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他写的2000多条评论为啥能出版

已有 7631 次阅读 2025-3-14 08:47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7879a0d1340801880e848feb53e2a886_71faupHrR8L._SL1500_.jpg

他写的2000多条评论为啥能出版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5年3月14日)

   书的类型各种各样:文艺作品、专业著作、普及作品、个人传记年谱……但你能想到,在亚马逊电商平台上发表的产品评论也能结集出版吗?

   2024年11月,美国Semiotext(e)出版社出版了美国作家凯文·基里安的Selected Amazon Reviews(本文作者译为“亚马逊评论选”)。全书有697页,收录了他2004—2019年期间发表在亚马逊电商平台上的2000多篇(条)产品评论,包括书评、影评、乐评及对其他诸如万能胶带、烤面包机、嗅盐等杂项产品的评论。

   基里安于1952年出生,2019年因癌症去世。他在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获得文科学士学位,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获得文科硕士学位,是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传记作家和艺术批评家。

   基里安撰写的评论数量非常多,他还进入了亚马逊“顶尖100位”评论者名单,也进入了亚马逊“名人堂”。《亚马逊评论选》是在他去世后出版的。2021年,美国作家Will Hall从亚马逊服务器上批量获得基里安的所有评论。后来,由Semiotext(e)出版社的编辑Hedi El Kholti和诗人Robert Dewhurst将这些评论编辑成书。

   作家怎么写起产品评论了?2003年,基里安患上了心梗,由于病痛和药物的副作用,他再也不想写作了。后来,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他按捺不住写作热情了。他意识到,不能一下恢复到原来那种高强度的文学创作状态,那就在亚马逊电商平台上先写一点产品评论吧。一开始,他的评论只有几句话或几段话,逐渐地,他的评论成了有模有样的文章。虽然他打字速度很快,但评论中的录入错误俯拾皆是。没想到,他一发不可收拾,就这么把评论写作坚持了下去,一直写到生命最后一年。最后一篇评论写于他去世前一个月。十几年来,他平均每个月写作10篇以上评论。真是生命不息,评论不止。

   基里安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新叙事运动”的重要成员,也是新叙事写作风格的践行者,所以他的评论写作也体现出新叙事风格。新叙事特别强调真实性,要求准确表达时间、地点和人物。那么,亚马逊电商平台评论区刚好是几乎完美实现新叙事理念的地方。

   基里安评论的产品对象有的是他亲自用过的,有的是没有使用过但很欣赏的。基里安的评论经常这么开头:“作为一个在法国农村长大的美国小伙子……”其实他是在美国纽约长岛长大的,与法国农村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但他就是这么一个爱开玩笑、无“正形”的作家。他的评论有些非常滑稽,具有“闪小说”的味道;有些则非常严肃,甚至有浓厚的学术味,比如他对一些小型出版社的图书的介绍类评论,若没有他的介绍,那些书可能根本无人关注。

   书评家Tara Cheesman说,没人愿意被遗忘。基里安在心梗之后开始评论写作,恐怕绝非偶然。就像一些著名涂鸦艺术家是在地铁隧道里乱涂乱画开始艺术旅程的,他们在这里画个符号,在那里画一幅壁画。谁能想到多年之后,他们的涂鸦之作却成了世界各地著名博物馆争相收藏的宝贝呢?

   对于基里安来说,亚马逊电商平台就像是涂鸦艺术家展示其才能的那些灰墙、地铁站台、火车车皮。亚马逊评论本来是为亚马逊的产品促销服务的,而基本上免费写评论的基里安却用这些评论打造出一堵与消费主义无关的数字墙。它提醒世人:基里安曾来过!

   笔者认为,本书的另外一重意义在于,它是21世纪电子商务发展史的真实见证。我们个人手机上的微信信息会迅速沉没,电子商务平台上的海量信息更会迅速“消失”。也就是说,真实历史的痕迹被抹去了,尽管不是谁刻意为之。那么,《亚马逊评论选》就像样本一样留下宝贵的历史痕迹。由此说来,该书的编辑和出版社是功德无量的。

   还有,除了将图书改编为影视作品外,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其他形态的信息转化为图书的例子。比如,科学网已有多位博主将自己的博文结集出版;又如,将优质短视频和中视频的内容转化为图书。我觉得,这类转化可以称为逆向转化。《亚马逊评论选》将电商平台的评论结集出版,大约是开创了又一种逆向转化的类型。笔者相信,只要出版界开动脑筋,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逆向转化。

《中国科学报》 (2025-03-14 第3版    读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77442.html

上一篇:博文细分类:发明杂谈
下一篇:给同事提完善基金申请思路的建议——日记摘抄1080
收藏 IP: 1.202.114.*| 热度|

29 刘进平 谌群芳 王德华 尤明庆 张晓良 冯兆东 李志林 崔锦华 钟定胜 许培扬 孙颉 张学文 雒运强 周忠浩 李学宽 史晓雷 籍利平 曾荣昌 杨学祥 杨正瓴 王涛 郑永军 钟炳 钟茂初 刘克 胡泽春 马鸣 范振英 史仍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3 1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