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Ai Publishing 植根中国 影响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aipublishing

博文

Risk Sciences | 企业层面的气候风险评估:最新进展与未来研究计划

已有 561 次阅读 2025-5-7 17:3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随着全球气候危机加剧,企业正面临物理风险、转型风险与感知风险等多重气候风险的影响。物理风险源自极端天气事件对生产设施和供应链的破坏,例如2023年全球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3000亿美元;转型风险则由气候政策与技术变革引发,例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使中国出口企业年均成本增加120-150亿元,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传统设备的贬值和淘汰;感知风险通过媒体、财报披露、社交平台等渠道影响市场预期,进而引发价格波动,例如气候负面报道每增加10%,相关行业的股价波动率可上升约2.3个百分点。此外,三类风险之间存在复杂交互,如真实风险通过信息传播转化为感知风险,并可能被市场放大,进一步冲击企业运营与金融稳定。

鉴于气候风险对企业财务绩效、投融资行为与应对策略的深远影响,构建精准全面的企业气候风险评估框架已成为研究重点。然而,现有研究高度碎片化,风险类型划分不一,衡量指标缺乏统一,难以实现结果的横向比较与综合应用。理论上,尚缺乏整合物理、转型与感知风险及其交互机制的系统框架,特别是在供应链传导、适应能力量化、其他间接排放(Scope 3)评估与气候机遇识别等关键领域,仍存在显著的方法空白。这些不足削弱了评估工具的适用性,亟需通过多源数据整合与方法创新推动突破。

在此背景下,本文系统回顾了三类气候风险评估研究的演进。研究发现,物理风险评估从单一灾害匹配发展为综合分析,整合多灾害互动模型与企业脆弱性建模,提高评估精准性与反映企业的适应能力,但指标选择在灾害频次与经济损失间缺乏统一标准。转型风险评估由碳排放测度拓展至碳管理,结合碳减排、低碳投资及治理策略,并引入政策压力测试和系统分析,以衡量企业低碳转型的挑战。感知风险评估从社会舆论和市场认知延伸至企业管理层视角,近年来结合社交媒体和智能分析技术,实时追踪市场情绪与企业应对策略。

在数据方法上,物理风险评估依托历史灾害数据库与气候情景预测,结合综合风险指数提升精度;转型风险评估利用碳排放数据、ESG评级及可持续发展信息,采用综合指数法与机器学习模型,但受数据偏倚和标准不统一的限制;感知风险评估整合社交媒体、新闻和企业披露数据,结合文本分析与深度学习优化语义识别,仍面临主观性强和标准化不足的挑战。

此外,本文梳理了气候风险对企业生产运营、资产管理、市场需求及融资渠道的多维影响,并分析其作用路径与应对策略。在国家层面,提高低碳政策的透明度可缓解政策变动带来的合规与运营压力,加大科技与防灾投入则有助于降低转型阻力与供应链中断风险;在企业层面,强化风险管理可减少气候灾害损失,建立内部或跨组织的风险分担机制有助于稳定创新投入,而强化信息披露则有利于提升市场信任度,增强企业应对气候冲击的韧性。

针对现有研究在理论框架、评估方法与数据支撑方面的不足,本文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物理风险评估应引入复杂网络方法,结合供应链数据,纳入上下游企业适应能力与贸易依赖关系,揭示供应链中的风险传递机制;转型风险研究需聚焦企业适应能力与碳排放、碳管理数据缺口问题,并通过压力测试提升对未来风险的预测与应对能力;感知风险方面,应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本分析中的应用,挖掘气候变化的潜在机遇。最后,本文构建了一个灵活可扩展的评估框架,覆盖核心风险与新兴风险类型,并整合风险之间的联动关系与级联效应。该框架结合因果网络分析与多准则决策方法(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MCDA),综合评估风险强度、传导路径与脆弱性,进而量化企业的总体风险水平,为制定风险排序和应对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引用本文

Zhao, Z., Tang, S. J., Huang, J. Y., Yang, J. X., Ma, Z., W., Fang, W, Liu M. M., & Bi, J. (2025). Firm-level climate risk assessment: Recent progress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 Risk Sciences, Volume 1, 2025, 100012. 

https://doi.org/10.1016/j.risk.2025.100012.

主要作者简介

13.png

杨建勋,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院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风险管理、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适应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获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入选南京大学毓秀青年学者、Future Earth首届青年科学家奖励计划。在Environ. Sci. Technol., Water Res., Glob. Environ. Change, Risk Anal.等环境管理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15.png

毕军,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基金委“环境风险管理”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士、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主任。长期从事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气候变化与双碳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科技支撑项目等,在Nature Sustainability, Nature Food,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GEC, EHP, ES&T等发表论著400余篇(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主持或参与制定环境政策及标准、递交决策建议30余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96796-1484820.html

上一篇:Liver Research论文推荐┃晚期肝细胞癌伴肺转移的预后比较:肺转移切除术vs免疫联合靶向疗法
下一篇:同济大学徐洋&黄佳教授团队综述文章:基于液晶材料的可穿戴器件-在可视化领域的应用和挑战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2 0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