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研:需要掌握的技能
周 健
近些年来,在中国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大学研究生院的研究生人数越来越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在博士就业市场上,博士们所遇到的就业竞争却日趋激烈。即使是经过博士后训练的竞业者们,也不那么容易拿到长聘教职了。尽管如此,每年还是有许多有志青年怀揣对科学家的美好憧憬,跨进了读研的人生旅程。对于此时此刻的他们来说,在这段旅程中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技能,显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这里,笔者依据美国国家博士后协会发布的博士后核心能力框架的内容,择其要点编译如下,供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参考。尽管这里的核心能力框架指明是博士后学者的属性,然而要学习、培养和历练出这些属性无疑需要在初高等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来逐步完成的,其中研究生学习这一时间段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让大学生和研究生们认识这些问题是有实际意义的。一般认为学生进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研究生学位,其目的是为了将学术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当然,其中一些学生也会在非学术岗位上就业。对于前者来说,要实现学术岗位就业的目的,自然必须认知、理解、学习和历练相应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多种技能。那么这些多种技能又有哪些呢?因而笔者在此介绍了美国博士后协会提出的博士后核心能力框架的基本要求。(1)这里提到的技能只是作为长聘教职、科学研究或技术研发职业实践中需要用到的核心能力,并非穷尽了这类职业的全部所需技能。(2)在实践这些职业的过程中,不同的职位(例如教职与研究职位的差异)对这些核心能力的宽度组合选择和某方面技能的深度掌握也存在一定的差异。(3)对于这些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其中一些开始于初等教育,另外一些可能开始于高等教育,这与每个人特定的发育和受教育情况有关。(4)对于这些技能的学习、历练、掌握和应用,不仅与学习、教育、训练密切相关,还与个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天赋、智力和心理发育的完善程度关系紧密。(5)对于新晋的学者们来说,上述的多种技能都是应该尽可能去全面的、深入地学习和掌握。虽然,这些技能不能保证你获得诺贝尔奖,但它却是你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或研究员的得力工具。
1.学科特定的概念知识
博士后学者需要在学科领域内展示广泛的基础知识和不断进化的知识,同时对其具体研究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的掌握。应当理解自己所在研究领域中的空白、冲突、局限和挑战,从而能够提出可验证的假设。同时,要扩展自己所在领域的知识并深入拓展自己的专业方向的知识。核心能力及培养途径:(1)通过分析方法确定科学问题.(2)设计科学上可验证的假设。(3)广泛获取跨学科知识。(4)具备特定研究领域的详细知识。(5)加入专业学会。(6)参与本地大学、院系或研究机构的兴趣小组。(7)参加期刊读书会。(8)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2.研究技能
博士后学者应该能够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安全地执行必要的技术和进行和分析这项研究,并熟练驾驭资助申请和科学出版过程。核心能力:(1)研究方法与实验室安全规范。(2)实验方案设计。(3)数据分析与解读。(4)有效文献检索策略及学术论文评审。(5)科研项目申请与学术出版流程。(6)熟练使用科学研究的AI工具。
3.沟通能力
在任何专业领域,能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观点都至关重要。虽然博士后学者在求学期间会逐步掌握多种沟通技巧,但这些技能需要时间打磨才能精通。沟通不仅是准备和发送信息,更是要竭尽全力确保信息被目标受众准确接收并理解。博士后学者需要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及其他沟通技巧,以便与各级同事高效协作。他们还需准备好与学生、媒体及社会大众进行有效交流,并不断提升写作、演讲和倾听能力。写作能力:(1)科学出版物。(2)资助申请/项目申请。(3)职业经历(含履历、简历、求职信及教学陈述)。(4)研究与教学陈述或作品集。(5)推荐信或合作意向书。演讲技能:(1)向科学界和普通听众展示研究成果。(2)会议和研讨会报告。(3)包括海报和幻灯片。(4)求职面试和求职演讲。教学与指导能力:(1)教学方法。(2)教学风格。(3)教学资源。人际沟通技巧:(1)沟通风格、语气和非语言暗示。(3)谈判,例如与PI/导师就博士后职位的持续资助进行正式对话。(4)绩效评估/反馈。(5)冲突解决,包括困难对话/减少冲突。特殊事项:(1)建立人脉。(2)管理新闻媒体。
4.专业精神
博士后学者应遵守其直接工作场所(如实验室、办公室)、机构和学科内公认的专业标准和实践。他们还应反映并促进其职业在更广泛社区中的价值。专业精神在不同情境中具有多重意义,这些情境既规范又界定着学者与所处环境的潜在互动。要恰当地讨论专业精神,应当整合以下概念:职场专业精神(与直接工作团队建立联系)、机构专业精神(与研究基础设施保持关联)、学术界专业精神(与专业领域保持衔接),以及普世专业精神(通过展现专业知识与社会接轨)。核心能力:(1)评估并维护工作场所礼仪、绩效标准和项目目标。(2)遵守规则、法规和机构规范。(3)尊重、评估并提升他人的智力贡献。(4)通过参与公共和专业服务活动(如专业协会、编辑和顾问委员会、同行评审小组和机构委员会)来推动和发展学科。(5)通过参与与政府机构、基金会和/或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关系,例如资助机构的拨款评审委员会或其他倡导/咨询委员会,推动学科发展与推广。(6)识别并管理显性及隐性的利益冲突、伦理违规行为以及违反职业操守的行为。
5.领导和管理技能
博士后学者应具备促进有效团队合作、管理日常工作以及在地方、机构、区域和国家层面寻求领导机会所需的技能和技术。这些技能还将帮助个人更成功地指导他人。人事管理能力:(1)招聘、聘用和解雇员工。(2)指导和留住员工。(3)开展绩效评估并提供反馈。(4)与不同背景的个人共事。(5)管理冲突/进行困难对话。项目管理能力:(1)确定优先事项。(2)短期和长期规划。(3)时间管理、建立/保持有效的协作。(4)制定/管理预算。(5)跟踪使用和订购用品及设备。(6)用打印和电子媒体记录。(7)建立数据备份协议。(8)主持会议。(9)职责授权。领导能力:(1)确定和澄清目标。(2)激励他人。(3)理解长期战略愿景并帮助他人了解其工作/角色在其中的位置。(4)了解如何在任何特定情况下使用适当的领导风格。(5)作为榜样。
6.负责任的研究行为
博士后学者应当接受研究行为规范培训,以提升其在伦理与法律层面的决策能力。此类培训应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公认的科研实践标准,熟悉相关法规、政策、条例及指导方针,并明确遇到伦理问题时可寻求的专业支持渠道。核心能力:(1)提升伦理与法律决策能力。(2)培养对各类科研规范的全面认知。(3)熟悉政府资助研究相关的法规政策、行政规章及操作指南。(4)掌握在遇到伦理争议时可调用的专业工具与资源。数据所有权与共享:(1)与合作者共享数据,包括适当涉及行业特定问题。(2)数据所有权及访问权限,特别是博士后职位结束后。(3)理解并尊重知识产权、专利和版权。(4)理解作者资格标准及负责任出版要素。人体受试者研究(如适用):(1)人体受试者研究的伦理原则,包括知情同意和受试者保密。(2)政府或有关部门开展人体受试者研究的法规/指南。(3)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流程和程序。(4)临床试验报告要求。动物研究(如适用):(1)动物研究的伦理原则。(2)研究中使用动物的政府和部门法规/指南。(3)践行研究中使用动物的基本原则:替代、减少和优化动物在研究中的使用。(4)机构动物护理和使用委员会的流程和程序。识别和减少研究不端行为:(1)不端行为的适用定义。(2)报告程序。(3)举报人的角色和风险。利益冲突:(1)个人和智力冲突。(2)承诺冲突。(3)财务冲突。(4)保密和同行评审中的偏见。(5)导师和学员之间的冲突和潜在竞争。
二0二五年九月九日
联络:zhoujian.china@aliyun.co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2 0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