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lphaDa 研究兴趣: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社会心理与治理。

博文

科学场域的掐架:羞辱仪式

已有 332 次阅读 2025-7-7 11:2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rèse, S., & Martin, B. (2010). Shame, scientist! Degradation rituals in science. Prometheus28(2), 97–110. 

https://doi.org/10.1080/08109028.2010.494866

大家好图片我是Hongda,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献讲述了科学界中存在的“羞辱仪式”现象,们理解虐辱、学生如何面对导师虐辱有一定的启示。很多读者可能会疑惑,这种AI翻译的短文,读起来苦涩,干巴巴的能有什么营养?我想在读硕博、青椒及导师等科研人,日常工作就是从文献到文献,从中立的研究文献里汲取有益启示。

一些写硕博心理读起来很轻松的软文,可能带来偏见。

当然,大家原谅我为了流量,起了一个更符合读者胃口的题目。

(以下内容由AI对上面文献整理而成,Hongda审读,不喜请喷图片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科学界中存在的“羞辱仪式”现象,分析了其对科学家声誉和职业生涯的影响。文章指出,声誉对科学家至关重要,它是获得工作、资助和奖项的基础,也是科学信任的货币。因此,研究声誉受到攻击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而羞辱仪式就是其中一种有力的方式。

文章基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多个实际案例来阐释羞辱仪式在科学界中的表现形式、特点和影响。作者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将羞辱仪式的特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羞辱行为的主体(如上级、同事、竞争对手等)、发生的背景(公共或私人、正式或非正式)、实施的方式(文本或身体)以及严重程度(对目标的正式地位、身份、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关键结论与观点

羞辱仪式在科学界中普遍存在,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对科学家进行污名化,导致羞耻和屈辱感。这些仪式不仅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还可能对科学界的创新和开放讨论产生负面影响。

羞辱仪式的多样性:羞辱仪式的规模和形式差异很大,从公开的正式典礼到私下的非正式行为。例如,科学家可能会在会议上受到公开斥责,或在行业杂志上被发表负面评价;也可能在私下里被上司告知表现不佳,面临不被授予终身教职的风险。这些仪式的严重程度不一,从轻微的羞辱到导致自杀的极端案例都有可能发生。

情感与社会影响:羞辱仪式的情感影响对目标个体可能是毁灭性的,尤其是对那些没有经验的年轻科学家。文章提到,一些科学家在遭受羞辱后选择放弃研究项目,甚至离开科学界。此外,羞辱仪式不仅影响目标个体,还对目睹或听说这些事件的观众产生影响,可能促使他们更加谨慎,以避免类似的命运。

对科学界的影响:羞辱仪式可能限制创新激励,阻碍自由和开放的讨论与探究。当科学界通过羞辱那些挑战既定做法的人来维持现状时,这与科学事业的伦理背道而驰。作者提出,科学界应该更加关注这些仪式的影响,并寻求减少其负面影响的方法。

案例分析

文章详细描述了几个具体的案例,包括:

1. 梅尔文·鲁伯(Melvin Reuber):一位杀虫剂与癌症研究的科学家,因老板的严厉斥责和随后的媒体曝光而辞职。这一案例展示了私人和公开羞辱仪式的结合,对鲁伯的职业生涯造成了严重影响。

2. 迪拉杰·K·普拉德汉(Dhiraj K. Pradhan):一位计算机工程师,因种族主义和 subsequent 的攻击而在德克萨斯A&M大学遭受羞辱,包括被指控犯有刑事罪和在监狱中度过一个月。这一案例说明了羞辱仪式如何通过非科学途径(如资金滥用)来攻击科学家。

3. 乔治·沃尔德波特(George Waldbott):一位反对氟化的医生,通过被美国牙科协会列入反氟化对手档案而遭受间接羞辱。这一案例展示了通过关联进行的羞辱如何损害科学家的声誉。

4. 威廉·麦克布莱德(William McBride):因科学欺诈被揭露而遭受公开羞辱,包括被吊销行医执照。这一案例强调了科学欺诈指控如何成为强大的羞辱仪式。

5. 布鲁斯·W·霍利斯(Bruce W. Hollis):一位报告科学欺诈的科学家,在调查报告中被谴责,随后在媒体上遭受公开羞辱。这一案例显示了即使是揭露不当行为的科学家也可能成为羞辱仪式的目标。

结论与建议:文章最后总结了羞辱仪式在科学界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几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作者建议,科学界应该更加关注羞辱仪式的影响,特别是那些低调但频繁发生的仪式。文章呼吁对科学界中的羞辱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促进科学界的健康发展和文化变革。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界并非一个完全理性和客观的领域,科学家们也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羞辱仪式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认为是必要的,但其对个人和科学界整体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该致力于减少这些负面效应,营造一个更加支持创新和开放讨论的科学环境。

我是Hongda,我一直关注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建立导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陪你走过研究时光。这是我做的公众号,欢迎您关注、转发和点评,谢谢您的支持!图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3728-1492681.html

上一篇:为什么海外学生回国攻读博士学位?
收藏 IP: 139.226.114.*| 热度|

3 郑永军 宁利中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9 0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