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jian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jian123

博文

交叉学科尴尬源于科研素养低下——与武夷山老师商榷!

已有 3544 次阅读 2013-8-7 14:2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武夷山

武夷山老师在其《交叉学科尴尬源自分化思维》(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14620.html)一文中,对交叉学科现状的定位非常准确,鄙人深有同感!即:科研前景广阔但难以申请项目,研究成果丰硕但评价标准难以统一,学科地位显要却缺乏人才培养体系。在他列举的两个难题中,对课题申请难我深信不疑,也有过切肤之痛的亲身经历(略去,免得有人说我无病呻吟)。但对他关于成果无处发表的观点,我无法苟同。虽然国内的情况的确如此,但国外却有很多期刊在其主页显眼的位置,有鼓励或吸引交叉成果的大量信息。如《Human Ecology》的性质是这样描述的: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publishes papers probing the complex and varied system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heir environment…;《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As a forum of multi-disciplinary and 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 it addresses research on all aspects of arid environments and their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use;隐藏在《Grassland and Forage Science 》中的交叉科学信息:Authors are also invited to submit papers on non-agricultural aspects of grassland management such as recreational and amenity use and the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all grassland systems。在《Rangeland & Ecology Management》约稿过程中,主编对我的一篇交叉科学研究非常感兴趣,并最终发表。总之,只有仔细查看期刊信息,就会发现交叉研究成果在很多期刊的可发表范围内。我对其它交叉学科的期刊不是很了解,不敢妄言。但从我发表交叉研究文章的经历看,并不存在成果无处发表的情况。

武老师在其博文最后写到:专业化分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正是这种“分”的思想、习惯和定式成为交叉学科面临尴尬的症结。“专业化分工导致科学研究采取‘分科治学’,但现实问题往往需要‘整合解决’。

我认为,“分”是表面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科研人员的科研素养低下,对交叉学科认识肤浅,才导致了这一尴尬局面的出现。记得自然科学出身的人,赤裸裸地把社会调查说成是游山玩水;而文科背景出身的人,把科学实验又仅当做一个只会折腾瓶瓶罐罐、采草挖土的无需任何科学知识的工人的粗活。这让我有点忍俊不禁,也有点无可奈何。无论给他们怎么解释,始终消不除满眼的狐疑。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不是科研素养地下,视野不开阔所致吗?

如果说武夷山老师所说的“分”成立的话,只能局限于正规大学以为的其它人士,比如高职、专科等。实际上,这种“分”是合理的,真正体现了术业有专攻。但作为综合性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教育基地,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还以“分”为主,结果造成了老师和学生在交叉学科方面的普遍无知或傲视偏见,没有交叉学科发展的土壤。

所以,交叉学科发展的受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老师的无能力或不作为造成的。说到底,很多老师自身缺乏交叉学科知识和素养。在此情况下,我们还能指望学生在交叉学科方面有所建树吗?

因此,要想走出交叉学科面临的困境,出路只有一个样:首先要给老师科普交叉学科知识,通过成功的交叉学科创建案例,让他们了解到交叉学科在解决错综复杂问题时所具有的优势,培养他们在交叉学科方面的素养和情怀。如此一来,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一大批有识之士投身于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当中。交叉科研队伍一旦形成,我们还愁课题申请时找不到相关专家或投稿时没有相关期刊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6916-714873.html

上一篇:“进口”年轻女性已不再是奇谈怪论,而是势在必行!
下一篇:科学背后的科学更接近真相与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半斤八两!
收藏 IP: 60.165.25.*| 热度|

8 吕喆 武夷山 曾新林 赵美娣 吴锦宇 曹聪 梅志平 陈楷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