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是转折的季节。南方的冬天已经成为记忆,开始春满枝头。校园河边的黄花风铃木怒放。不仅每一朵都极具气质,组合在一起形成花廊的震撼,让人联想起银河。
三月并不是放松的季节。科研人员都在奋笔疾书,绞尽脑汁,逐字逐句地改写基金本子。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工作只有美好,所谓美好的背后都有看不见的付出。
最近这一段时间,冥冥中感觉应该是人类历史中的重大转折点。当我们身在历史洪流中漂泊时,未必能窥视起全貌。无论是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人工智能的话题在教育界也掀起波澜。作为教授,我的课题组自然也无法置之度外。过去繁琐的文献搜索、总结以及文献内容与格式整理,现在都变得更加容易,效率提升很多。和学生之间更融洽了,因为他们递交上来的论文很少再看到初级的语法错误。我变得更加容忍。之前看到学生们用翻译,我还理论一番:“将来,你们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时,如果没有硬功夫,如何服众?”看来纯属多余的担心。这就有点像教育学生为什么要骑车去赶路,而不是亲自走路去。
人类最大的进步就是发明了工具,延展了自己的技能。跑得没动物快,跳得没动物高。力量没动物大,神经没动物机敏。可是人类就是能够“偷奸取巧”,发明了汽车、飞机、起重机、各种传感器,各种工具应有尽有。如果工具能做的事情,能够为人类换来体力与脑力的解放,为什么还非要执拗。所以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可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把它当作智力解放的工具,只不过这个工具超出之前的体力延伸,而是智力的扩展。第二步,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把它当做伙伴。人类家庭中小猫小狗最终都成为家庭一员,有些人甚至从感情上把它们当做子女和亲人那样对待,为什么有温度和智能的人工智能不能成为家庭一员?
千万不要小看人类的适应性。据我观察,人类的思维就有遍历性,几乎所有的创新都是这种思维遍历的结果。好比自然界的水,无论前方出现什么样的阻碍,谁都能顺势找到自己前进的道路,可能会迂回曲折,但是绝无可能在一处永久停留。即便是黄河,也是河流自己打通阻碍,最终贯通的结果。
依据这种思路,我相信人会自动寻找自己的未来,一定会有很多新工种出现。哪怕是物质再丰富,人类对幸福感的追求不可能停止。
这涉及到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人类最终的追寻是什么?
与动物不同,人类在任何年代只要衣食住行满足,立刻会进入追寻幸福与意义的阶段。这种幸福来源于两种状态的结合:自我感受和社会认知。
自我感受是内驱力。只要自己感觉到幸福,这是个人的修行,与外界无关。社会认知是外驱力。很多人的幸福感要依托于别人的看法和认知,与外界不符,会让自己感觉到局促。
很多的文学作品和电影都在表达这种主题。如果把人类的大脑豢养在营养液中,给它所需的各种电信号,让它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世界中,幸福感爆棚。从外人观察,我们会觉得这个大脑很可怜,可是其本身却幸福无比。
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好歹还能接受。当我读到日本作家乙一些的《黑暗童话》时,深度思考,就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女主人公叫做菜深,出事故失去左眼,失去可记忆和之前的性格,判若两人。当她移植左眼后,看到了左眼生前主人的很多画面,得知这个人为了解救一个被绑架的小女孩,而被车撞死。于是她走上解救下女孩的路程。
故事中引出了最大的反派—三木,一位黑暗童话漫画作家。他具有超能力。只要内他物理伤害的人(比如截至和各种身体改造),无论到何种程度,受害人不但不觉得悲惨,反而获得了很大的幸福感,某种意义上还能长生。总之,受害人自己不会觉得自己很悲惨,反而很快乐和平和。
这就引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在这个事件中,从我们的角度看,当事人受到伤害,看到被畸形改造的人,我们受到巨大冲击。可是,对于当事人来说,通过身体的部分被伤害,获得了几乎永生的快乐和幸福感。他们需要我们去解救吗?其结果是,一些受害人最终选择走入森林深处,宁愿生活在已经幸福无比的世界中。
这个故事在未来并不奇怪。人类的身体会逐渐被人造器官替代和改造,生命也会因此被延长好多。我和年轻的同事们经常说,可能我们这上下几代人已经赶上了这个医学革命时代,未来活到150岁不成问题。被改造过的身体,除了灵魂不能被替代外,其它器官好像都可以被替换。我们终将会失去对人体的敬畏。
在哲学领域讨论“我”这个概念时,我之所以为我,其实是自己的记忆、灵魂与身体的统一。我们很多情感和认知与对身体的珍惜强烈相连。灵魂与身体必须合二为一,才能真正感受自我的独一性。可是,当我们不再敬畏肉体,身体零件可以随时被替换时,我们对“我”的看法就会改变。当我们看到一些被改造的奇形怪状的人类时,估计就像现在看到化奇形怪状的妆一样的感觉,无所谓,换掉就是了。没有人会因此大惊小怪。
如果没有了身体的羁绊,那灵魂的认知就会更灵活。《犬之力》是我最近看的另外一本小说。这本小说讲述的“断背山”的背景。故事很隐晦。男主人公菲尔和弟弟掌管一个很大的农场,是典型的钻石王老五。非尔身材威猛,聪明,名校毕业,就是很男子主义。最后发现他在年轻时有自己的爱人,只是在美国上个世界初,这种情感不被社会认可。于是,最终非尔成为了一个内心孤独的人,伤害了别人,最终自己也被别人算计致死,成为受害者。
身份认知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这种认知范围很广,与其说是性别的认知,还不如说是如何对待这个世界的方法问题。在生命演化过程中,有性繁殖最终成为主流,是因为基因的交流可以创造新的可能,从而适应任何新的变化。有性繁殖的本质是基因合作,于是事情就被分为阴阳两方面,其底层任务并不相同,导致其思维模式和运作模式也不一样,本质上无所谓好坏。
人类早期也是左手习惯和右手习惯的人各占一半,不像如今的右手世界。早期人类分工也是各占一半,曾经母系社会还存在很长时间,而不像现在的父系社会。这一切都是文明演化的结果,而不是自然界的自然选择的结果。在《看不见的女性》这本书中讨论了社会忽视女性的方方面面。在社会化大生产模式下,一切都需要统一和高效。于是整个社会几乎都是以男性的生理指标而设定。比如,连办公室的空调也是以男性习惯为主,而让女性感觉瑟瑟发抖。生产工具也是如此,很多女性因此而受伤。
在男权社会的结构中,女性的崛起非常困难。于是,很多女性就尝试学习男性思维,参与男性社会的竞争。在未来社会,如果身体的羁绊被消除,体力、生孩子等等都不再是问题,性别可能也就被弱化。人类也会因此向中性发展。像菲尔这样的悲剧也就不会再发生。现代社会其实已经宽容了很多。
我对未来社会充满好奇,整体上属于乐观。在新时代,构建属于自己的坚实的三观非常重要,这是在未来社会不迷失的法宝。人以类聚,和自己三观一致的人交流是重要的幸福来源。我想,如果我是《黑暗童话》中的女主,也一定不会被三木戕害时,被全身传来的幸福感迷失。自己有自己的路要走,幸福感不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对自然探寻,积累真理的结果。
三月,我们一起见证历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