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男说诗词(46)京城户口难不难?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常住、暂住等七项人口登记制度,并首次区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形成现行户籍管理的基本框架,至今已经67年了。期间虽然有变革,但长期以来对农业户口转成非农业户口是严格控制的。近年来随着农村的发展,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出生人口不断减少,对非农业户口的控制逐渐淡化,但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户口仍然控制较严。京城的户口则控制尤其严。如果从边远农村直接落户京城简直可以比作一步登天。我们众多的毕业生在京工作多年也得不到北京户口。当年我是通过博士后出站直接解决了全家落户北京的问题,但现在给博士后的这种优惠也取消了。所以落户京城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不仅是当代,就是在唐朝,落户京城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倒不是因为那时也有现在的户口登记政策,而是因为即使在当年,京城的生活成本也太高,一般人不容易在京城生存。却有一个十六岁少年,因为诗才在京城长安站住了脚跟。这个少年就是白居易。
我在《理工男说诗词(2)张籍和朱庆馀的趣味唱和之一》中曾提到过唐朝“行卷”的习俗,就是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用以求其称扬,并介绍给主持考试的礼部官员。唐朝张固《幽闲鼓吹》说了一个故事: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说:当年白居易到京城应考,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白居易的名字,盯着白居易看了一会儿说:现在米价正贵,安居可也不容易。故事不知真假,到了宋代,这故事中顾况的话就变成了“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意思是说:长安的生活成本高,在长安生活很不容易(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虽然话有所不同,但意思还是相同的。找顾况的人很多,但顾况的品评是很值钱的,他的好评可不是容易获得的。可他读了白居易的诗,立即改变了态度。促使他改变态度的就是下面这首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理工男说】
先解题:赋得可以看成是一种诗的体裁,要求主题出自前人成句或即景命题,涵盖咏物、咏史等形式,创作还需遵循限韵规范,多用于科举试帖诗、应制诗(按皇帝命令作诗)及文人雅集创作。所以是命题限韵作诗,要想写好,比自由发挥难得多。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以古原草送别为主题作诗,要求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诗应该是白居易少年时准备应试的试帖诗习作。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广为传颂,这四句小学生都会背。离离指青草茂盛的样子。枯是枯萎,荣是茂盛。北方古原上的草,到了秋天就要枯萎,到了春天就会重新萌发,开始新一轮从萌芽到繁茂的生长过程。这野草的生命力极为顽强,不仅不会因为冬天的寒冷冻死,就是被原野上的野火烧过,也不会烧死,因为就是地面上干枯的茎叶被烧成了灰,可地面下的根须却安然无恙,等到了春天的暖风一吹,这野草又会重新萌发。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芳指草香。草也有香?有的,花有花的香,草有草的香。屈原《离骚》就描写了多种芳草、臭草,至于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芳草地,这诗句、地名,不都是说草有芳香吗?古原上的芳草,从远处长到眼前,已经侵占了朋友远行的古道。晴朗的阳光,照耀着翠绿的青草,从脚下一直延伸到远处的荒城。这里虽然还说的是草,但已经不是泛泛地说草,而是触目所及的草原,说的是古原草了。这古原草蔓延、蔓延,直到荒城,直到天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八句诗,已经过了六句,说的都是草,还没有看到离别的字样,最后一句应该如何扣题?这最后两句当然要说送别了: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王孙是对友人的尊称。从荒城出发,走上古原,望着远处被荒草侵没的古道,那正是友人要去的方向。古原、古道上一望无际的萋萋芳草,正代表着我无尽无休的惜别之情。这惜别之情是压不住、散不尽的,即使有时消散,也会一再浮起。正像这不论严寒、野火都摧灭不了的野草,到了时候一定会再萌发。前两联说野草的生命力,第三联说古原草的广袤、蔓延,原来都是为了惜别之情作铺垫。经过了前面的铺垫,无影无形的惜别之情,就物化成了永不消散、蔓延无边的古原草,草的青、草的香、晴空的光、古原的广,都成了别情的象征。一个年轻人命题诗能写道如此境界,从古至今也挑不出几个吧?
所以,顾况打开白居易的诗,“见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延誉,声名大振(唐朝张固《幽闲鼓吹》)”。说是顾况读到这里,立即对白居易青眼有加,说:你能做出这样的诗,想要安居就容易了。并因此为白居易扬名,使他声名大振。宋朝尤袤《全唐诗话》里顾况的话是“有才如此,居亦何难!”想来尤袤的故事是来自张固。不论故事如何讲,意思是不变的:白居易因为这首诗得到了顾况的赞赏,声名大振,在京城长安站稳了脚跟。一个翩翩少年靠才华得到了京城户口。
我曾在6月20日发表一博文《我当年的高考作文》,说到我不会作高考作文(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22817&do=blog&id=1490555),抱怨高考的命题形式像科举的八股文一样限制了考生的自由发挥。虽然我仍然不欣赏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与评分方法,但并不是说命题就不能作出好文。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都是命题作文,通过命题作文进行人才选拔当然要分出高下。也就是说,在统一命题的前提下,虽然很多人的发挥会受到限制,但总会有高才者做出好文。白居易的这首诗就可为一个例证。我不会作高考作文,那是我的才华不够。
回到京城户口,白居易并不是见了顾况立即飞黄腾达,他是在三十岁上才中进士。不过以他的高才,区区京城户口又岂在话下?还说我们的学生,只要刻苦学习,掌握了真本事,无论户口政策如何变,总是有机会在京城生存下去并得到较好的发展。我的多个学生的经历足可佐证这一点,可前提是要有真本事。当年白居易随家逃难到了南方,在江南得知有进士科,便刻苦读书,至于读得口生疮,手出茧,年纪轻轻就头发全都白了。 他那种天赋都如此刻苦,何况我辈?
20250627写就,20250715改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6 1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