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len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hitelend

博文

《鼎》卦之“鼎顛趾”02-易学67

已有 792 次阅读 2025-4-18 19:04 |个人分类:易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鼎》卦爻辞: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详释:

   1.“鼎顛趾”:“顛”指头顶[1]。“趾”本义为脚,也就是“足”,不是脚趾。于是传统解释认为“鼎顛趾”就是“鼎足朝上”的意思。

   其实,这种理解很有问题。如果“顛”是名词,那么的确指“头顶”,可是“鼎顛趾”中,不可能3个字都是名词。“顛”明显为动词,这样“鼎顛趾”才能构成句子,那么它还是“头顶”的意思吗?《说文解字注》引用《離騷》【注】的说法“自上下曰顚”[2],也就是说动词的“顛”指从上到下的动作,这个解释很有启发性。

   也就是说,“鼎顛趾”应该指“鼎足”由“向上”的状态转为“向下”的状态。“鼎足向上”表明“鼎”是扣在地上的,处于闲置状态,没有被使用。“鼎足向下”表明“鼎”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可以行使“进献食物”的功能。所以“鼎顛趾”暗示着事情发生了转变。 作为检验,我们不妨将这个假设代入到爻辞中,观察其与后面的行文是否相互照应。

   2.“利出否”:“利”指做某事有好处,也可以按大众用语翻译为“有利于”。“出”指离开或摆脱。“否”的理解较为复杂一些了,直接影响到这句话的语义。

   否(pǐ )为会意字。《说文解字》说“(否)不也。从口从不”。《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说“(否)不也。不者、事之不然也。否者、說事之不然也”[3]。也就是说“否”虽然为一个字,却蕴含短语的意思,表示“不使用”或“不要”。在《周易》中有《否》卦,例句如“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大概意思是说:(做事)不使用(否)哪些非人(物资或牲畜),对君子没有好处,花费精力巨大,但收获很小。

   因此,“利出否”至少有2种解释:其一,“否”指《否》卦,“利出否”是说走出《否》卦的状态是有好处的。其二,“否”指不被使用,“利出否”是说走出那种不被使用的状态是有好处的。我们注意到第一句“鼎顛趾”和这两种解释都形成照应,表明状态的改变,所以两种解释都是有效的。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因为它与“鼎顛趾”的照应更加明显。

   3.“得妾以其子”: 这句话的解释存在难度。

   “得”通常有获得之意。“妾”指除妻子之外,主人身边最亲密的人。“以”是《周易》中的常用字,表示“凭借”,引领状态、工具、原因的状语。如《师·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意思是:军队出征要有(凭借、依靠)纪律。(如果)不使用(纪律),就会隐藏着凶险。 “其”在《周易·经》中一般是代词,那么它指代的是谁?这里就有歧义了。

   “其”的第一种解释是指代君子(文王)。“得妾以其子”即“(文王)得妾以其子”。意思是:文王因为自己的儿子获得了妾。这种解释存在问题,因为它没有明确儿子和妾的关系,这背后的信息量可就太大了。我们可以列举几种可能性:如文王的儿子觉得父亲太辛苦,就送给他美女。再如文王的儿子有了美女,被文王巧取豪夺。或如文王儿子平辈的美女来访,被文王看上了等等。所以这种解释实在过于夸张。

   “其”第二种解释是指代女子。按照这种解释,“妾”恐怕指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地位。“得妾以其子”省略了主语“女子”,意为“女子”因为自己的儿子而获得了妾的地位(地位上升了),这样的表达就很具体了。

   如果这个解释成立,那么就可以反映出几个问题:

   第一是《周易》的用词特征。“妾”的本义是“侍妾”,然而这里却有了抽象名词的含义,表示“妾”的地位,这种对词的使用非常灵活。我之前的博文就讨论过《周易》用词非常的谨慎,力求精确、生动、形象,从中可见一斑。也例证了我的观点:绝不能想当然的用现代语义去理解《周易》,不能放过《周易》中的每一个字。

   第二是《周易》的极简写作方法。“得妾以其子”省略了主语“女子”,周文王为什么要省略这两个字?从写作的角度看,“妾”本身已暗示主语是“女子”,若加上主语“女”,变成“女得妾以其子”,理解上虽更清晰,但确实显得重复。文王省略了“女”字,其实是牺牲了爻辞的理解性,而强化了言语的简洁性。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很有可能文王觉得这句话一说出来,当时的人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所以不用那么啰嗦的把话补充完整。不要小看这个现象,在某些卦中,这种为了行文简洁而作的牺牲,有可能是我们理解其本义的关键。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得妾以其子”表达的是女人因生子而地位上升,主语是“女子”,而非“君子”或“文王”,那么“得妾以其子”是在描述事实,还是在进行比喻?要知道,《周易》中常使用比喻,甚至直接用“比喻喻体”取代“比喻主体”。

   首先,“得妾以其子”有可能在描述事实。文王在撰写爻辞时,曾临幸过的女子生下孩子,从而被纳为妾。然而,这种事实与爻辞的上下文有何关联?文王难道会闲暇到记录这些家常琐事吗?

   其次,“得妾以其子”有可能是一种比喻,直接写下了喻体,并且出于行文简洁省略了主体。那么文王在用这个比喻什么呢?中国古代有“母以子贵”的说法,指的是封建时代女性往往被视为生育工具,只有在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后,地位才能得以提升,这几乎是当时的社会共识。也就是说,女性被视为工具,只有“有用”(生育)才能提升地位。周文王很可能认为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因此用它来进行比喻。

   回到上一句“利出否”,一种解释不正是指走出“不被使用”的状态吗?那么,“得妾以其子”作为比喻,不恰恰是对“利出否”的例证吗?再看“起兴之语”“鼎顛趾”,不也是在描述“鼎”由闲置状态转化为“可以向上天或祖先进献食物”的正常状态吗?

   由此可见,爻辞“初六”绝非毫无关联的三句话,它们在逻辑上是前后连贯的。

   “鼎顛趾”是“起兴之语”,描述了“鼎”由闲置转化为可以进献贡品。“利出否”是中心陈述,表明文王的观点是:走出“不被使用的状态”是有好处的。“得妾以其子”是例证,以比喻的方式证明文王的观点,即“就像女人因为有了孩子就提升了地位一样”。

   4.无咎。“无”是否定词,表示没有。“咎”指错误。我们需要根据文章背景翻译该词的意思是“没有错误”,还是“不能犯错”。在这里,很明显是“没有错误”的意思,但是这个“无咎”很值得深思,它在表达了什么?

   我们诠释《周易》,依据诠释学理论,不能只注重字词的含义,更要代入文王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中,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逻辑和常识去理解周文王想要表达什么,他是如何表达的,以及这种表达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也就是说,实现与周文王的“视域融合”,站在他的立场和角度上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王试图表达的概念、意图和情绪。

   本句爻辞,文王用“起兴之语”暗示了周族开始发挥作用,然后用例证“得妾以其子”说明了“能够发挥作用是有好处的”,这种表达已经较为完整,为何还要补充“无咎”呢? 很明显,这里的“无咎”是在解释,文王认为自己的做法没有错误。

   文王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决策进行解释呢?原因很可能是:有族人或亲人在批评或指责他,认为他出卖了周族的利益。因此,文王在论证了自己的做法后,着重声明自己并没有犯错。

   那么,别人为什么要指责周文王呢?在本句爻辞中恐怕无法获取更多信息,还需要从整个卦的角度,甚至参考其他卦的信息,才能得出结论。我们将在下篇博文中继续介绍。 

注释: 

[1].《爾雅·釋言》“顚,頂也”,【疏】“謂頭上也”。《詩·秦風》“有馬白顚”,【傳】“白顚,的顙也”,【疏】“額有白毛,今之戴星馬也”。 

[2].《说文解字注》“(顚)頂也。見釋言:國語班序顚毛注同,引伸爲凡物之頂,如秦風有馬白顚。傳曰:白顚,旳顙也。馬以顙爲頂也,唐風首陽之顚。山頂亦曰顚也。顚爲冣上,倒之則爲冣下,故大雅顚沛之揭。傳曰:顚,仆也。論語顚沛,馬注曰:僵仆也,離騷注曰。自上下曰顚。廣雅曰:顚,末也。从𩑋眞聲。都秊切。十二部”。 

[3].《说文解字注》“(否)不也。不者、事之不然也。否者、說事之不然也。故音義皆同。孟子萬章曰。然則舜僞喜者與。孟子曰。否注。孟子言舜不詐喜也。又咸丘蒙問舜南面而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孟子曰。否。注。言不然也。又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注。堯不與之。又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孟子曰。否然也。萬章又問孔子於衞主癰疽。孟子曰。否然也。萬章又問百里奚自鬻於秦養牲者。孟子曰。否然注皆曰。否、不也。不如是也注以不如是釋否然。今本正文皆譌作否不然。語贅而注不可通矣。否字引申之義訓爲不通。如易之泰否、堯典之否德、小雅之否難知也、論語之子所否者皆、殊其音讀符鄙切。要之古音則同在弟一部。从口不。會意。不亦聲。方久切。古音在一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82524.html

上一篇:《鼎》卦之“鼎”01-易学66
下一篇:《鼎》卦之“鼎有實”03-易学68
收藏 IP: 176.163.147.*| 热度|

5 王涛 刘进平 郑永军 谢钢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