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曼谷郊外 精选

已有 6312 次阅读 2025-10-5 14:25 |个人分类:考察随笔|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曼谷郊外

2025年的国庆中秋假期里,我的航班在104日晚上返回北京,下午还有时间。当我的已经毕业多年的泰国博士董佳荣(Jaroon Duangkrayom,他回到泰国后继续在呵叻古生物博物馆工作),问我下午有什么打算时,我了解到曼谷郊外的国家科学博物馆群里有国家自然博物馆,肯定就要去这里了。佳荣说,在我指导他为博士论文研究泰国的长鼻类化石过程中,曾来这里看过标本,所以非常赞成我的选择。

天空中正下着暴雨,现在是泰国的雨季,佳荣说这是正常现象。雨水降低了炎热天气的温度当然好,但雨大到能见度极低,所以我不断提醒他在高速公路上要小心驾驶。当我们到达国家科学博物馆园区,发现雨停了,还没高兴过来,却发现国家自然博物馆正在改造更新,关闭!国家科学博物馆位于曼谷东北郊的巴吞他尼府空銮县,好在我们顺道先去看了同在空銮县的国家地质博物馆。本来是作为前菜垫垫底,没想到现在变成正餐了。

国家地质博物馆由泰国矿产资源部建造,是为了庆祝泰王普密蓬·阿杜德登基50周年而设立的,所以正式名字为金禧国家地质博物馆(Golden Jubilee National Geological Museum)。泰国地质博物馆于2000年建成,旨在成为地质参考数据和重要样本的保护中心,让泰国人民能够学习和研究地质学,了解地质学在人类生活基础和国家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泰国地质博物馆已在眼前。这座隐匿于曼谷郊外的建筑,不像大皇宫那样被游客的喧嚣包裹,也没有湄南河沿岸寺庙的金碧辉煌,它更像一位沉默的地质学家,用岩层的纹理、矿石的光泽,静静讲述着暹罗大地亿万年的变迁。我们在雨中把车停在博物馆的露天停车场,最先闯入视野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博物馆周围从花岗岩到白云岩的大型岩石标本,以及那些形形色色的恐龙复原雕塑,无声地宣告着这里的主题。栩栩如生的恐龙们仿佛刚从远古的丛林中走出,除了霸王龙等明星恐龙,还包括在佳荣工作的呵叻发现的禽龙类的素那纳丽叻差是玛龙(Ratchasimasaurus suranareae)。

 

走进博物馆,在佳荣的带领,我们从一层的“泰国地质概况厅”开始看起。在展厅的墙壁和展台上,有各种泰国地图,包括地质构造图,不同颜色的区块代表着不同的地质年代:北部的清迈地区以古生代的沉积岩为主,东部的呵叻高原分布着中生代的红层,而南部的普吉岛、甲米一带,则是新生代的石灰岩地貌。佳荣告诉我说:“泰国的地质演化,是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的结果,这场始于数千万年前的‘地质角力’,塑造了今日泰国多样的地形与地貌。”

 

展台里陈列着来自泰国各地的岩石标本,每一块都标注了采集地点、地质年代和岩石类型。我看到一块来自清莱府的花岗岩,它的表面布满了细小的石英颗粒,其质感粗糙而坚硬。佳荣介绍,这块花岗岩形成于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是岩浆侵入地壳后缓慢冷却凝固而成的。而我仔细端详着一块来自春武里府的石灰岩,它的质地细腻,颜色呈灰白色,表面还能看到海洋生物的化石痕迹——它形成于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那时的春武里府还是一片广阔的浅海。

在展厅的角落,一个模拟板块运动的互动装置吸引了我的注意。装置由两个可移动的板块模型组成,手动旋转把手,代表印度洋板块的蓝色模型会缓慢向代表欧亚板块的棕色模型移动、碰撞。随着“咔嚓”一声轻响,棕色板块的边缘向上隆起,模拟出山脉的形成过程;而蓝色板块则向下俯冲,形成了深海沟的地貌。佳荣告诉我,泰国北部的登劳山脉、西部的他念他翁山脉,都是这样在板块碰撞中逐渐隆起的。这个简单的装置,将抽象的地质运动变得直观,也让我对泰国地貌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沿着旋转楼梯来到二层,这里是博物馆的核心展区——“古生物与矿产资源厅”。如果说一层讲述的是泰国地质的“宏观历史”,那么二层则聚焦于这片土地上曾经的生命与珍贵的“馈赠”。

这里的展品大多是模型,其中有一个单独的小型展区,里面陈列着三盒哺乳动物化石,每盒中都有许多标本,来自我曾经研究过的呵叻孟河化石坑,包括著名的呵叻古猿下颌骨。墙上是各种动物的复原轮廓,与人体大小相比较。另一个展区将各种长鼻类的展板与恐龙的展板并列,显示这是两类在泰国最受关注的化石。佳荣系统研究了泰国的长鼻类化石,他介绍说,正如今天的大象是泰国的象征一样,泰国的象化石也非常丰富。展板下的生态复原沙盘上摆放着各种象的立体模型,我和佳荣仔细看过后都觉得科学性很强。

 

作为地质博物馆,馆中除了岩石标本,还收藏了大量矿物标本。这些标本来自泰国各地以及其他国家,种类繁多,包括各种宝石、矿石等。如来自清迈府的锡矿石,表面泛着金属的光泽;来自普吉岛的钨矿石,质地坚硬。通过展示不同岩石和矿物的形态、颜色、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让参观者了解岩石和矿物在工业、珠宝等领域的应用。展览中特别介绍了泰国的矿产资源情况,包括石油、天然气、金属等矿产的分布和开采情况,以及这些矿产资源在泰国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展示了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博物馆设置了一些场景模拟,如让参观者穿过类似电影中看到的矿石矿井和铁矿隧道,还有玻璃罐中的龙卷风实验,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个实验观察风暴的循环过程,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博物馆有专门的“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厅”,与其他展厅相比,这里的氛围显得更为严肃。展厅的墙壁上,挂满了地质灾害的实景照片:2011年泰国洪灾时,曼谷市区被洪水淹没的街道,恰巧那一年我也来泰国了,印象深刻;2014年清莱府地震后,倒塌的房屋和开裂的地面;还有北部山区因暴雨引发的滑坡,将道路和村庄掩埋。这些照片让人触目惊心,也让人们意识到,地质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

展台里陈列着一些地质灾害的模拟模型,如滑坡模型、地震模型和洪水模型。通过这些模型,可以清晰地看到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例如,滑坡模型展示了在暴雨的作用下,山体表层的土壤和岩石失去稳定性,沿着斜坡向下滑动的过程;地震模型则通过模拟板块的震动,展示了地震波如何传播,以及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力情况。

不过,没有看到太多的真实化石,我正感到有些遗憾,佳荣赶忙去问了工作人员。他非常高兴地给我翻译,原来还有三具巨大的化石骨架陈列在地下一层:两具是布氏鲸(Balaenoptera brydei),一具是亚洲象,都发现于曼谷附近的全新世沉积中,其中鲸鱼骨架非常完整。虽然它们的埋藏时间不到一万年,但石化程度都很高,伴随的展览中还用牡蛎化石显示了曼谷平原的海侵海退过程。

 

除了地质博物馆,在知道自然博物馆因为改造而闭馆后,我们在国家科学博物馆园区发现拉玛九世博物馆(Rama 9 Museum)原来是一个生态主题博物馆,当然要去参观。拉玛九世博物馆是东南亚规模最大、以环境与生态为主题的科普教育中心之一。博物馆于2020年正式向公众开放,旨在纪念泰国已故国王普密蓬·阿杜德(拉玛九世)对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并通过沉浸式展览传递生态保护与人类发展的平衡理念。实际上,坐落在曼谷郊外的泰国国家科学博物馆园区,并非传统意义上拥挤在市中心的文化地标,它本身就像一颗被绿荫包裹的明珠,藏在稻田与树林交织的郊外风光里。还没进入拉玛九世博物馆,就看见一群麻雀在大门外的半开放空间里飞来飞去,还含着干草打算在墙壁馆名后的金属支架上做窝,确实是“环境友好型”的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第一个版块就是以“生命长河”为题的生物进化展厅,如同一条穿越亿万年的时光隧道。这里没有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以化石标本、动态模型与沉浸式技术为载体,将地球生命从单细胞到复杂生物的演化历程,编织成一幅可触可感的立体卷轴,让参观者在行走间读懂生命进化的密码。首先看见一道长长的“进化时间轴墙”铺展脉络,以金属刻度标注着从38亿年前到现代的关键节点,每个节点都镶嵌着对应的实物展品或复制品:最古老的蓝藻化石藏在透明树脂中,38亿年前的它是地球生命的“启蒙者”;5.4亿年前寒武纪的三叶虫化石纹路清晰,见证了“生命大爆发”的壮阔;旁边的恐龙蛋化石表面带着钙质纹理,默默诉说着中生代霸主的兴衰。时间轴下方的互动屏暗藏巧思,轻触任意节点,便能播放该时期的生态复原动画——寒武纪海洋里奇虾游弋,侏罗纪森林中恐龙漫步,画面与展品相互印证,让冰冷的化石有了鲜活的背景。

 

展厅中央的“生命进阶剧场”是视觉核心。这里以环形展台陈列着不同进化阶段的标志性生物模型:直径不足1厘米的单细胞生物模型被放大数十倍,透明躯体里的细胞核清晰可见;腔肠动物模型旁的水流装置模拟着海洋环境,触须随水流轻轻摆动;而脊椎动物展区的始祖鸟模型格外醒目,羽翼上的羽毛纹理细腻,既保留着爬行动物的利爪,又展现出鸟类的飞行特征。模型旁的电子展板用通俗语言解读进化关键:“从单细胞到多细胞,是生命协作的开始”“脊椎的出现,为生物向更复杂形态进化奠定基础”,复杂的生物学概念被拆解成易懂的知识点。

继续向前走到这个展区深处,不同于其他展区的沉浸式互动,这里以“科学严谨性”与“叙事温度”为双轴,用化石模型、复原雕塑与动态影像,串联起人类从远古走向现代的百万年征程,尤其是展厅中央的“人类祖先复原区”是视觉焦点,让冰冷的进化史变得可触可感。几尊等比例复原模型按进化顺序排列,从南方古猿的佝偻体态,到直立人的昂首挺胸,再到智人的挺拔身姿,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科学考证:南方古猿的手臂略长于腿部,还原其树栖与地面活动结合的生存状态;海德堡人粗狂豪放,是那个时代最强悍的狩猎人;弗洛勒斯人是如此小巧,我都不太相信是等比例重建的;尼安德特人的眉骨粗壮突出,搭配厚重的毛发,直观展现其适应寒冷气候的生理特征。

 

作为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博物馆,这里的重点是布置了不同气候带的展示区,宛如一座浓缩的“环球自然剧场”。它摒弃了传统标本陈列的单调,以场景复原、感官互动与科技装置为手段,将热带、温带、寒带等典型气候带的生态景观搬进展馆,让参观者足不出馆,便能触摸到不同气候下的生命百态。“极地冰原区”以蓝白灯光营造出凛冽氛围,北极熊模型趴在“浮冰”上,旁边的屏幕循环播放着冰川融化对极地生物的影响,还有猛犸象牙显示已经消失的冰河世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热带沙漠区”,骆驼与仙人掌的模型错落分布,午后阳光的投影让沙丘形成明暗交错的纹路,触摸展区的温度感应装置,能直观感受到沙漠昼夜温差的剧烈变化。而“温带山区”则以中国的西南山地为代表,特意放置了大熊猫和金丝猴的雕塑。

 

当然,作为泰国所处气候带的特色,最大的区域是“热带雨林区”:不仅有大量生态模拟,还展出了动物骨架和泰国的大量鸟类标本,以及各个代表性民族的生活场景。尤其是博物馆高大的植物温室,虽然也是种植着大量珍稀树木,有人工瀑布增加湿度,但与其他地方的温室不同,这个处在热带的“温室”不是为了加温,而是释放了冷气来降温。

 

佳荣该送我去机场了,对参观博物馆来说,几个小时的时间实在有点匆忙。车子驶离园区,后视镜里,拉玛九世博物馆的轮廓逐渐变小,最终消失在热带的绿意中。但我知道,这场参观留下的不仅是画册与照片,更有一份对生态保护的责任与思考,也正是这座博物馆想要传递的永恒启示——人类与自然本是命运共同体,唯有以智慧与敬畏之心相待,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43751-1504738.html

上一篇:穿越羌塘
收藏 IP: 222.131.243.*| 热度|

7 王涛 聂广 曹俊兴 王安良 孙学军 崔锦华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8 0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