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赶在月尾来总结思想很少见。
对一名科研人员来说,什么是休假?平日熙熙攘攘,需要平行去做各种事情。放假了,事情变得单一,工作密度降低,可以腾出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包括继续科研,没有太多人打扰的工作其实已经是放假。
打开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 1885-1981年)的巨著《世界文明史》,为其内容的翔实和浩瀚所震撼。该书11卷,8800多页,1500多万字,耗时50年完成。也就是说,杜兰特每年至少写30万字。只要想一想上个世纪,网络还不是那么发达的年代,作家要搜集这么多的史料,分析整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享受着前人留下来的各种物质和思想便利,指点江山,感情澎湃,这些目前生活的内容,无疑都是人类在漫长历史岁月中沉淀和发酵的结果。我们所熟知的道德规范、爱情、家庭模式、浅浅的哀愁,也都是人类在历史中的发明和创造。这些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缓慢(或者正在快速)地变化,不以意志为转移。
古人赠送我们思想和文字工具。《道德经》全文5162字,惜字如金,字字珠玑。在古人眼里已经是洋洋洒洒的巨著。现在,我们不再用发愁文字的载体,不用为了经济实惠而绞尽脑汁少写一些字,发明文言文。坐在电脑前,思绪可以飞起,只要打字速度足够快,手和大脑可以在一个频道。这种创作速度,一定为古人所羡慕。虽然感觉表达有些冗长,但是比起古人的表达会更精准,而不会每个人读《道德经》都会有不一样的解读。
能够自由地表达和记录思想是一种幸福,人最终能够长久陪伴的只有书和思想。杜兰特五十年才写完的书,我可能五个月就读完了。基于前人的思想总结,快速积淀自己的新思路,是人类和个人快速成长的前提。只不过这个快速对于人类来说体现在几千年尺度,对于个人则可能在几天到几个月的尺度。读书-思考-迭代,这个循环建立起来,一个人就能立于最有力的思想前沿,把握好思维去向。
人生最为简单的分割方式就是以现在这个时间点进行二元分割。所有发生的都是过去,成为积淀。所有进行的与没发生的都是未来。这就如同早晨沐浴着朝霞的渔民,一网撒开,在空中逐渐下落。我们看到的此刻是网中的霞光万丈,网着的是希望与未来。此刻,我拥有着大海的胸怀,天空的浪漫,微风的吹拂,或许还有海鸟的盘旋。如果就此定格,我们能体会到这一瞬间是和其美好。
人生的不确定性在于网要徐徐展开,还要坚定地落下,最终要把网打捞上来,或是欢喜收获,或是失望收获欠佳。如果能够及时调整,再次撒网,总会有更多机会来临。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去撒更多的网。我们的人生之网,网与网之间并不完全独立。我们当前的每一个决定和收获都会影响下一次的抉择。如果人生就这么几次机会,很多人要么盲目撒网,要么变得谨小慎微,迟迟不动。
盲目与洒脱之间有无区别。我坚信两条原则:1)希望总是给有准备的人;2)机遇总是在前进中获得。这就是说,毫无准备的撒网是盲目。而有准备的渔民,则是洒脱。这个准备又从何而来,来源于前人的经验。
与书为伍,就是快速获得前任思想与经验的捷径。从此,可以站在更高的视野看待问题,人生会变得更洒脱。我希望的未来是一种宁静祥和,是夕阳下的金黄,是湖面泛起的霞光。这个世界,我深处其中,但并不属于我。可是我可以欣赏之,可以像黑天鹅一样游弋其中,泛起水花,与世界共舞。这其中的平衡在于自己与世界的思维距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0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