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晚上,我满怀热情地来到了属于我的课堂《创新创造心理学》,这是我投入我的思考的课。自己按照自己的兴趣,设置的通识选修课。
桂电没有心理学专业,我是学心理学出身的,所以这门课程,我投注了很多的情感。
然而,第一天的课堂。只能说,打个60分。
如果是学生的状态,可能是50分。
他们并不是冲着创新创造来的,而是随便点的,为了1个学分。
还好,有几个学生还是冲着心理学3个字选的。
我在设计这门课的时候,写了这么3个目标:
讲述创新创造心理学的前世今生;
打破大学生创新创造的刻板印象;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思维和人格;
当我问他们:创新、创造是不是需要有高智商?
他们肯定的沉默。
我再问他们:桂电的学生是不是不能创新创造时?
他们还是沉默的肯定。
看来,我设置的这个目标,还真设置对了。打破大学生创新创造的刻板印象。
我的课程设计,就很创新。甚至引起了学生的反感。
我把课程分为两半,上半段讲知识,下半段带来他们做创造。需要他们在课堂上全力投入。
我的任务是,选择一个创新创造领域的自传,分析他们在创新创造过程中的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变化,特别是如何应对困难的。
我们会课堂分享。
这个任务,会持续8次课。基本上在课堂上完成,不用在课下再投入时间。
然而,要做起来,很困难。
这种课程设计,叫师生共创(Bovill C,2020)。老师和学生利用一个课堂,共同去创造一个新东西。我设计的这个共同完成的任务,就是要和学生一起去探讨创新创造过程中,创造者如何与系统环境互动,而这种互动又如何影响创造者更具有了创新创造所需的人格,及创造人格的成长成熟过程。
籍此,回应创新创造过程中,一个还未系统梳理的领域:情绪情感社会化的问题。
很难,
但我不能允许我放弃,而沿用以往的课堂形式。
加油,带给自己,带给学生一些新奇而有益的东西。
Bovill, C. Co-creation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 case for a whole-class approach in higher educatio[J]. High Education. 2020, (79), 1023–1037. https://doi.org/10.1007/s10734-019-00453-w
Bovill, C., Morss, K., & Bulley, C. J. (2009). Should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curriculum design? Discussion arising from a first year curriculum design project and a literature review. Pedagogical Research in Maximising Education, 3(2), 17-2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