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鼎》卦的含义相对贴近现代认知,在《周易》各卦中并不难解,但其象征意义却值得深入思索。
《说文解字》提到“籒文以鼎爲貞字”[1][2]。甲骨文的考古研究中,也发现“鼎”字和“贞”字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贞”字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一个字,这个字的正确解析,是理解《周易》各卦内容的关键。从语言学角度,当两个字在古代可以互通时,在特征上一定存在某种相似性。要么是发音相同或类似,要么是字形接近以至于误用,要么是在性质上有类似的关系。
“鼎”和“贞”在字形上是接近的,但这种接近明显不是误用,所以二者在性质上一定有相互关联的地方。从《尚书》、《诗经》等较早的古代文献中,我们不好确定“鼎”和“贞”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关联特征,好在《周易》专门有一篇《鼎》卦,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鼎》卦的内容和含义,来认识“鼎”在商末的象征意义,从而寻找它和“贞”字的性质关联。
“鼎”字的基本含义
鼎是一种炊具,西周初期是只有贵族才能用的金属器具,非常贵重,所以也作为事神祭祖之物。
《说文解字》中描述的篆书“鼎”字,字形下部做“鼎”的象形,表现“三足两耳”[1]。事实上,两耳是用来承重的。人们使用一条横杠,即“铉”,插过两耳,像抬轿子那样,就可以把鼎抬起来。字形上部类似于“目”,其实强调的是“鼎”内的“实”物。鼎内烹煮的东西称为“实”,“实”描述了“鼎”的功能。《玉篇·鼎部》说“鼎,器也,所以熟食者”,以及《说文解字》说“(鼎)和五味之寶器也”都说明了“鼎”功能是烹煮。同时因为“鼎”比较贵重,往往用于祭祀上天或祖先,所以其中的“实”的具体内容,也涉及了对上天和祖先是否尊重。
《鼎》卦以“鼎”起兴,从“鼎”的几种状态引申谈论一些周文王试图表达的话题。我们相信:“鼎”和这些话题之间一定具有某种相关性,它作为“起兴之物”绝不是偶然的。原因在于《周易》各卦中的起兴之物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挑选,和后续话题之间的关联非常紧密。最典型的例子如《渐》卦,“起兴之物”为“鸿”。“鸿”就是大雁,在大众印象中是有名的候鸟,在秋冬离开后,春天就会回归。《渐》卦谈论的话题是文王对已经出嫁的女儿的评价和期待,“大雁”和嫁后归家的女儿之间都存在着“回归”的特性,因此文王用“鸿”来起兴,“鸿”和“嫁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那么《鼎》卦的话题到底是什么?它们和“鼎”具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这是我们今天开始的一系列博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首先,我所解释的《鼎》卦释文如下:
原文
鼎,元吉,亨。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上九:鼎玉鉉,大吉,无不利。
释文
鼎(周族)开始变好了,我和你们说。
初六:鼎翻转了,鼎足转换了方向(暗示周族以前陷入困境,现在不同了)。我们走出《否》卦带来了好处,就像侍女有了孩子,地位才上升了一样,我没有犯错啊!(是因为努力才有了成绩,取得了这样的结局)。
九二:鼎里面装(满)了东西。(因为诚心祭祀,有了祖先神灵的帮助)我族的仇敌生病了,不需要我们去找他(算账),这太好了!
九三:鼎的两耳用皮革包裹(把好东西修饰一下)。就像行路被阻塞于途中时,(别人缺乏吃的)而你就不要吃肥美的鸡肉了。(所有)方国都下雨,(无法打猎或劳作收获)造成灾害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表现为)因缺衣少食而心情不好,这样最终才是好事。
九四:鼎的足折了。大侯国(公)的美食被弄翻了(指大侯国丧失了利益来源),而我们的样子似乎很美味,这可是坏事啊(指我们富足的样子很可能挑逗起大贵族的贪婪,会对我们下手)!
六五:鼎有黄色的双耳(经常使用),有金属制作抬起鼎的钩杠(坚固、耐用)(比喻周族诚心敬祖,长期的、稳定的的祭祀),这是有好处的。
上九:在抬起鼎的钩杠上镶玉(比喻周族重视对祖先或上天的祭祀,将其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大好事,不会带来什么不好的。
我的释文和其它学者的释文有些不同。
1.我注重将卦辞和爻辞作为一个整体,注重前后的照应,而不是仅仅翻译单个爻辞;
2.我注重《周易》中“比喻”的用法,《周易》经常用喻体取代比喻主体,我的解释重视寻找其“比喻主体”,直接用“比喻主体”来解释爻辞。
3.我的解释注重诠释学方法,不拘泥于具体文字,而是试图从字里行间去理解周文王试图表达的含义。
在我的释文中,“鼎”象征着周族,这种解释比较直观,容易理解。但是,如果充分解析了《周易》的其它卦,如《大有》卦等等,我们就会发现,也许“鼎”并不是仅仅指周族,可能有更深的含义。在周文王时期的某个时间点,文王开始向商王大量、稳定的进贡,即提供食物和各种物资。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以后,周族的地位逐步提高。周族比较富足,但将自己的物资无偿提供给商族,也引起了族人的批评和反对,周文王在几个卦中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辩解,如《小畜》、《大有》。“鼎”作为礼器,在祭祀中将食物进献给上天或祖先,那么“鼎”是否可以取其“进献”之意,指将物资“进献”给商王呢?从现实角度,我认为这个可能性非常大。今后我们会对此进行论述。
注释:
[1].《说文解字》“(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爲鼎,象析木以炊也。籒文以鼎爲貞字。凡鼎之屬皆从鼎。都挺切”。
[2].《说文解字注》“(鼎)三足㒳耳,和五味之寶器也。三足㒳耳謂器形,非謂字形也。九家易曰:鼎三足以象三台也。易曰:鼎黃耳。和當作盉,許亦從俗通用。象析木㠯炊。巳下次第依韵會所據小徐本訂。片者,判木也。反片爲爿。一木析爲二之形。炊鼎必用薪,故像之。唐張氏參誤會三足㒳耳爲字形,乃高析木之㒳旁爲耳。唐人皆作鼎,非也。唐氏玄度旣辨之矣。貞省聲。大徐本無,無此三字則上體未說。此謂上體目者貞省聲也。或曰離爲目,㢲爲木。鼎卦上離下㢲,何不以此說字乎。曰言易卦之取象則可,若六書之會意,必使二字相合成文,如人言、止戈是。目與木不相合也,故釋下體爲象形,上體爲諧聲。古叚鼎爲丁,如賈誼傳春秋鼎盛、匡衡傳匡鼎來皆是。鼎之言當也,正也。都挺切。十一部。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者。此字依韵會補。离魅蛧蜽莫能逢之,㠯協承天休。离俗用螭,依禸部則當作离。此用宣三年左傳王孫滿說。傳不言鑄鼎荆山之下。尙書古文疏證云:陜西同州朝邑縣西南三十二里有懷德城,漢縣也。漢志左馮翊褱德下曰:禹貢北條荆山在南。皇甫謐帝王世紀:禹鑄鼎於荆山,在馮翊懷德之南,山下有荆渠。酈氏水經注:懷德縣故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禹貢北條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卽夏后鑄九鼎處也。易卦:㢲木於下者爲鼎。此引易證下體象析木之意,與㬜下引易證从日一例。古文㠯貝爲鼎。籒文㠯鼎爲貝。二貝字小徐皆作貞。郭忠恕佩觿云:古文以貞爲鼎,籒文以鼎爲則。亦誤,今正。京房說貞字鼎聲,此古文以貝爲鼎之證也。許說䨶者,籒文之則員霣妘字,此籒文以鼎爲貝之證也。凡鼎之屬皆从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