利湿、升清降浊,选用温胆汤合泽泻汤加减治疗。温胆汤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功擅理气化痰、和胃利胆。泽泻汤组成泽泻、白术,出自《金匮要略》,为治疗痰饮眩晕之经方,方中泽泻利水渗湿、涤饮除眩,白术健脾燥湿,两药相伍,能使饮去脾健,清阳得升,眩晕自止。赵教授合此两方,加天麻、钩藤平肝息风止眩;石菖蒲、郁金化痰开窍;生姜和胃止呕。全方痰饮并治,标本兼顾,切中病机,故获良效。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1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