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Y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nYY

博文

[转载]BMC Pant Biology||高低胚性巴西橡胶树基因型的比较转录组分析揭示了植物激素在体细胞胚胎发生中的作用

已有 141 次阅读 2025-4-8 09:0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是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但其繁殖依赖嫁接和种子,存在生长周期长、近交衰退严重等问题。体细胞胚胎发生(SE)技术可高效再生植株,但橡胶树的SE能力具有基因型依赖性,且植物激素在此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

1题目

文章题目: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high- and low-embryogenic Hevea brasiliensis genotypes reveals involvement of phytohormones in somatic embryogenesis

发文单位:云南热带作物研究所橡胶研究中心

2杂志

BMC Plant Biology;IF=4.3分

3链接

Li, L., Sun, X., Yu, W. et al.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high- and low-embryogenic Hevea brasiliensis genotypes reveals involvement of phytohormones in somatic embryogenesis. BMC Plant Biol 23, 489 (2023).

doi.org/10.1186/s12870-

4检测指标

Norminkoda提供了POD,SOD,CAT,H2O2,APX检测。

5主要内容

5.1 基因型依赖的SE能力差异:

    • YT表现:愈伤组织诱导率(89.9%)显著高于RT(82.8%),且成功诱导体细胞胚(SE率83.04%)。

    • RT表现:愈伤组织未分化,无体细胞胚形成。

5.2 植物激素动态变化:

    • YT中ETH仅在h和p阶段检测到,f阶段无积累;RT中f阶段ETH含量较高。

    • 关键基因:RT中乙烯响应因子(ERF)和信号受体(ETR)表达上调。

    • YT中ABA含量在f阶段较h阶段升高43.78%,RT中f阶段ABA含量高于h阶段。

    • 关键基因:ABA合成基因(NCED2)和信号通路基因(PYL、SnRK2)在YT中显著上调。

    • YT中tZ型CKs在y阶段积累,f阶段下降;RT中cZ型CKs主导,但整体含量较低。

    • 关键基因:YT中AIPP异构酶(IPT)和细胞分裂素受体(AHP)表达上调。

    • YT中IAA含量在分化阶段(f)显著升高,而RT中IAA仅在h阶段检测到,f阶段完全缺失。

    • 关键基因:YT中IAA合成基因(TAA、YUC)在f阶段上调,RT中无此趋势。

5.3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 MAPK信号通路:YT中H₂O₂含量及MAPK相关基因(MPK3、MKK4)表达显著升高,提示氧化应激参与SE调控。

    • 胚性相关基因:WUS、LEC、SERK等基因在YT中高表达,促进胚性细胞维持。

    • 生长素:AUX/IAA、ARF基因表达差异显著,YT中IAA信号传导增强。

    • 细胞分裂素:CRE1、B-ARR基因在YT中上调,促进细胞分裂(图6)。

    • 乙烯:RT中乙烯合成与信号基因(如ACS、EIN3)高表达,可能与SE抑制相关。

    • DEGs数量:YT vs RT共有5,208个特异DEGs,主要富集于MAPK信号通路、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次生代谢等通路。

6总结

核心发现:YT的高SE能力与其内源IAA积累、细胞分裂素动态平衡、乙烯抑制及氧化应激调控密切相关。

应用价值:通过调控激素平衡(如外源施加IAA、抑制乙烯)或增强抗氧化能力,可能提升低胚性橡胶树的SE效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89971-1481071.html

上一篇:[转载]植物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BC)酶联免疫分析
下一篇:[转载]BMC Pant Biology||高低胚性巴西橡胶树基因型的比较转录组分析揭示了植物激素在体细胞胚胎发生中的作用
收藏 IP: 59.174.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