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len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hitelend

博文

《巽》卦02-利武人之贞-易学77

已有 204 次阅读 2025-5-3 01:10 |个人分类:易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巽》卦中没有特别陌生难解的字,几乎所有的字在《周易.经》中都比较常见,但是依然非常难理解,是什么原因呢?恐怕有以下几点:

   1. 传统关于“巽”字本义的理解,一直存在偏差。这一点,我们上篇博文已经提到了[1]。“谦让”义项可以部分解释《巽》卦,但和主题有偏离。最好的解释是“协商”或“讨价还价”,这个义项和“巽”的小篆字形会意的出来的意思一致。

   2. 前人没有理解“周易不赋”[2]。《周易.经》的写作风格是不直抒胸意,只是描写场景、事实,或者通过引用诗句等方式来表达心情,所以它要表达什么需要我们去猜测。但另一方面,周易各卦的主题非常明确,每卦的爻辞之间都紧密围绕该主题,具有明显的逻辑线索。同时语言色彩非常鲜明、精确,表达生动,很少有使用错误的字。这就为我们的猜测提供了方法,可以在爻辞的相互照应中寻找其真正意图。

   3. 传统对“先庚三日,后庚三日”的理解存在偏差。“庚”很可能表示农作物成熟收获的时候[3],这样《巽》卦的主题就非常明确了,是进行战争的准备阶段。而这个阶段,需要和盟友大量商讨计划,这就是《巽》卦的背景信息。

   下面我们逐句爻辞来进行解析。

初六

 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

   这句话里都是常用字,不需要对字进行过多注释。

   我们注意到,将“巽”字定义为“协商”后,该卦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对一次战争的协商过程。“初六”作为第一句爻辞,其实是强调了协商内容的重要性。

   可以翻译为:(确定好)何时进军,何时撤退?对于武人来说,是有好处的。

   “進退”就是前进、后退之意,和今天的主要字义没有区别。这里暗示协商的内容就是何时进军,何时撤退?并且强调,这两个问题,对半职业军人(武人)是有好处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猜测一些潜在的信息。

   1.周文王认为自己的身份是“武人”。

   关于“武人”的说法,在《周易》中至少出现了2次,除本例外,还有《履》卦。

 《履·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為于大君”。

   《履》卦反映的是文王早年,在殷都奔走,为自己返回周地建侯争取机会。面对政治对手的污蔑和攻击,《履·六三》反驳说:我的眼睛是大小眼,但是也能看清楚;我的脚是跛的,但是也能走路。(你,指政治对手,这样污蔑我),是在踩老虎的尾巴,老虎可是会咬人的。这不是好事(暗示对方不要玩火)。(要知道),我是因为替商王打仗(武人),才登上大君之位的。

   我们发现周文王自认为是“武人”,明确有文献资料支持。

   在《竹书纪年》中,提到文王的父亲季历,就是因为替商王武乙和文丁征伐有功,才被赏封的[4]。所谓“武人”就是专门承担战争责任的半职业军人。他们日常和平民一样,劳作生活,在战争期间,要相应商王要求,参加军事行动。“武人”往往由后降伏的落后民族选拔的人担任,从《竹书纪年》对季历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季历就是“武人”。他所在的周族向商族臣服后,季历及部分族人就加入了商王武乙的军队,替商王与鬼方作战[6]。之后,按照《竹书纪年》所说,季历又参加了数次战争。如:伐西落鬼戎、伐燕京之戎,伐余无之戎,伐始呼之戎、伐翳徒之戎等等,这些事迹明显做实了季历半职业军人的身份。

   商朝的“武人”,很有可能和“匠人”一样,是家族性的。就像后世著名的文学作品《木兰辞》一样,父亲出征,儿子很可能也要参与;父亲有病无法参加军事行动,儿子就要替父出征。周文王年轻时一定跟随其父参与了战争,拥有丰富的战争经验。

   因此,周文王认为自己是“武人”,并且认为因为父亲的战功,或自己的战功,而被商王封为部落首领,这种说法是非常合理的。

   2.这场战争是多方联合作战。

   从本句爻辞的“利武人之貞”和后续的“田獲三品”和“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可以看出,周文王所在的周族并不是单独作战,而是至少三方共同参与,所以才需要将战利品分为三份。

   为什么联合作战呢?也许周族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支撑进攻,需要友方的支援。也许这场战争并不是周族主导的,仅仅是配合“大人”,满足“大人”的要求。“武人”意味着半职业的军人,暗示着自己替别人打架的“打手”身份。当时的文王应该已经建侯于周原,并不在殷都承担“武人”的身份,可是这里依然称自己为“武人”,未免不是一种“春秋”写法[7]。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场战争很可能是应“大人”要求发起的。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确定具体的作战时间,退出战斗时间,是非常必要的信息。周文王强调“進退”对“武人”的重要性,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文王的确具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体现了高度的专业性。

   3.“利武人之貞”从侧面证实了“貞”非“占卜”之意。

   在解析《周易》时,与前人将“貞”作为“占卜”不同,我一直将“贞”翻译为对当前的判断,或者对现在(正当时)的判断。我原想写一篇“贞”字的解析,但是还面临着很多困难,证据不是特别的充分,所以一直拖了下来。

   从本句爻辞中,我们可以很自然的发现,用“占卜”说来解释“貞”非常的勉强。

   首先,如果“貞”是“占卜”之意,那么原句“武人”可以被看做为“占卜”的内容。句子的意思是:对成为“武人”的占卜是有好处的。从前文对《履》卦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周文王是“武人”几乎已经是明明白白的事实了,为什么还要对这个进行占卜呢?

   当然,如果我们不把“武人”理解为“半职业军人”,而理解为抽象名词“军事”,该句是可以解释通的。确定进攻和撤退时间,的确有利于对军事行动是否成功的占卜。但问题是,《周易》的文本具有明确的语言结构和用法,特点非常的鲜明,逻辑关系非常的清楚。“武人”就是“武人”,不是“帅师”[8]。“帥師”即带领军队,如果想表达对军事行动的占卜,那么用“利帅师之貞”岂不是更好?

   况且说,在下文《九二》中就明确提到了占卜,“用史巫紛若”,这里为什么要多余的再提一次占卜呢?

   如果将“贞”翻译为对当前的判断,或者对现在(正当时)的判断,那么一切就说得清楚了。“進退,利武人之貞”的意思是:确定什么时候进军,什么时候撤退,对半职业的军人是有好处的。“利”是指有好处,“利”的对象就是“武人”(半职业军人),“贞”是对当前的主观判断。

   在《周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为数量太多,我还要继续做归纳和整理工作。

注释:

[1].请参考博文:《周易》解字13“巽”-易学76,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84295.html 

[2].关于周易不赋,请参考博文:《周易》的写作特色“不赋”01-《周易》研学之28,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72277.html

《周易》的写作特色“不赋”02-《周易》研学之29,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72427.html 

[3].请参考博文:

《周易》解字12“庚”-易学75,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84096.html 

[4].《竹书纪年》“武乙,名瞿。元年壬寅,王即位,居殷。邠迁于岐周。三年,自殷迁于河北。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十五年,自河北迁于沬。二十一年,周公亶父薨。二十四年,周师伐程,战于毕,克之。三十年,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三十四年,周公季历来朝,王赐地三十里,玉十皞,马十匹。三十五年,周公季历伐西落鬼戎。王畋于河、渭,暴雷震死。文丁(《史记》作 “大丁”,非。)名杞。元年丁丑,王即位,居殷(自沬归殷邑)。二年,周公季历伐燕京之戎,败绩。三年,洹水一日三绝。四年,周公季历伐余无之戎,克之。命为牧师。五年,周作程 邑。七年,周公季历伐始呼之戎,克之。十一年,周公季历伐翳徒之戎,获其三大夫,来献捷。王杀季历。王嘉季历之功,锡之圭瓒、秬鬯,九命为伯,既而执诸塞库。季历困而死,因谓文丁杀季历(执王季于塞库,羁文王于玉门,郁尼之情,辞以作歌,其传久矣)”。

[6].《周易·既濟·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周易·未濟·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其中“震”很可能是形容文王之父季历参加商王武乙军队,作战勇敢,像闪电一样脱颖而出,或者说闯下了震天动地的名声。此语意在表达要珍惜父辈拼搏创下的基业。 

[7].请参考博文:

《周易》的写作特色“春秋”01-易学49,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79455.html

《周易》的写作特色“春秋”02-易学50,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79573.html

《周易》的写作特色“春秋”03-易学51,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79956.html

[8].《周易·師·六五》:“田有禽,利執言,无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84317.html

上一篇:《周易》解字12“庚”-易学75
收藏 IP: 176.163.147.*| 热度|

4 郑永军 刘进平 王涛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4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