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贺我的母校凌源中学百年校庆
姜文来
2025年9月7日,是我的母校凌源中学百岁生日,作为学子向母校表示热烈祝贺,并祝福母校开启新的百年更加辉煌!
凌源中学的前身据考证是宣统二年(1910)年的一所私塾,直到民国14年10月3日(1925年),改名为凌源县初级中学,自1925年起,凌源中学曾因历史原因多次搬迁校址和更改校名。
经历过二十年代名校初肇的艰难,经历过日伪时期铁蹄践踏的苦难,经历过建国前夕马背学校的动荡,经历过五十年代曙光初临的高歌,经历过十年文化动乱的痛楚,经历过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也掀起过一次又一次发展的高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辉煌,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凌源中学1978年成为首批辽宁省重点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白立忱、胡景芳、杨兆三、司玉琢等人均毕业于该校。迄今为止,凌源中学已为社会培养了近10万名毕业生,学子的身影遍及海内外。
学校先后被教育部命名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体育兵备人才实验学校,评为辽宁省文明单位,朝阳市模范学校等。
凌源中学新校区位于辽宁省凌源市滨河新区,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名校正以崭新的时代风采与精神风貌亮相于世人面前。它已焕发出朝气蓬勃的强大力量,满载着无数莘莘学子的青春梦想驶向更加波澜壮阔的美好未来。
上世纪50年代,从凌源中学走出的一位少年,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激情四射,写下了《苦牛》等著名篇章,他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史上成绩卓著的著名作家,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产生引导性重要影响。他就是胡景芳老师。为了纪念一代作家,凌源中学部分校友和景芳老师的长子胡志文先生共同筹资建设了这座景芳园。
附:凌源中学简历
凌源市人民政府(2017)89号文件批复为:同意凌源市第一高级中学恢复原校名凌源中学。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却代表凌源中学全体师生、校友、社会各界的千言万语。 凌源中学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和内涵的学校。同时也历经百年苍桑! 凌源中学建校之始,百年来一直位于被凌源人称为“教场街”的地方。马道街有十几条胡同与之相连。据懂风水学的人说,凌中的选址是极有讲究的。说白了,那地方天然就是一个学子的天堂。 凌源中学号称“百年名校”,这是有来历的。
据考证,1910年,那时曾经有过一所私孰,那就是凌中的雏形。直到民国14年10月3日(1925年),真正建立了一所凌源县初级中学。设有一个教学班,招收学生40名。当时能进这所中学读书的,都是比较富裕人家的孩子。 1933年3月,日军攻陷凌源,国民革命军土崩瓦解。日本人对凌源实行法西斯统治,接管了学校,并且由日本人或者日本聘任的教师任教。此间,日本人编写了一套教材,其中就包括教化“大东亚共荣”,美化日本侵略的教科书。在朝阳市著名教科书收藏家王金星的手中,就有这些教材的一部分。日军占领凌源期间,日本人建了一个木制结构的二层教工办公楼,此楼于2009年拆除。
1936年(伪康德三年),凌源中学又成立中等学校,校名为“热河省立凌源农业学校”。 1937年,改校名为“凌源国民高等学校”,实际上仍属于农业学校。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1946年初,国民党进驻凌源,重建了凌源中学,校名为“凌源县立中学校”。
1947年6月,凌源第二次解放,同月23日,凌源县人民政府县长刘钧着手恢复了凌源中学。定校名为“县立凌源中学”。计有8个教学班,382名学生。1948年春,由于局势不稳,在热东第十八地委指示下,凌源中学撤入农村,与建昌县窑匠沟热辽中学并校。校名统称为“热辽中学”,实际上成为一所“游击式”的干部性质学校。 1948年秋,凌源局势逐渐稳定,上级决定,“热辽中学”由农村转入城市。于是,同年9月16日,学校由建昌县搬迁回到凌源县,又改校名为“凌源中学”,归属热河省教育厅领导。
1949年2月,热河省教育厅发出通令,凌源中学校名改为“热河省立第二中学校”,并设有附属小学一所。1950年7月,又改名为“热河省立凌源中学校”,1951年又改为“热河省立第二中学”。从这个名称上,足见凌源中学在全省的地位,那是排名第二啊!热河省辖承德地区行政公署、朝阳地区行政公署等多个地级单位,凌源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是沟通关内外的第二条通道,所以说,热河省立第二中学得到了热河省的极大支持,教育经费实现了大幅度增长。1956年,热河省撤销,热河二中又更名为“凌源中学”,1960年2月,被列为辽宁省级重点中学。
1978年2月,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辽宁大地,恢复高考后的凌源中学名声大振,又被列为省首批重点中学。那些年,凌中在凌源县各乡镇的中学里,简直就是神,农村哪个孩子如果考上了凌中,那就跟考上大学一样受人尊敬。 凌源一中的名称始于1978年,当年10月,经凌源县教育局决定,校名改为“凌源县第一中学”。但它在全县人民的心中就是凌源中学。它的校牌子挂的也是凌源中学。从1983年开始,凌源中学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校园内的小平房不断拆除,后来建起了一座四层的教学楼,当时凌源城区没几栋楼,凌源中学的形象在凌源人的心中当神一样。1984年,学校完成了由完全中学向高级中学的过渡,成为高级中学。
1985年,学校有24个教学班、1311名学生、119名教工。校园占地面积76360平米,总建筑面积25274平米。 让外界或是其他学校比较羡慕的是,1985年,凌源中学就已经拥有了计算机教学室。学校设有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图书馆、餐厅。拥有物理、化学、计算机、电教等室,还设有比较早的校园广播,学校出版学生刊物。就是说,凌源中学是一所培养全能人才的学校。这里的学生一旦参加比赛,必获大奖学生作文那时就有新、奇、特,那时凌源人一度以为“歌德巴赫猜想”是从凌源中学传出去的。 1977年至1985年,凌源中学有898名学生考入大学,其中最闪光的是1985年,高考录取率达到了84%。到1985年,获得上级奖励89次。1960年、1980年被省人民委员会、省政府授予省级先进单位。
1996后,凌源市正式决定将凌源中学更名为“凌源市第一高级中学”。 最近几年,凌源中学老校友、中学领导要求恢复“凌源中学”校名的呼声日益高涨,原因在于,凌源中学的名称不仅仅只是名称,而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正值凌源中学决定建设校史馆之际,经凌源市教育部门、学校同意,上报市政府,请示恢复原校名。
2018年,凌源中学将搬迁到新校址,“凌源中学”的校名也已经由李乾元题写。李乾元(1942.03.12—)男,河南林县姚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郑州纺织机械学院毕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师师部作训科参谋,某师师部作训科副科长,某师参谋长,第1军副参谋长,第1集团军军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兰州军区参谋长,兰州军区司令员等职。2004年6月被授予上将军衔。2007年6月退役,2008年3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乾元上将将其墨宝赠予凌源中学,实在是凌源中学的荣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9 1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