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sb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hsbj

博文

普通人群中癌症易感基因筛查之所见

已有 953 次阅读 2025-10-20 22:24 |个人分类:生物科技|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这项报告是克利夫兰诊所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杂志发表的研究通讯。基于 “我们所有人”(All of Us)研究第八版数据,首次大规模剖析了普通人群中癌症易感基因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变异(pathogenic or likely pathogenic variants, P/LPVs)的流行病特征,是关于普通人身上可能有增加癌症风险的基因变异的报告。

过去的癌症基因检测,大多只给有明确风险的人做(比如,家里有的癌症患者),很少有人研究这类风险基因在没经过筛选的普通大规模人群中的情况。这项研究的目标很简单:评估一下在大规模普通人群里,携带癌症易感基因(P/LPVs)的流行特征和比例,再看看不同性别、种族、族裔的人有没有差异。这项研究填补了此前研究多聚焦高风险人群、缺乏普通人群数据的空白。

研究的数据来源采用了 “All of Us” 数据库(第8版),总共纳入了41.48万人。这些人不管健康与否,都做过全基因组测序,还提供了性别、种族等基本信息。从Invitae 多癌检测 panel(检测基因组)里挑选了和癌症相关的基因,再用ClinVar数据库(权威基因变异数据库)来判断哪些是P/LPVs。

最关键的发现有:整体比例约5%的人携带风险基因变异。41万人里,有20968人(占 5.05%)携带 P/LPVs,涉及72个基因。其中有469人甚至携带了不止一个基因的变异。在不同人群中的基因变异的差异很明显(P<0.001):白人携带比例最高(5.72%),亚裔最低(略低于3.3%);18个基因的变异比例在不同种族间都有差异,其中MUTYH 基因的差异最为突出;单个基因MUTYH 基因的变异最常见(1.33% 的人携带),其次是 BRCA2(0.42%)和 MITF(0.37%)。BRCA2 就是大家常听说的 “乳腺癌风险基因” 之一。

有些基因(比如 MUTYH、NBN)属于 “隐性遗传基因”:只带一个变异的人不会增加癌症风险,但生孩子时可能传给下一代。这类携带者有8932人。还有450人可能是“嵌合型变异”。简单说就是身体里只有部分细胞带这种变异,不是所有细胞都有。

携带P/LPVs的人,癌症患病率更高、首次确诊癌症的年龄更早,家里有癌症史的人也更多。比如 STK11、DICER1 基因的携带者,首次确诊癌症的年龄平均才 31.4 岁、35.4 岁;而AIP基因携带者确诊年龄最晚,平均 70.8 岁。

这些发现有的意义在于:研究修正了对部分基因变异流行率的既往认知,非德系犹太人人群中 BRCA1/2 变异的既往估计为 0.13%-0.25%,本次研究中 BRCA1为0.22%、BRCA2为 0.42%;甲状腺癌相关生殖系变异的流行率更是此前人群研究预测的10-20 倍。这提示按照当前基因检测指南可能遗漏部分高风险的个体,且研究纳入多样化人群,弥补了过往基因研究多聚焦欧洲裔的局限,对少数族裔群体更具参考价值。

不过研究也存在局限性:样本来源都是志愿参与者,可能存在健康志愿者偏差,未必完全代表整体人群;种族/族裔信息依赖自我报告,很可能与真实祖先基因不符和;此项筛查并未纳入基因结构变异及意义不明的基因变异,此类变异也可能癌症风险相关,需后续研究补充。

研究团队认为,虽目前证据暂不支持普通人群的额外筛查,但未来需评估更广泛基因筛查的临床效用、成本效益与可行性,此前研究已证实,对 P/LPVs 携带者进行临床管理应该是具有成本效益的,并且可以挽救相关人的生命。

Pathogenic Germline Variants in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s.   JAMA  October 2025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2154-1506743.html

上一篇:老年科学(Geroscience)领域的了解 :(二)对衰老的干预
下一篇:胸腺健康状况能否预测免疫治疗疗效?
收藏 IP: 114.252.98.*| 热度|

6 许培扬 钟炳 宁利中 王涛 郑永军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4 0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