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2025 年 10 月召开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一项基于人工智能(AI)的研究结果被公布。该研究发现,无论癌症患者的肿瘤类型如何,且不受已确立的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影响,患者的胸腺健康状况可能与免疫治疗的生存结果相关。
研究作者、麻省总医院人工智能医学(AIM)放射科的 Simon Bernatz 医学博士(MD)在解释研究开展原因时表示,尽管已知胸腺会随年龄增长而衰退,但每个人的衰退速度差异很大,这导致目前胸腺在成年人中的衰退特点及相关性尚不明确。研究的核心问题由此提出:T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且 T 细胞会推动免疫治疗反应,那么健康的胸腺是否会影响免疫治疗效果?此前该问题未得到充分解答,关键在于临床中缺乏切实可行的胸腺评估方法。
为解决这一评估难题,Bernatz 团队开发了 AI 驱动的胸腺评估方法,通过标准 CT 扫描量化胸腺健康状况,并构建了 “胸腺健康评分” 模型(评分范围 0-100)。该模型的开发基于包含 5000 多名个体的独立数据集,算法会先定位胸腺、提取影像特征,最终整合为评分结果。研究中,评分处于最低四分位者被定义为 “胸腺健康较差”,最高四分位者为 “胸腺健康良好”,其余则为 “胸腺健康中等”。
在临床验证阶段,研究人员首先分析了哈佛大学的非小细胞肺癌数据集 —— 该数据集包含 1218 名接受免疫治疗,并随访了无进展生存期(PFS)与总生存期(OS)的患者。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组织学亚型、PD-L1 状态及治疗线数 / 类型后:
• 胸腺健康良好患者的 PFS 显著改善,与健康较差者相比,风险比(HR)为 0.63(P<0.001);健康中等患者的 HR 为 0.69(P<0.001)。
• 总生存期方面,健康良好患者的死亡风险比为 0.56,健康中等患者为 0.61(两者均 P<0.001),即胸腺健康良好者的死亡风险较健康较差者降低 44%。
进一步研究中,团队将胸腺健康评分与 PD-L1 状态、肿瘤突变负荷(TMB)进行对比,发现三者对 PFS 和 OS 的效应量相似;且胸腺健康状况在 PD-L1、TMB 各亚组中均具备预后价值,证明其是一种独立生物标志物。借助 TRACERx 研究的血液评估数据,研究还揭示了潜在机制:胸腺健康状况越好,胸腺输出量、T 细胞受体多样性及血液中 T 细胞比例均越高。
此外,针对哈佛大学 2258 名涵盖黑色素瘤、乳腺癌、肾癌等多种癌症的患者数据研究显示,不同肿瘤类型中均得出相似且一致的结果,这表明胸腺健康对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适用于多种癌症。
针对这项研究,行业专家认可其两大核心优势:
1. 突破传统 “肿瘤内在预测因子” 的局限,转向 “宿主免疫生物标志物”,更贴合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
2. 依赖临床常规获取的 CT 扫描数据,无需额外检测,易于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且与生存结果直接相关。
同时,该研究在概念上重新定义了 “免疫衰老”,将其视为免疫肿瘤学中可改变、至少可量化的方面,具备理论创新价值。
不过,研究仍存在未解决的问题与局限性:
1. 因果关系不明确:胸腺萎缩是直接导致免疫治疗反应降低,还是仅与衰老相关,目前尚未厘清。
2. 干扰因素未完全排除:既往治疗、类固醇使用、放疗、感染、体重指数(BMI)及合并症等,均可能影响胸腺健康与治疗结果的关联。
3. 潜在关联待探索:胸腺健康变化是否与疾病复发、免疫治疗耐药、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有关,以及肿瘤组织学特征对该关联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4. 主要局限性在于研究尚未经过前瞻性验证。
对于后续研究,专家建议开展多项工作:将胸腺健康评分与淋巴细胞计数等免疫健康指标进行基准比较;开展前瞻性研究,以控制肿瘤组织学特征及免疫治疗类型与组合;同时可扩展影像学评估范围,将淋巴结、脾脏、骨髓等免疫相关器官的变化纳入评估。
Bernatz 表示:“需要开展随机临床试验,才能将胸腺健康评估真正应用于临床实践。” 他同时指出:“当前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未考虑患者整体适应性免疫系统,而胸腺健康状况可能为整体医学带来新范式,有望成为现有癌症生物标志物检测组合中缺失的重要支柱。” 未来将患者整体免疫系统状态纳入临床决策,或可与其他肿瘤生物标志物协同发挥作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4 0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