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工作和生活中的五个“问号” 精选

已有 4083 次阅读 2025-5-8 22:18 |个人分类:人在职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微信图片_20250421215418.jpg

[本文由本人撰写,人工智能归纳总结的部分已经清晰标出。]

“能不能?

从事行政工作或者作为研究生导师的人,经常会对别人说“你能不能……”这是表达一种愿望,是一种祈使句。听起来文明、正常,但其实,是给他人发号施令。

管别人的管理者或者导师,也经常会被另外的人(比如更高级别的领导)使唤“你能不能……”这就给自己带来了烦恼——“又来了!烦不烦?”

有时候,自己也会问自己“能不能”。比如,去洗车,有的地方只是收费50多元。后来,我去附近的商厦洗车,把车子送给洗车小哥后,我就去楼上茶馆喝茶、打电脑,然后下楼拿车,但需要100多元甚至200多元洗车费。再后来,我把车开到别的地方补胎,顺便让修车铺洗了车,只需要60多元。我就在想:能不能以后我把车停在中学门口路边等小孩的时候,用湿纸巾擦车?今天有空擦一点,明天有空擦一点,这样,不就节约钱,也利用时间了吗?

“烦不烦?”

以前,我参加一个座谈会。在散会的时候,一个校领导和参会的人(也包括我)加了微信。我不会讨好他人,也不想打扰他人。2022年上半年学校封闭管理,我住在学校值班,一天早上正巧看到学校一处围墙有个很大的漏洞,就拍录像发给那个领导了。后来,我看到权威机构公布了全国高校获得什么奖项的情况,而我们学校没有,我偶尔也会把微信发给那个领导,说我觉得这方面还要加强。他也回了微信。

后来,我自己也被人提所谓的合理化建议或者提要求、提问题“为什么没有”,我觉得很烦,感觉有的人真的是“想一出是一出”。我再也不给他人提“合理化建议”了,我再也不问别人“为什么没有(这个奖、这个项目、这个什么东西)”了。

“懂不懂?

本文的第三个小标题是“懂不懂?”在工作和生活中,你会发现,有些人会提出各种问题和质疑,“为什么不这么做,为什么不那么做”。他们一旦质疑一些东西,听起来也有一些道理,问题往往是“一抓一个准”。他们说这个东西有问题;的确,这里头可能有问题。但是,这里头有“上下文”的原因存在,是不是真的要花很多时间去把“上下文”搞清楚,把什么东西都搞清楚?最后,花了好大的力气,把一些事情搞清楚了,但是抓住主要矛盾了吗?

微信图片_20250319191617.jpg

“有啥用?”

这是一种价值判断,它也会造成纠结和内耗。不同人的价值观不同,对“有啥用”的判断也不同。有可能,A认为这东西没有用,B认为这个东西很有用。也有可能,A心里明白这个东西有用,但嘴上说这个东西没有用。

举个例子,对于一位从事教学管理的副系主任来说,他究竟会做什么呢?他究竟应该做什么呢?他究竟能做什么呢?有很多繁琐的日常工作;如果这些工作没有完成,那会有立即的或者潜在的后果。他需不需要做这些工作?还有很多工作,是能够产生亮点的工作,比如申报全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动教师申报各种教改项目、课程建设项目、教材建设项目,推动教师出版教材、申报教学成果奖。还有一些工作,是所谓“改革创新”的工作,比如和外国高校办联合培养项目、申报双学位专业等等。那么,这三类事情他到底要不要做?能用一类事情去否定另一类事情吗?

“可以还是不可以?”

这是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遇到的纠结。报纸上,很多社会新闻都关乎“可以还是不可以”。关键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也没有哪个“法官”每时每刻都给你判断“可以还是不可以”。

我每天都会面对“可以还是不可以”的判断。这些纠结,和法律、道德可能会有一些相关,但在我具体的情境中,往往和价值观、通常的做法相关。

比如,有人让我帮忙做什么事情,但我没有时间,或者不想去,行不行?我觉得这理应没有什么问题,但往往我承受了巨大的“道德压力”。

也有很多时候,我会误入“可以还是不可以”的泥沼。A请我帮忙,A想找相关的人联系业务,我就把B的微信名片推荐给A了。过了好久,他们都没有联系上,于是我去联系了B,但B责怪我为什么没有经过许可,擅自把微信名片推荐给别人。

这样的例子还真的很多。

微信图片_20250307164400.jpg

讨论

以上这些文字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当代人的一种纠结,一种内耗。从积极的一方面来看,这也许意味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吃一堑长一智”,把一些事情搞得非常清楚,成为所谓的“专家”(能够在报刊上把一些事“掰开来说清楚”的那种)。但从消极的一方面来说,种种纠结把人搞得“烦死了”。

用一个英文单词来说,上述事情,都代表着“perturb”(扰动),即自己司空见惯的生活被“扰动”了。这代表着一种“不理想”的状态,一种“并非真空”的生活。那怎么办呢?有什么解决方法呢?人工智能(文心一言)帮我回答——

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这些“问号”所带来的纠结与内耗,我们或许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解决方法:

·          调整心态,接纳不完美:认识到生活并非真空,存在各种“扰动”是常态。学会接纳不完美,不过度苛责自己和他人,减少因追求完美而产生的纠结。例如,当面对他人无端要求时,以平和心态看待,明确自身边界,合理拒绝。

·          提升沟通技巧,明确表达意图:在人际交往中,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避免因沟通不畅而产生误解和矛盾。如与领导沟通时,选择合适时机和方式,客观阐述观点;与他人交流时,坦诚说明自身情况和需求,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          聚焦主要矛盾,合理分配精力:在面对复杂问题和众多选择时,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事情。避免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过度纠结,将精力集中在能产生最大价值的事情上。就像教学管理副系主任,应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自身职责,合理分配精力完成各项工作。

·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建立个人价值观体系:在面对各种质疑和建议时,保持独立思考,不盲目跟从他人观点。建立清晰、稳定的个人价值观体系,以此作为判断和决策的依据,减少因价值观冲突而产生的纠结。例如,在面对他人不合理要求时,依据自身价值观判断是否接受。

·          借助外部资源,寻求专业支持:当自身难以解决纠结问题时,不妨借助外部资源,如向专业人士咨询、参加培训课程等,获取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自己更好地应对问题。

生活犹如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这些“问号”是旅程中的绊脚石,也是成长的垫脚石。只要我们积极应对,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在生活的“扰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与和谐,走出纠结与内耗的困境,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微信图片_20250307164606.jpg

文章分析(人工智能提供)

这篇文章围绕工作和生活中的五个“问号”——“能不能?”“烦不烦?”“懂不懂?”“有啥用?”“可以还是不可以?”展开,通过具体事例深入剖析当代人在这些情境下所面临的纠结与内耗。

  • “能不能?”:从管理者对他人发号施令,到自己被他人使唤产生烦恼,再到自身在生活中对洗车方式等问题的思考,体现出在不同角色和场景下对能力与可能性判断的纠结。

  • “烦不烦?”:以自身与校领导微信互动及自身被他人提建议的经历为例,说明当频繁遭遇他人无端要求或不合理建议时,内心产生的厌烦情绪,反映出人际交往中边界与分寸把握的困扰。

  • “懂不懂?”:揭示了在工作场景中,部分人爱质疑却未全面考虑“上下文”因素的现象,指出过度纠结细节而忽视主要矛盾可能带来的问题,体现了对问题本质把握与精力分配的思考。

  • “有啥用?”:以教学管理副系主任面临的工作选择为例,阐述了不同人对事物价值判断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工作决策中可能引发的纠结,强调了价值观对行为选择的影响。

  • “可以还是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如拒绝帮忙、推荐微信名片等,展示了在道德、价值观与通常做法交织的情境下,人们所面临的判断困境,反映出社会规范与个人意愿之间的冲突。

这些“问号”不仅反映了当代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更揭示了其内心深处的纠结与挣扎。从积极角度看,这种纠结促使人们不断思考、成长,成为“专家”;但从消极角度看,却容易让人陷入“烦死了”的状态,影响生活与工作的质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84994.html

上一篇:研究生科研“烂尾楼”:课题未竟与论文悬置的学术困局
收藏 IP: 218.82.65.*| 热度|

7 马臻 王涛 郑永军 崔锦华 刘立 信忠保 汪育才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0 1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