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疑水磨沟发现爪哇池鹭(Ardeola speciosa)
Questioning the discovery of the Javan Pond Heron in the Urumqi Shuimogou
中国自古比喻遥远和虚幻的地方为“爪哇”,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在有些场合,“爪哇国”或“爪哇”,甚至是具有贬义和嘲笑人的意思。
现在有人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河中发现了一只爪哇池鹭(Ardeola speciosa),轰动一时。
为什么是爪哇池鹭,而不是中华池鹭(Ardeola bacchus)或印度池鹭(Ardeola grayii)呢?
鸟友肯定会开喷,非把我抛到“爪哇岛”去不可!
其实,我不是在调侃,而是利用高科技AI识别系统“懂鸟”得出这个结果(见截图)。
查阅文献,爪哇池鹭在我国台湾岛有分布,而三种池鹭都有“逆向迁徙”的现象。
特别是在秋季,不是向南飞,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近年,印度池鹭来新疆的记录就比较多。
先别喷,这一次水磨河的池鹭,看上去是一只亚成鸟或雌鸟(冬羽),很难鉴定。
据《世界鸟类》,池鹭、印度池鹭、爪哇池鹭三者是形态差异很小的超种(super-species)
超种 —— 也就是亲缘关系极度密切的异域分布物种,几乎不会重叠分布的物种。
我扯远了。闲言少叙,还是先看照片吧,牢骚话放在最后面“讨论”。

来到乌鲁木齐水磨沟(上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白鹭和红嘴鸥(马鸣 摄)

一只池鹭(冬羽),鬼鬼祟祟,10月下旬出现在乌鲁木齐市区东边的水磨沟里(马鸣 摄)

同一只鸟,同一张照片,用高大上的AI技术识别,竟然被认为是个爪哇池鹭(准确率60%以上),而印度池鹭可信度相对就比较低一些(40%)

池鹭系典型的涉禽类(水禽),体长约47厘米,飞翼白色(上图),身体具褐色纵纹(马鸣 摄)

白天的池鹭,行为静谧,驼背躬身,潜伏在草丛之中,很少起飞(上图)。只在凌晨或傍晚觅食,主食小鱼(马鸣 摄)

池鹭常单独活动,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上图),包括鱼、虾、螺、蛙、泥鳅、水生昆虫、蝗虫等(马鸣 摄)

在水磨沟,与池鹭发生竞争关系的还有红嘴鸥(上图),它们都喜欢吃鱼(马鸣 摄)

捕食方式不同,红嘴鸥与池鹭对峙(上图),二者虽然具有竞争关系,但也能和谐相处,平安无事(马鸣 摄)

鸟类拍摄者全天守候在水磨河边(上图),注视池鹭的一举一动,目不转睛,追随拍摄(马鸣 摄)

小杂鱼,池鹭在一小时的时间里捕捉到了两条小杂鱼(上图),水磨河不结冰,食物资源相对丰富(马鸣 摄)

乌鲁木齐市区内出现环颈雉(野鸡),令我大为惊异(上图),这个是在水磨沟拍摄,相距只有十几米(马鸣 摄)

还有各种野鸭(上图),包括绿头鸭、白眉鸭、红头潜鸭等出现在水磨沟(马鸣 摄)

水磨沟上游是温泉,越冬的绿头鸭屡见不鲜(上图),种群数量有近千只,偶然还有几对在市区内繁殖(马鸣 摄)

动作极快,闪电出击(上图)。全世界有池鹭 6 种,其中 3 种分布至中国。据《世界鸟类》,中华池鹭、印度池鹭、爪哇池鹭三种是形态差异很小的超种(super-species)(马鸣 摄)

新鲜物种,众目睽睽(上图)。被吸引至水磨沟的观鸟拍鸟爱好者们,云集岸边,围观或窥视池鹭的行为秘密(蔡金虎 摄)

在激流之中捕捉小杂鱼的红嘴鸥(上图),行为特别张扬,完全不像池鹭那样谨小慎微(马鸣 摄)

池鹭雌雄同色(上图),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繁殖季或发情期具有丝状蓑羽(马鸣 摄)

三种池鹭都有白色的双翼(上图),起飞时双脚隐藏于尾下(马鸣 摄)

池鹭通常栖息于小溪、稻田、池塘、湖泊、水库和沼泽湿地等水域(上图),有时也见于水域附近的树上(马鸣 摄)

池鹭常矗立在水边或浅水中(上图),用嘴飞快地攫食,通常静悄无声(哑巴鸟)(马鸣 摄)

在一个小时里,池鹭捕捉到两只野鱼(上图),有一条稍大的鱼,吞咽十分困难(马鸣 摄)

秋高气爽,排泄与伸展(上图)。秋季迁徙期,食物及营养的补充十分重要,长途跋涉,对池鹭是严峻考验(马鸣 摄)

曾经的水磨沟上游有一个七一纺织厂和数万居民,持续排污,变成了“水墨河”,臭气熏天(上图)。经过近年的治理,几个亿的投资改造,现在成了湿地公园,水质明显改善(马鸣 摄)

最近一周时间,这只池鹭都在原地不动,被惊起也只是短距离飞行,不到100米(上图)。终日吃饱了睡,睡醒了就继续吃(马鸣 摄)

上图:同其他鹭科鸟类一样,池鹭也喜欢在树上筑巢,或夜间栖落在树上(徐峰 摄)

傍晚,池鹭飞离歇息的场所(上图),开始在水磨沟里觅食(徐峰 摄)

讨论:
池鹭在新疆的最早记录是在2001年(马鸣等,2001;马鸣,2011)。而印度池鹭的发现是在10年前(彭银星等,2014)。池鹭与印度池鹭二者很难区分,我们只能用“地理隔离”的概念区分地理种或地理亚种。而现在有一些变态的“种族主义者”就像划分人种(白人与黑人)一样划分鸟类,有时候很高大上的手段如分子遗传DNA分类,非要野蛮拆分固有的物种,使得世界鸟类的种数在近十年飞速增加了10-15%,制造了许多麻烦,非常无聊。
2025年10月25日,正值第十八届中国鸟类学大会在广西大学召开之际,《Avian Research》(中国鸟类学报)编辑部召集参会主要编委及青年编委成员召开了本年度编委会议。会上,针对近年分类领域乱象,慎重而大胆地提出不再考虑接受(发表)“鸟种分类地位调整”的论文,拨乱反正,呈现了一个新纪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3 08: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