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水十大关系(十)—水与文明的关系
姜文来
10 水与文明关系
10.1 水与文明相扶相助
“文明”反义词是“野蛮”,最早出自于《易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文明是人类社会远离野蛮所有行为和知识的集合。水与文明源远流长,可谓相扶相助、唇亡齿寒。《易经》用八卦模拟世界,八卦中有两卦即坎(☵)、兑(☱),坎就是水,兑就是泽,水占八卦的25%(《<易经>的智慧:人道与水道》)。文明起源学术界尚存在争议,水利灌溉是文明起源的四大基本理论之一,充分显现了水在文明起源的重要作用。我们祖先善于观察和向水学习,《道德经》将其上升为“道”的高度:“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被认为无为而治的典型代表。水与文明相互支撑,提供了智慧来源、发展动力,促进了人与资源和谐共生繁荣发展。
水与文明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文明价值观尚未确立,水文明价值观认识不清,水生态文明代替水文明,水文化与水文明相混淆。二是控水言行占主导地位。控水意识强烈,破坏水频繁,文明对水欠缺,文明增加了掠夺水的能力。三是水管理与水文明不协调,水文明影响水资源管理微弱,水文明不是水资源管理目标。
10.2 正确处理水与文明关系
(1)构建水文明价值观
一是提高水文明价值观站位。要充分认识水文明价值,它是正确处理人如何对待水、进而涉及到人如何对待自然的大问题,事关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二是“借船出海”推广水文明价值观。充分利用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之机,树立水文明价值观。三是加强水文明价值观教育。在学校渗透水文明教育,培养水文明意识,将水文明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育之中。四是强化水文明研究。将水文明与生态文明研究有机集合起来,加大水文明研究。
(2)逐渐提升水文明谐水效能
一是控水向谐水转变。在尊重水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水文明为理念,逐步消除控制水的理念,向与水和谐共存转变。二是水文明护水。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水造成的伤害,我们要进行合理的修复。对尚未造成破坏的水资源,构建水资源利用-水资源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多赢新格局。三是回报水的奉献。回报的核心是人水和谐,不对水道进行破坏,顺水道而行,纠正不水道行为。通过水文明的建设对水更加友好,建立“利水型社会”。四是抑制科技对水负面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正面效应,促进人水和谐,抑制科技可能对水负面影响,将科技可能对水的损害降低到最低。
(3)建立基于水文明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一是将水文明理念纳入水资源管理中。变革水资源管理理念,让水文明理念至始至终贯穿到水资源管理之中。二是提升水文明对水资源管理影响力。在有条件地区,优先开展水文明管理,做水文明管理的典范,影响其他地区逐步跟进。三是将水文明作为水资源管理重要目标。将水文明做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水资源管理目标之中,促进水文明扎实地发展。四是完善水资源管理法规。在修订涉水法规时,将水文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融入其中,增添水文明刚性约束力。
(4)建立完善的水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一是摸清水文化遗产底数。开展水文化遗产普查,摸清水文化遗产数量、质量、分布、现状和存在问题,建立水文化遗产台账。二是完善水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目前制订专门的水文化遗产保护法规还不成熟,当务之急对有关的法规进行完善,将水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内容纳入其中[38],建立与水文化遗产保护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三是明晰水文化遗产管理权责。对于权责不清的尽快通过协商等方式落实权责,避免水文化遗产保护出现空白。四是加大水文化遗产资金投入力度。多方筹集资金,探索以水文化遗产养水文化遗产之路。五是培养水文化遗产保护专业队伍。在加大水文化遗产专业队伍培养同时,创造体面的工作生活环境,想法设法吸引水文化遗产保护人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