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落叶满长安 精选

已有 6392 次阅读 2025-11-2 18:01 |个人分类:考察随笔|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0.jpg

落叶满长安

暮秋时节的西安,总带着几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萧瑟,可若提及赏秋,老西安人总会下意识说一句:“走,去长安县观音寺看古银杏去”,并给我看了一张无人机俯拍的照片。这座藏在长安县子午镇的千年古寺,本是远离尘嚣的清净之地,却因一株树龄超1400年的唐代古银杏,成了每到深秋便人潮涌动的“秋日限时朝圣地”。趁着周末天朗气清,我终于踏上了这场“追叶”之旅,也在古寺的晨钟暮鼓与银杏的金黄璀璨里,读懂了长安秋日最动人的模样。

1.jpg

从西安市区出发,乘车沿西沣大道向南行驶,不过半小时之后,城市的高楼便渐渐被两侧的农田与绿植取代。道路旁的法国梧桐叶子已染成焦黄,风一吹便簌簌飘落,像是在为这场银杏之旅铺垫氛围。快到观音寺时,原本宽敞的马路逐渐收窄,路边开始出现“此处停车”的指示牌和吆喝声,道上满是背着相机、扶老携幼的行人,不用问也知道,大家都是奔着那株古银杏来的。

下车之后,需步行穿过一段百余米的乡村街道。街道两侧是村民搭建的简易摊位,有的摆着刚炒好的栗子,糖香混着栗子的软糯气息飘得很远;有的卖着手工制作的银杏叶书签,叶片被塑封得平整,还印着“长安秋韵”、“观音寺古银杏”的字样;还有农户提着竹篮,里面装着新鲜的冬枣和山楂,叫卖声亲切又接地气。我买了一小袋糖炒栗子,热乎的栗子捧在手里,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开来,恰好驱散了暮秋天气的微凉。

顺着街道往前走,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寺庙的山门,而是远处隐约可见终南山下的一抹金黄。那金黄不像普通树叶的浅淡,而是带着一种沉淀了千年的厚重感,在灰蒙蒙的乡村背景里格外扎眼,让人忍不住加快脚步。再走几十步,观音寺的朱红色山门便清晰起来,山门不算宏伟,没有雕梁画栋的繁复装饰,只在门楣上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观音禅寺”四个大字笔力遒劲,落款处的小字虽已有些模糊,但仍能看出岁月的痕迹。山门前的石狮子已被游人摸得光滑,底座上刻着的“唐贞观年间建”字样,悄悄诉说着这座寺庙的悠久历史。

2.jpg

迈进山门,首先感受到的是与山门外截然不同的静谧。山门内是一方小小的庭院,两侧种着几株年轻的银杏树,树龄虽只有几十年,却也枝繁叶茂,金黄的叶子不断地飘落下来。庭院尽头是天王殿,屋檐下挂着一串铜铃,风一吹便发出“叮铃叮铃”的声响,清脆又悠扬,瞬间抚平了赶路时的浮躁。

3.jpg

穿过天王殿,便是观音寺的核心区域——古银杏所在的中院。还未走到中院,就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快门声,待绕过殿角,那株千年古银杏终于完整地呈现在眼前,那一刻,所有的语言似乎都变得苍白,只剩下满心的震撼。这株古银杏实在太粗壮了,需要67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勉强抱住它的树干,树干纹路沟壑纵横,像是刻满了千年的故事,有的地方还长着嫩绿的苔藓,在深褐色的树干上添了几分生机。树干向上分叉出无数枝干,枝干向四周延伸,像是撑开了一把巨大的金色伞盖,覆盖了大半个中院,最高处远远超过了寺庙的殿宇屋顶。

4.jpg

中国是银杏的原生地和最重要的分布中心,拥有大量古老的野生银杏种群,也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被称为“活化石”,现在已经被广泛引种到世界各地。记得在上大学时,生物的拉丁文学名都是很难记的,但林奈将银杏命名为Ginkgo biloba,这个发音有点像“铃儿响叮当”的第一句Jingle bells,从此印象深刻。实际上,作为古生物研究的课题,中国在这个领域也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重要成果。

银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3亿年多前的石炭纪,当时地球上出现了裸子植物,银杏的祖先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目前发现的晚石炭世化石的二歧叶属(Dichophyllum)是银杏类最古老的代表,其营养枝及木质部与银杏目极相似,叶呈扇形但无叶柄。到了早二叠世,出现了毛状叶属(Trichopitys)银杏类化石,其叶子比二歧叶属更细长,种子生长在自叶腋生出的分枝上,与当今银杏种子的着生部位不同,这表明银杏在进化上又前进了一步。晚三叠世时,已有与银杏相当近似的种存在,如似银杏属(Ginkgoites)、拜拉属(Baiera)等在地球上已有广泛分布。侏罗纪是银杏目的“黄金时代”,银杏属中有20多个种,除了南极洲和赤道两侧外,地球上几乎到处都有银杏植物的踪迹。此时分布最广泛的是指状银杏(Ginkgo digitata),它的叶片比较全缘,是当时银杏属的主要代表。但到了晚白垩世,地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裸子植物的生存,银杏类植物开始衰落,逐渐被高度进化且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被子植物取代。第四纪冰川来临,导致北美、欧洲等全球各地的银杏类植物全部灭绝,亚洲大陆的银杏也濒临灭绝。由于中国大多山脉的走向为东西方向,局部山岭幸免于冰川的侵袭,使得数量有限的银杏在我国生存下来,并繁衍至今,成为现代银杏的祖先。

5.jpg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周志炎院士以敏锐的洞察力与执着的探索精神,为人类对银杏这一古老植物的认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发现命名了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可信的、能够归于银杏属的化石,中侏罗世距今约1.7亿年前的义马银杏(Ginkgo yimaensis)。随后,他主导的研究又证明距今约1.2亿年前早白垩世的无柄银杏(Ginkgo apodes),其形态介于已知最古老的义马银杏和现生的银杏之间,正是中侏罗世的银杏和现生的银杏之间的“过渡类型”,由此填补了目前已知1.7亿年前最古老银杏向现生银杏演化进程中的“缺失环节”。周先生曾感慨到:“第四纪的冰川荡涤欧美大陆,银杏仍在其远祖的发祥地——中国找到了‘避难所’。现今银杏树被重新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相随带去的将还有坚韧、朴实、和谐的东方精神”。

6.jpg

我的思绪从远古转到眼前,金黄的银杏叶层层叠叠,阳光透过叶片的缝隙洒下来,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随着风轻轻晃动,像是在地上织了一幅流动的金色画卷。有的叶子还牢牢挂在枝头,在阳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像是被精心打磨过的金箔;有的叶子刚被风吹落,打着旋儿飘下来,落在访客们的肩头、发梢,或是铺在中院的草地上,厚厚一层,要是能踩在上面,一定像是踩在松软的地毯上。

7.jpg

中院的回廊上挤满了赏景的访客,却出奇地安静,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份美好。栏干上挂着不少红色的许愿牌,有的写着“愿家人平安健康”,有的写着“愿学业顺利”,还有的是情侣共同写下的“愿携手一生”。许愿牌随风轻轻摆动,与金黄的银杏叶相互映衬,既带着对未来的期许,又满是人间的烟火气。许多人举着相机手机,踮着脚尖寻找最佳角度,想要把古银杏的全貌装进镜头;有人带着家人,把孩子扛在肩上,拍下一张满是秋意的合影;还有几位穿着汉服的姑娘,提着裙摆缓缓走过,红色、蓝色的汉服与金黄的银杏叶相映成趣,仿佛是从盛唐画卷里走出来的人物。我从回廊出来,找了一处角落的石凳坐下,手里剥着刚买的糖炒栗子,看着眼前的古银杏,听着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和远处的钟声,忽然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执着于来这里赏秋——不是因为它有多热闹,而是因为这株千年古树,能让人在喧嚣里找到一份久违的宁静。

8.jpg

坐在石凳上许久,我才起身去探寻古银杏周围的景致。古银杏的正前方,是一座小巧的观音殿,窗棂是木质的,雕着简单的莲花图案,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殿内,在地面上投下好看的花纹,与殿外的金黄银杏形成了一动一静的呼应。古银杏的西侧,有一口小小的古井,井口用青石围起来,上面刻着“千年古泉”四个字。听旁边的僧人说,这口井与古银杏是同时期的,千年以来一直泉水不断,以前寺里的僧人就是靠这口井取水生活,现在虽已不再作为饮用水源,但井水依旧清澈,还能隐约看到井底倒映的银杏叶影子。

寺里的宣传牌上详细记载了这株古银杏的历史——它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栽种的,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变迁,见证了长安的兴衰,却始终枝繁叶茂,年年深秋如期金黄。不过,看到“据说”一词,你几乎可以判断“唐太宗手种”就是演绎。就像广告里说“有一定疗效”,其实就是“完全无效”。因为这棵银杏的年龄推断为1400年前,那正好是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当政时间,这故事就可以演绎了。

不过,如此美丽迷人的银杏,好像在古代不入诗人的法眼。唐诗中并无明确提到银杏的作品,只有沈佺期“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中的“平仲”据考证是银杏的别称,而王维的“文杏栽为梁,香茅结为宇”中的“文杏”也被认为是银杏。直到宋朝,“银杏”才在诗词中时有所见,葛绍体写道:“满地翻黄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梅尧臣给欧阳修送了银杏,应该是果子吧,欧阳修回了一首诗:“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霜野摘林实,京师寄时新”。这鸭脚可不是吃的鸭掌,而是长得像鸭脚的银杏叶。

10.jpg

不知不觉间,已到了后午时分,阳光变得更加温暖,古银杏的金黄也愈发浓郁。我捡起几片形状完整的银杏叶,打算带回去做书签,叶片摸起来厚实光滑,边缘带着淡淡的卷边,是自然生长的模样。忽然,一阵钟声从寺的后院传来,“咚——咚——咚——”,钟声浑厚悠远,在古寺里回荡,也让人心跟着沉静下来。我抬头望向古银杏,金黄的叶子在钟声里轻轻颤动,像是在回应这千年的时光。

9.jpg

临近下午三点,我才依依不舍地准备离开。走出中院时,回头再看那株古银杏,它依旧静静地立在那里,像一位沉默的老者,目送着每一位访客离开。山门外的摊位继续热闹着,因为还有许多人在排着长队等待进去看银杏。卖书签的小伙子笑着问我:“先生,明年还来不?”我笑着点头,心里已经悄悄约定,明年深秋,还要来赴这场与千年古银杏的约会。

返程的路上,车窗外的风景依旧是秋意盎然,可我的脑海里,始终浮现着观音寺里那株古银杏的模样。它不是刻意打造的热门景点,没有华丽的装饰,却用1400年的坚守,为每一个奔赴而来的人,献上了长安秋日最纯粹的美好。这场观音寺秋日观银杏之旅,看的不仅是金黄的树叶,更是千年的历史、宁静的心境,还有藏在暮秋里的温柔与治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43751-1508555.html

上一篇:东山记忆
收藏 IP: 223.104.202.*| 热度|

14 宁利中 曾杰 王涛 许培扬 钟茂初 上官周平 郑永军 郭战胜 崔锦华 张晓良 胡泽春 汤敏骞 王安良 李学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0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