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lphaDa 研究兴趣: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社会心理与治理。

博文

早晨从中午开始 精选

已有 4217 次阅读 2024-5-17 10:10 |个人分类:学术志趣|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相信有很多硕士生、博士生及青椒们都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白天乱糟糟的,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有写作、创造的感觉。一干(肝)就过了凌晨,一二三四点都是家常便饭。我们经常会渴求一种感觉,当有感觉的时候,我们如痴如醉,高度投入,废寝忘食。然而,这样的“感觉”真的可遇不可求。大多数的时候,我们都陷入了一种焦急的期待中,我们熬过了零点,幻想着这种创造灵感就要到来一般。很多时候,事与愿违,即使过了零点,也一无所获。这时候我们草草拾掇一下,倒在“生前何必久睡”的床上。久久不得睡意,打开手机,“审阅一天的“文件”,让不能停止的大脑在眼睛极度干涩之下,停止了思考。在不知不觉中睡着,又在不知不觉中醒来,日上三竿。

  这个习惯很不好。让我们看看路遥是怎么说的吧!为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起点,我们先了解一下路遥及其作品。以下相关知识点的初稿来自Kimi,我在它的基础上进行整理: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的创作生涯虽然短暂,但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路遥的小说多以农村题材为主,深刻地描绘了农村和城市之间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尤其是普通人在社会转型期间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主要作品介绍:

       1.《平凡的世界》:这是路遥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全书共分为三部,首次出版于1986年12月。小说以1975年到1985年的中国为背景,通过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小说深刻地刻画了普通人在社会大潮中的生活挣扎和精神追求,以及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和奋斗精神。《平凡的世界》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广播。

       2. 《人生》:路遥的成名作,发表于1982年,获得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部小说以改革时期的陕北高原为背景,讲述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小说通过高加林的故事,展现了农村青年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遭遇的挑战和矛盾。

       3. 《在困难的日子里》:这部中篇小说描写了六十年代农村贫困子弟在城市求学时的生活,以及他们与饥饿作斗争的故事。主人公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毅不屈和正直无私的精神,焕发出人性的光芒。

       4. 《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是路遥在医院病床上写的关于《平凡的世界》创作的随笔,记录了他写作这部小说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和感情经历。这篇随笔凝聚了路遥生命中最后的心血,展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路遥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底层特别是农村青年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普通人尤其是奋斗中的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路遥的创作精神和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作家之一。

  如果您认真看完,或者您之前看过路遥的所有作品,您可能就猜到接下来要说什么了。是的,创造过程的艰辛和人生之多艰是那么的一致。路遥自身的成长史、奋斗史和他作品展现的主题是一致的。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作品就是路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证明。但这个代价实在太大,我们只好用“我没有那么大的抱负,没有那么痴迷”聊以自慰。我们虽然不可能成为路遥,但我们(博士生硕士生和青椒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以鼓励我们继续进行学术创作。

  下面我们一起读一读原文,看看路遥是怎么告诫我们的:

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这是多年养是的习惯。我知道这习惯不好,也曾好多次试图改正,但都没有达到目的。这应验了那句古老的话:积习难改。既然已经不能改正,索性也就听之任之。在某些问题上,我是一个放任自流的人。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零晨两点到三点左右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到五点。天亮以后才睡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午饭前一个钟头起床......首先要接连抽三五支香烟。我工作时一天抽两包烟,直抽得口腔舌头发苦发麻,根本感觉不来烟味如何。有时思考或写作特殊紧张之际,即是顾不上抽,手里也要有一支燃燃的烟卷。因此,睡眠之后的几支烟简直是一种神仙般的享受......紧接着喝一杯浓咖啡......午饭过后,几乎立刻就扑到桌面上工作。我从来没有午休的习惯......整个下午是工作的最佳时间,除过上厕所,几乎在桌面上头也不抬。(这之前的习惯,我们可能要慎重)直到吃晚饭,还会沉浸在下午的工作之中。晚饭后有一两个小时的消闲时间,看中央电视台半小时的新闻联播,读当天的主要报纸,这是一天中最为安逸的一刻。(这个我们要学习)这时也不拒绝来访(这个我们更要学习,我们需要去交流,交流可以整理我们的思路)。

......

我深切地感到,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我不能这样生活了。我必须从自己编织的罗网中解税出来。当然,我绝非圣人。我几十年在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动人生的温馨。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是,真诚地说,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这是我的基本人生观点。

我们再仔细想想,我们在科研工作闲暇中品读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吧!虽然品读原著本身会比读我的总结来得更加直接和深刻,但是我写这么几点启示,也就是想吸引大家在繁重的学术工作之余,能够打开原著、闭上双眼,倾听路遥。

启示1:我们必须承认创作都是艰辛的!没有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的创造!有的是埋头苦干,废寝忘食,有的是克服内心的彷徨、退缩,甚至要克服自我否定、放弃、破罐子破摔等情绪。当我们真正接纳这一点,并且不被它“内耗”你自己的心神时,我们才能享受这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并且获得超越。

启示2:我们过去的苦难是我们现在的财富,我们现在经历的困难是我们未来的财富。我们可能矫情一会儿,但是我们千万不能一直矫情。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我是在美化“苦难”。或者说的轻一点,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然而,即使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今天,虽然我们都步入追求和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了,但我们不是还得面对不平衡和不充分吗?漫长的人生,困难是时不时会出现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困难,这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如出一辙。那么,承续第一个启示,如果我们深处困境,请不要怀疑,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泥淖中向往着美好生活

启示3:研究生,研究生!不烟酒生,烟酒死。不能依靠抽烟、喝酒、浓茶、咖啡提神醒脑,追求所谓的“有感觉”。我们追求的感觉,是积极心理调适之后的良好的写作状态,而不是物质依赖造成的“幻觉”(包括认知上不切实际的幻想)。

启示4:品读这部作品,我们好像获得了一种被理解,被关怀。这种浓浓的、深沉的、有力的情感,推动着你,正视你的困难。在心理意义上,精神意义上,要做一个勇敢的战士,做生活的主人。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每日深陷抱怨科研环境不友好,纠缠于得到的支持太少,纠缠于自己能力不行。哪个时代,哪个朝代的人,都是这样抱怨的,不是吗?这些抱怨并没有带来精神的和物质的作品。

带着这些积极的观点,我们打开微信搜索“早晨从中午开始”有声书,躺在沙发上,闭上眼睛,倾听内心的呼唤。

写作背景:最近在农大接的几例研究生心理咨询,都遇到这个问题,于是写下这篇日志,希望对大家有益处。

作者介绍:邝宏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研究员,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研究兴趣为科研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科学心理学?),欢迎关注我的科学网博客,欢迎您发邮件至kuanghongda@163.com与我一起交流科研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倾听您的故事,与子偕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3728-1434467.html

上一篇:著作推介《The Science of Interest》
下一篇:走出学术低谷
收藏 IP: 1.202.187.*| 热度|

12 张学文 寿春晖 朱林 孙颉 上官周平 郑永军 崔锦华 王安良 黄永义 王恪铭 guest03653935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6: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