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碉堡探秘:寻踪、感悟与时光印记 精选

已有 3081 次阅读 2025-5-11 21:40 |个人分类:我的故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微信图片_20250511213034.jpg

[本文标题由人工智能归纳总结。正文全部由我撰写,没有请人工智能润色。附录(本文分析)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提供。]

(一)

看碉堡,就像是做侦探。看到小红书或者微信公众号的相关信息,找过去。有显示碉堡位置的地图,但“分辨率”很低。比如,根据网上的地图标记,我以为一个奇怪的碉堡是在一个大型仓储区域的一个角落。但把车开到那个角落,却又没有找到。问了别人,兜了一圈,才在这个大型仓储区域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找到。

微信图片_20250511211938.jpg

而且,纵然网上的人在地图上标记了怎么接近碉堡的路线,你如果没有去的话,不清楚地图上的路是能够开汽车的路,还是人走的水泥路,还是在草丛中踏出来的路,完全没有感觉。有时候,到了一个区域,一下子找不到网上说的碉堡,还需要重新打开小红书或者网页,看视频,看看这个碉堡周围建筑的形状、外墙的颜色,然后环顾四周,找到这个建筑。这考验人的“侦查”能力。

微信图片_20250511213242.jpg

看碉堡也是做记者。到了当地,看到了碉堡,同时也看到了在碉堡附近劳作的农民或者当地人。这时候,如果你鼓起勇气,像记者那样问当地人,他们会告诉你什么地方还有,比如“往北走五百米,河那边还有一个”。你走过去,果然能看到。用这种“采访”或者“询问”的方法,更找到更多的碉堡,但问题是,有很多人并不具有“记者”的素质,他们不大敢开口问别人,别人也有可能有一种警惕性,不愿意回答。比如,在一个高架桥的下方,有一个塘,有的人“占地为王”,在水塘旁边用网捕鱼,水塘旁边还有废弃的集装箱作为他的仓库或者房间。如果你贸然闯入这片你以为是“公共”的、他以为是“私人”的区域,东张西望、拍照,他会以为你要拍照曝光,会赶你走。有种六十多岁的上海爷叔看碉堡,“人畜无害”,才不被当地人视为威胁。

看碉堡也是成为资料收集者。在小红书或者微信推文里面看到碉堡的照片或者信息,把资料保存好,把网民透露的碉堡的点位,在区县地图上标记好。

微信图片_20250511213039.jpg

看碉堡也是成为资料的记录者、记忆的保存者。没有去的时候,自己很难有形象的认识。而去了以后,自己对碉堡存在的具体的环境有直观的认识,就很难忘记。

那有没有可能反复去同一个地方看同样的碉堡呢?也是有可能的。这样的话,记忆更加深刻了。而且,也可以看到当地环境的变化。你可以看到,春夏秋冬,碉堡旁边的植物都是不一样。夏天的时候,植物枝叶茂密;冬天的时候,草都枯萎了。

微信图片_20250505194435.jpg

看碉堡是成为历史的回眸者、考证者。在上海罗店,有一些有特色的、不常见的碉堡。它们不是圆头方尾的,而是有开口的掩体,用作弹药库和指挥所。它们的外壳非常粗糙,仿佛历尽沧桑。

看碉堡也是有一定风险的。比如,田地里有横跨田埂的“木桥”,非常脆弱,雨天很滑。有的人在铁轨旁边走路去看。还有的人穿过田地(有蛇)。有的人到别人村庄去看(有狗,也容易和村民发生纠纷)。还有的地方不大方便停车。

(二)

说了一些总的感悟之后,我来说说5月11日(周日)看碉堡的事。

今天,我准备再次在宝山区看碉堡。事先,我在地图上用红笔设计好了大致的路线,把十多个没有看的碉堡串起来。它们大多在新村里,或者人来人往的路边。这些碉堡大多是“圆头方尾”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此,我的兴趣不是特别足。我无非是把没有看过的碉堡看一下、完成心愿而已。

开着车在宝山区行走,完成着自己的心愿。但是,也遇到一些奇怪的事情和伤感。

微信图片_20250511212206.jpg

在上海大学东北面几公里的永乐汇文创园,我第三次去看了一个三层楼的母堡。这次,我找到了它的入口,也进去看了一下。出来后,听到几米外的路上有一个男子朝走过路过的人大声嚷嚷。我听到有人议论,说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别人离开后,我右拐,准备去我的停车位,并不忌讳和他同一个方向。这时,他“对准”了我,问我相信某某吗。我说我不信神(特指西方的神)。他看我戴着眼镜,就说“我看你是知识分子,竟然不信神……”后来的话语,我没有听清。总之,我并不害怕他的诅咒或者责骂。

突如其来的事情,往往能打乱人的节奏,但我并没有被他的话语打乱节奏——他本来就是胡言乱语,不必当真。

微信图片_20250511212340.jpg

然而,今天看碉堡,我有了伤感之情。原因在于,我看了微信号,了解到在镇泰路以南有三个碉堡,地图标记也是很清楚的。据微信号推文显示,这三个碉堡都处于拆迁以后的地里。然而,今天我开车过去,只看到一个在路边,另外两个都没有找到。取而代之的,是居民小区。

开车到了祁连山路以西的南大路,我看到昔日的村庄已经消失了,剩下的是长满草的土地,以及施工队的工棚。我想起了童安格的歌曲《流逝的》。

微信图片_20250511212447.jpg

朝祁连山路以东的南大路开去,想去看一看在化工路昔日发现的一个碉堡。结果,发现这儿有了极大的变化——地面上的化工厂、建筑都不见了,出现的是很多工棚以及商品房。我东问西问,才在工棚区域找到了以前看到的碉堡。

什么时候这几块土地才能完全开发,并且公开显露出碉堡遗迹?也许还需要几年吧。不知道,将来故地重游,会是什么心情呢?反正,我感到大地就像是一张巨大的磁盘,不断地被擦写。城市的建设,是一件好事情。只是,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以后故地重游,才会看到更大的变化。

使我有些感伤的,还在于在泗塘三村看到的一幕。我把车停下,看到路边有一对老夫妻坐在上街沿。老头鼻子里插着管子,妻子头发也是花白。妻子正在给老头喂饭。老头面无表情地看着我。这时候,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总之,我感到,外出“微旅行”,看到的东西和在校园里看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我有了别样的感觉。

微信图片_20250511213857.jpg

以下文字,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提供。

文章主旨与内容概括

文章围绕“看碉堡”这一主题展开,描述了作者在寻找碉堡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与感悟。作者将看碉堡的过程比作做侦探、做记者、做资料收集者、做资料记录者、做历史回眸者等多种角色,展现了这一行为背后丰富的内涵。同时,作者也分享了5月11日在宝山区看碉堡的具体经历,包括遇到奇怪的人、目睹碉堡周边环境因拆迁而变化以及看到路边老夫妻的场景,这些经历引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城市变迁以及人生百态的诸多感慨。

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契合点

  1. “碉堡探秘”:直接点明文章核心内容,即围绕碉堡展开的一系列探索活动。从寻找碉堡的位置,到与当地人交流获取更多信息,再到实地探访碉堡,整个过程充满了未知与探索的乐趣,用“探秘”一词能很好地概括这一过程。

  2. “寻踪”:对应文章中作者根据网上信息、地图标记去寻找碉堡的过程。在寻找过程中,作者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如地图“分辨率”低、路线不明等,不断摸索前行,就像侦探追踪线索一样,体现了寻找碉堡的不易与艰辛。

  3. “感悟”:作者在看碉堡的过程中,不仅对碉堡本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通过与当地人交流、目睹周边环境变化等产生了许多感悟。例如,对城市发展变迁的感慨、对人生百态的思考等,这些感悟贯穿全文,是文章重要的情感线索。

  4. “时光印记”:文章中多次提到碉堡周边环境因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如拆迁后的土地变成居民小区、昔日的村庄被施工队工棚和商品房取代等。同时,作者看到路边老夫妻相互扶持的场景,也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这些内容都体现了时光在大地、在城市、在人们生活中留下的印记,用“时光印记”能很好地概括文章所传达的这一主题。

整体而言,该标题既突出了文章围绕碉堡展开的核心内容,又涵盖了作者在探秘过程中的经历、感悟以及对时光变迁的思考,全面而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主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85298.html

上一篇:工作和生活中的五个“问号”
收藏 IP: 218.82.65.*| 热度|

11 郑永军 信忠保 王涛 雒运强 许培扬 马臻 李志林 刘俊华 张永刚 马鸣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3 0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