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古埃及文明遐思

已有 462 次阅读 2025-5-13 23:02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公元前3000多年前,古埃及上下王国统一,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一直持续到公元前30年托勒密王朝的最后的君主克利奥帕特拉七世(Cleopatra VII,埃及艳后)自杀,失去了自主权,历经3000年的风雨。在历史长河中,能持续3000多年的文明并不多见,虽然被中断,有很多遗憾,但这一时间长度足够证明其生命力之顽强,文明之稳定。

古埃及文明完全依赖于尼罗河。尼罗河全场7000多公里。其发源地有三大源头:来自非洲内陆的白尼罗河、以及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白尼罗河长达6400公里,源于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维多利亚湖。水流量小(大约10%),但是全年稳定,给尼罗河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不然的话,青尼罗河洪水过后,尼罗河水就会干枯。在这个稳定水流基础上,埃塞俄比亚的水流就显得不那么稳定。阿特巴拉河提供尼罗河全年1/7的水量。在印度季风季节来临之时,季风雨与高原融化的雪水合并成洪流,与青尼罗河是合并,冲向下游。青尼罗河的源头是一个很浅的高原湖泊。当降雨增加时,湖水就会外溢,形成洪流。而雨季过后,其源头就变成了平静的湖。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尼罗河水每年在季风季节就会出现有规律的洪水,有时大,有时小。来自埃塞俄比亚上游的泥沙被冲向下游,一方面,洪水会把之前留下来的盐碱成分冲刷走,同时会带来风寒营养新的淤泥。等洪水过后,当地农民就可以直接在上面耕种,等下一次洪水来临之前,就可以收割粮食,庆祝丰收。而两河流域就没有这么幸运。虽然苏美尔文明甚至更早于古埃及文明发展,但其后期土地盐碱化的危害是造成其文明衰弱的重要因素之一。伊朗的中心盆地地势低洼,河水从四周山脉流向中心,因此该地的盐碱化问题也很严重。

在尼罗河中下游区,几乎没有降雨。当地的水源完全来自尼罗河。尼罗河为古埃及人提供了如下重要的环境和思想约束。

第一,尼罗河流淌在沙漠区,只要没有被河水浸润的地方就是沙漠。沙漠与河水淤积的泥土地泾渭分明。在其边界处,我们甚至可以用两只脚来横跨这个分明的边界。时至今日,埃及95%的人口仍然生活在尼罗河两岸几公里的“狭长绿洲”内,耕地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可支持几百万人口生活。河水从南向北流入地中海。在这么珍贵的绿洲中开辟康庄大道属于非常奢侈的行为。因此,船只一直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第二,自然界中,植物与环境早就协同演化,在最有水源的时候开始生长。因此,人类很自然地就利用了这一规律,不用特别操心。只要等待河水退却,留下丰饶的淤泥来种地,并及时收割即可。这种环境在人类发展早期就是天府之国,天赐之地。人们只用简单的方式就可以耕地土地,而不用像其他农耕地区非常急迫地修建水利工程,发明新的农耕工具,以至于到了周边地区的文明崛起时,古埃及文明依旧采取着非常原始的农业技术。

第三,尼罗河水的变化受控于印度季风,而印度季风则受控于宇宙天文周期。最显著的则是年际变化。每年6-10月,洪水泛滥100天左右,称之为泛滥季。之后的四个月用来播种,也就是播种季。再之后的四个月,河水干枯,可以收获,称之为收获季。这个与中华文明的四季有显著区分。这种现象每年轮回,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循环不息。经过仔细观察与记录,古埃及人发现这一周期是365天。非常巧合的是,每年六月中左右,洪水上涨至开罗地区时,在黎明前的几分钟,天狼星(被古埃及人尊称伊西丝女神)腾空升起(叫做偕日升),并认为尼罗河水暴涨是因为女神流泪导致。于是,古埃及人就把这一天当作新年伊始,可以重复每年的劳作了。其实这种利用特殊天象来与农耕周期强相关的事情,中华文明也利用,比如商朝时期,商人利用的是天蝎座的大火星。可是,由于地轴存在着进动现象,像陀螺一样从东向西摇摆,周期是25800年。也就是说,天上的星星在漫长的历史中会逐渐向东移动。经过多少个朝代后就会发现早期人们总结的天像规律不再准确。当大火星不再能准确授时,就会引起农耕历法的混乱,有专家认为,在公元前几个世纪的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可能讲述的就是商朝历法的不再适用引起的混乱。而古埃及的衰败在恰好在公元前的几个世纪,这其中可能存在着某些天文历法的巧合。

这种周而复始的天文规律,以及明确的绿洲和沙漠的分界线,从一开始就给古埃及文明输入了两个重要的概念:轮回与二元论。洪水每年的周而复始与太阳每天的巡回升降本质上都是一致的。这一观念影响了古埃及人的生死观。关于二元论,上埃及和下埃及概念的形成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路。

稳定的天文周期与农耕社会的相对保守思维合二为一,塑造了古埃及文明的稳定传承,其稳定性令人咂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其艺术形式几乎没变化。比如,在公元前4500年前的早期发展中,就发名出来狼牙棒石制杖头,这是典型的时期时代的后期产物。手持这种小型狼牙棒锤击敌人,是彰显统治者权威的最典型形象,从一开始就延续了几千年。其标准形象为,正身侧面,左腿向前,右腿向后。右手抓着敌人,左手高举狼牙棒,形象威武。这种文明的稳定性,一方面使得文明传承有规律可循,另一方面,这也折射出古埃及文明的保守性,和缺乏创新性。

另外一个稳定的特点就是其圣书体文字。和甲骨文一样,这种文字一开始就相对成熟,有表音和表意字符。这些字符基本上取自于其早期的生活场景,比如生变的各类动物,如猫头鹰、隼、蛇,以及各种植物和建筑物。显而易见这是典型的农耕文化。甲骨文与之相比,则显得内容更丰富,其中体现了很多和周边民族,比如羌人的战争对立关系。这说明在创立甲骨文时,中华文明所对应的是征战阶段,思想更活跃。

古埃及整个流域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尼罗河上游把古埃及和非洲内陆分割,下游区责被沙漠和红海保护,北边只有很少一部分和亚洲相连。当亚洲邻居还处于弱小时,除了古埃及上下游之间的内斗和融合,基本上没有外来侵略。统一之后的古埃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统治和稳定。为了稳定,需要文字系统的辅助,为了统治,则只需要少高阶人群知晓语言即可。因此,圣书体很难大面积流行,书写也很不方便。

缺乏技术的提升,思想则被轮回思维控制,古埃及在3000多年中,就这样保守地发展,文字也没有特别进化。一直等到周边民族的崛起,等到拿着铁器和战车的喜克索斯人来征服。这种外部征服从长远来看为古埃及注入了新的活力,战车、新武器、新物种、新的金属加工、制陶和织布机技术等等。

古埃及文明发展缓慢的另外一个因素在于其较短的人均寿命。男人平均为35岁,女人平均为30岁。这主要是因为女性在分娩过程中,更容易出事故。因此,一般情况下,在目前我们现代社会看起来还是十几岁的孩童阶段,他们就已经成婚。男人有20年的工作和发展时间。在海洋中,章鱼的智商非常高。但是,章鱼的寿命短,无法让知识进行积累。这在人群中也如此。较短的生命周期,使得知识创新在古埃及无法全面展开(当然那也无必要)。抱守着古人的系统就可以正常运转社会。

从古埃及整个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在三千年漫长的历史中,也会和周边国家和文明产生相互作用,但基本上属于一个封闭系统。这个系统的能量上限就是尼罗河提供的土地和养分。在这个封闭系统中,缓慢的粮食和社会财富增长首先会增加人口,消耗掉社会发展多出来的财富。这是另外一种“中产陷阱”,可以较为稳定地保持几千年。

埃及的狭长地形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相比较于欧亚和美洲文明我们即可得知,在纬度上纵向发展就是比在径向上横向发展慢。古埃及就像南北的一维经济,在经济流通方面天然就会降低其流通量。

气温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指标。与温带相比,古埃及地区的温度偏高。农业发展中与家畜生存,农田中滞水容易滋生病虫,因此古埃及人的生病率不低。这也是其人民寿命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古埃及相比,中华文明地理上属于二位文明。南部、东部和西部都被天然屏障保护,只有北方的游牧民族是最大的威胁。中国的北方是个大开口,经过多少个世代才建立起长城。这一点比古埃及的狭窄东北地区相比,很难守。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中原的农耕民族一直处于竞争和融合之中,这同时兼顾了武力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平衡。使得中华文明在竞争与融合汇总全面发展。

在文化方面,中华文明优越于北方游牧民族。即使偶尔被游牧民族取得政权,在文化也会被逐步同化,无疑例外。可是,对于古埃及文明来说,其北部的两河流域是一个可比肩的文明区。无论是后来的古希腊人、古罗马文明、还是伊斯兰文明,从文明的角度,都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竞争者。其结果就是,经过多次的融合和淘汰,古埃及文明反而被同化了。其中,地中海地区后来发展的简易符号,符合商业文明的发展,这比古埃及的书写要简化得多。

从太空俯视,尼罗河的形状与天蝎座几乎可以意义对应。孟菲斯就对应着大火星的位置。在古埃及统一前,南方曾经出现了一位蝎子王。美国电影中巨石强森曾经饰演了这个角色。这位蝎子王挥舞着一把锄头,开拓河道,将尼罗河水引入田地。有人还曾经把这个形象和中国的大禹联系起来。禹的金文形象就是一把大叉子插住一条虫子,也和治水有关。貌似有一点点巧合。当然,这只是杜撰。其中最大的巧合其实猎户座(天狼星在猎户座左下角)与蝎子座几乎在一条直线的两端,从地球上看,二者不可能同时出现,“参商两不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古埃及文明和中华文明曾经分别利用这两个星座来定时,思路一致,结局却不同。

由于古埃及文明是一维较为封闭的文明,属于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小市场经济很常见,但是并不发达,一直采用物物交换模式,没有发展出货币,经济也无法持续增加。

林林总总汇总可这么多,总的说来古埃及人在这么早的时代就发展出系统的先进文明,起点很高,但是后发优势不足,历经三千多年,最终还是被堙灭在历史长河中,引得众人一边赞叹,一边可惜。一个文明如此,一个人的一生也是如此,总是有很高的起点,但是后续不努力,不求变化,不求上进,贪图安逸,最终也会被社会淘汰。只有拥有开放的学习心态,使自己强大,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始终做时代的弄潮儿。中华文明正是如此。从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到现在也经历了三千多年,至今依旧显得意气风发,活力有为。

纳百川,自强不息。

通四海,未来无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85622.html

上一篇:2025四月之心情笔记
收藏 IP: 110.65.147.*| 热度|

5 尤明庆 王涛 李志林 陆仲绩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5 1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