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环保“扁鹊困境”,预防精英与治污英雄同登“领奖台”
姜文来
魏文王问扁鹊:“你家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高?”扁鹊答说:“大哥医术最高,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王好奇道:“何出此言?”扁鹊答:“大哥治病,善于在病害形成之前就能事先铲除病因。一般人并不知道他的高明,所以大哥声名不显。”“二哥治病,往往治于病情起初之时,一般人就以为他只能看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用针刺、用猛药,救人于危重之时,所以大家都以为我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传遍天下。”扁鹊的大哥和二哥 “治未病”,虽然他们医术高超,但由于治疗的多是未显或初显的病症,因此名声不振,扁鹊则因为擅长在病情严重时进行治疗,创造起死复生的奇迹,因此名声大噪。
在环保领域类似现象屡见不鲜,登上“领奖台”的大多是对治理污染有重要贡献的人,而那些为预防污染、将污染消灭在萌芽之中的人却鲜少走向“领奖台”,恰似嘉奖“病入膏肓时的救命神医”,却忽视“病未发时的预警者”。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一是预防成果“隐蔽性”,预防结果是防止发生污染,如同疫苗成功阻止疾病发生,成效具有“隐蔽性”,难以直观显现。二是没有纳入考核体系,现行考核体系设计缺乏预防成效设计,污染投入却得到异常关注。三是社会民众缺乏预防成果认知,“黑臭水体”变成“无味清水”一目了然,预防成果社会民众无法感受认知。
治污英雄非常重要,令人尊重,登上“领奖台”理所当然,预防精英同样不可或缺,他们同治污英雄共同构成环保尖兵,筑牢了“绿水青山”根基,让预防精英同治污英雄一同站在“领奖台”上,环保定会更上一层楼。为此,我们需要构建新的环保评价体系。一是提高预防战略定位,树立预防重于治污价值理念,将环保的关口提前到预防。二是建立“预防效益指标体系”,对预防效益指标进行量化,将“隐蔽性”成效变成“看得见”成绩。三是将预防纳入考核体系,对目前环保考核体系进行改革,将预防纳入考核指标,为预防增添引擎。四是加强社会教育,建立预防重于治污价值观念,并贯彻到实际工作之中。
《黄帝内经》有“上工治未病”千年训诫,与现代环保“源头防控”科学理念精神高度统一,让预防精英与治污英雄同时出现在“领奖台”上,是我们走出环保“扁鹊困境”重要一步,有助于推进“源头防控”的落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6 2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