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应天地阴阳,培固生命之本
前段时间参加一场婚礼,多年未见的朋友重逢,大家见面都纷纷调侃我的“发福”,这两个词的含义特别深刻,“发”指膨胀的状态,“福”表示幸运,在古代这是个彻彻底底的好词,现在纵然是有些健康风险,但也总比猥猥琐琐强。后来与老友去湖边瞎晃,看到居然还有荷花亭亭玉立,让我不禁感叹自己知识的贫瘠和思维的禁锢,这么多年一直以为荷花只在六七月盛开,回想起来简直可笑之极。回家后我决心增强锻炼,有一日在公园看到了一个智慧健身机,好奇使然我去上下左右倒腾了一番,给出检测报告曰:身体年龄58岁,顿觉时光若白驹过隙,若再不抓住点什么就晚了。
在《黄帝内经·素问》开篇《上古天真论》中,黄帝问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经典对话,道出了中医养生之真谛——顺应自然规律,建立正确生活方式。而今人之所以早衰,正是背离了这种自然之道。
中医养生之本,在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不是简单的保健方法,而是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和自然观。《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相应相通。养生就是要调和人体阴阳与天地阴阳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保持和谐统一。
于是我决心在医院开设中医健康管理与养生保健专病门诊,奈何这名字在当下时节过不了审,最后可能还是得叫谁也听不懂的“治未病”门诊。在这个领域,我还是很有些发言权的,早在5年前给2020级中医本科生上《中医学导论》第一节课时,我就给他们灌输了“养生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人从出生伊始便开始衰老,虽然生长的过程看似是在发育,其实是耗费了人的先天之精,而这点先天之精是固定的,生下来有多少就是多少,不会增加,早用完就早衰,省着点用长寿,而“省着点”的方法就是养生之术。
《灵枢·本神》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里明确提出了养生的三大原则: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调和情志并安于居住环境、调节阴阳以平衡刚柔。这些原则应当从生下来就开始培养,使之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很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并没有为儿童建立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良好生活方式。天亮了就醒,天黑了就睡,这是从小应当培养的基本生活规律;春天要去吹风,夏天要去出汗,秋天要适当冻一冻,冬天要睡点懒觉,让身体与大自然同步是最好的补药。现在很多儿童跟大人一样过起了黑白颠倒的生活,这样很容易长歪。《小儿药证直诀》云:"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但同时又有"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优势。这一时期正是建立正确生活方式的关键期,如同幼苗易于修剪成形,待长成大树则难以矫正。
到底怎样才能做到从小养生?这里总结了四个中国人都应该听过的观点。
第一:食饮有节----脾胃为后天之本
《素问·痹论》明确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现代许多家长唯恐孩子营养不足,过度喂养,反致脾胃受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强调:"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小儿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健全,更应"食饮有节"。这不仅指饮食量的节制,还包括饮食时间的规律性、食物性质的平衡性。《千金要方》提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这种根据四时变化调整饮食的思路,正是中医天人相应思想的具体体现。很多家长总觉得吃饭麻烦,不知道吃什么,上古真人早已告诉我们饮食密码,不是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是要顺应自然之气去吃,起码有一个四季的食谱,总比一年四季都吃一样的东西要健康。
第二:起居有常----顺应天地阴阳变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详细论述了四时起居之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不同的季节人的生活规律应当有所改变,现代生活往往违背自然规律,夜晚灯火通明,白日深居简出,这种生活方式尤其对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危害甚大。建立与自然同步的作息习惯,使阳气得以生发,阴气得以潜藏,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环节。对于儿童来说,晚上9点前入睡比任何补品都更重要,因为此时是三焦经当令之时,有利于气血循环和生长发育。建立这个习惯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切不能听之任之。
第三:不妄作劳----劳逸结合以养正气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解释道:"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对于儿童而言,"不妄作劳"意味着学习、活动都要有度,不可过度劳累。听闻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晚上写作业要写到十点,我是十分不理解,现在许多孩子课业负担过重,各种培训班接连不断,这种"妄作劳"正在消耗孩子的精气神。彭祖曰:"人生一世久远之期,寿不过三万日,不能一日无损伤,不能一日无修补。"看到这几年许多大学的青年学者纷纷早夭,还没给国家做出贡献就去见马克思了,这多不合适,我相信他们的“死因”大部分应当也是"妄作劳",拼死拼活图什么?家长卷来卷去把孩子身体卷坏了有意思么?对于儿童来说,合理安排作息,做到劳逸结合,就是最好的"上进"。
第四:情志调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现代社会中,儿童面临的压力不容小觑,学业竞争、家庭期望等都可能导致情志失调。前几天开组会时我们的老师说一个患有抽动症的儿童,必然有一个精神状态不正常的家庭。培养孩子豁达的心态和情绪调节能力,避免过度喜怒哀乐,不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更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养生延命录》强调:"喜怒损志,哀乐害性。"故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不是老年人才要做到“莫生气”,小朋友也要学会维持豁达的心态,这是需要家长去正确引导认识的。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小儿药证直诀》指出:"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盛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若从小动不动就吓唬,一天要哭上好几回,不仅以后身体好不了,心态也难平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结尾点明:"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育儿养生亦然,待疾病已成再求医问药,何如从小培养良好习惯,防病于未然?“养生从娃娃抓起”这不仅是对孩子身体健康的责任,更是对中华民族养生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下一代建立顺应自然的中医生活方式,使中华养生智慧得以发扬光大,惠及千家万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 0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