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虚无,灼见真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hqtt 跨界真中医的教研医之路

博文

人们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吃动物内脏

已有 1037 次阅读 2025-9-19 22:1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前几天发现附近新开了一家知名卤煮,嘴馋就跑去吃了顿,正常一底一火烧居然要46块钱,依稀记得我12年刚来北京那会也就十多块,这玩意什么时候变成刺客了?这几年为什么大家对内脏这么狂热?还记得小时候,我的家乡,山东枣庄的饭店招牌多是羊肉汤,羊杂汤不过是角落里的点缀或是街边少见的小吃,卤煮这种东西是没有的。如今行走于都市街头,羊杂汤、卤煮火烧、各种大肠等内脏菜肴却随处可见,甚至成为许多食客追捧的美食。我不理解这种饮食风尚的变迁,这难道反映了中国人物质生活的丰富还是折射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深层变革

中国人食用动物内脏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礼记·内则》记载的周代“八珍”中,有一道“肝膋”——用网油包裹狗肝炙烤而成的食物,竟是当时天子专享的“龙肝”。到了汉代,内脏食用更加普及。百姓可能喜食内脏,一方面因其价格低廉——据东汉简牍记载,牛肉一斤17钱,而胃一斤仅需10钱;另一方面,中医“以脏补脏”的理论也已初步形成我记得老饭骨有一期中,某大师专门提到以前猪内脏不好买,尤其是肝不好买,都用于医院病号的营养补充了。

唐宋时期,烹饪技术的精进为内脏菜肴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唐代韦巨源《烧尾宴食单》中的“羊皮花丝”可能是拌羊肚丝、“格食”可能是羊肠拌豆粉煎烤,表明内脏菜肴日趋精致。宋元时期,市井文化的繁荣让内脏小吃大放异彩。《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夜市上有“灌肺”、“炒肺”、“煎肝脏”等各式内脏制品,发展出“粗料精烹”的技艺。

明清以后就是乾隆美食的天下了

现在普遍的认识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动物内脏因其价格相对低廉且能提供必要的热量和营养,成为下层劳动者补充体力、抵御寒冷的重要食物来源。这种在艰苦时期形成的饮食惯性,为其日后成为“风味”奠定了基础。现在人们对饮食的需求从“吃饱”转向“吃好”,再发展到追求新奇体验和文化认同。昔日被视为“边角料”的内脏,因其市井气息和粗犷风味成为一种独特的消费符号,恰好满足了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追求新奇、彰显个性的心理。

这种认识太肤浅了,餐饮行业的商业化运作才是推动内脏菜肴的“繁荣”的真正原因。通过 营销包装什么“网红烤脑花”“爆款毛血旺”地道肥肠鸡故意的九转大肠,行业成功将地方性小吃推向全国市场,激发了广泛的消费欲望。 

这周上课时提到了很多与饮食相关的内容,其实中医对动物内脏的认识颇为深刻,素有“以脏补脏”之说,这源于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同时也是古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从性味来看,多数内脏性平或温,味甘或咸,多归肝、肾、心经因其“血肉有情之品”,被认为补益力较强,尤其适合气血亏虚、体质羸弱之人或在寒冷季节食用,有温补滋养之效但如果经常食用对健康应当是弊大于利的。

我个人感觉,这种追求“重口味”的转变,是从生存必需到情感选择的转变,是从底层标签到文化符号的跃迁更是从遵循传统到追求刺激的自我变革,健康的传统饮食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毕竟“好吃的”都不太健康。今后随着预制菜彻底渗入生活,人们的未知健康风险将快速增加,“人间至味是平常将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2724.html

上一篇:赵汉青疑难杂症诊疗精选--脑雾(25)
下一篇:赵汉青疑难杂症诊疗精选--眩晕(26)
收藏 IP: 120.245.122.*| 热度|

3 王涛 郑永军 李志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2 0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