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男说诗词(49)苛政猛于虎
我在《理工男说诗词(13)文天祥:悲剧英雄之余波》提到国苛政猛于虎的故事,但未详述。该故事出自西汉戴圣编撰的《礼记·檀弓下》,戴圣只是编者,原作者据说为先秦人,但不知为谁。因为故事广为流传,远胜《论语》中的诸多言论,被千万次地引用。现照录如下:
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故事大意说:孔子在泰山旁边走过,见一个妇女对墓而哭,十分哀痛。孔子扶着车轼听了一会儿,派子路去问夫人说:听您的哭声,实在像是有多重忧伤呀。妇人回答说:是的,从前我公公被老虎吃了(公公为什么叫做“舅”,可见《理工男说诗词(2)张籍和朱庆馀的趣味唱和之一》),后来我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儿子又被老虎吃了。孔子问:为什么不搬家?妇人答:这里没有苛刻的统治。孔子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了,苛刻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呀。杜荀鹤的《山中寡妇》可为孔子的这个结论的一个例证。
山中寡妇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 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 田园荒后尚徵苗。
时挑野菜和根(羹)煮, 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
【理工男说】
“夫因兵死守蓬茅。”蓬是蓬草,茅是茅草。蓬茅指以蓬草为门,茅草为顶的草房,是真正的“寒舍”。如杜甫《客至》,“蓬门今始为君开”,是说蓬草为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我屋上三重茅”,是说茅草为顶。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几乎找不到和平的日子。无论谁家打仗,死的都是百姓。山中寡妇的丈夫因为战乱死了,自己孤苦无依,只能无奈地在茅屋中守寡。
“麻苎衣衫鬓发焦。”中国古人不知种棉,衣衫主要用麻纤维纺线织布。苎是苎麻,也是麻的一种。麻苎衣衫是说因为穷困穿着粗糙。鬓发焦是说因贫困营养不良,毛发焦枯。本句反映了山中寡妇衣食不周、窘困、憔悴的生活状态。
“桑柘废来犹纳税, 田园荒后尚徵苗。”桑树叶和柘树叶都是用来养蚕的,本来有丈夫的时候是种桑种柘养蚕卖丝的,丈夫死了寡妇无力经营,由于战乱桑柘已经伐尽,可卖丝的税还照纳不误。妇人无力耕田,田园已经荒芜了,可青苗税仍然照征(徵同征)。本来收税应该在粮食收获以后,可统治者着急,等不到收获,粮食还是青苗的时候就征税,叫做青苗税。战争要养活大量军队,消耗巨大,只能取之于百姓。相对于和平时期,只能多征,不会少征。
田园荒芜,桑柘已废,粮食从哪里来?生活资料从哪里来?妇人如何生存?“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就是妇人的生活状态。没有粮食,只好吃野菜,就是野菜也不能足量,野菜根也不去,用来充数。山中柴草总是充足的吧?砍柴打草,晾晒贮藏,干柴才是好烧的,树干才是耐烧的。可因为营养不良,无依无靠,无力早早准备柴草等到晾干,只好随烧随砍,烧湿柴,连树叶也一块儿烧。斫(zhuo二声)就是用刀斧砍的意思。这两句对寡妇生活的困苦描述得形象生动。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孤苦伶仃,人走家搬,到深山里官府达不到,躲开征税行不行?这两句明确告诉读者,寡妇已经逃进深山,但仍然躲不开。先秦的寡妇,躲到人迹不至的地方,以公公、丈夫、儿子被猛虎吃掉的代价躲开了。唐朝的寡妇,逃到了深山更深处,仍然躲不开,这是多么的惨痛?
20250704写就,20250724改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5: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