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lphaDa 研究兴趣: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社会心理与治理。

博文

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 精选

已有 3649 次阅读 2025-8-20 10:25 |个人分类:学术志趣|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参考文献:Golann Stuart 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creativity.[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63, 60(6):548.DOI:10.1037/h0041573

本文系统梳理了当时心理学界对“创造力”研究的四大重点:产品(products)、过程(process)、测量(measurement)与个性(personality)。全文围绕三大核心问题展开:创造力是什么?如何发生?在什么条件下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创造力的定义、发生机制、个体差异、与环境的关系及其与智力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创造力的定义与判断标准问题

创造力的定义在文献中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它被视为一种正态分布的特质、一种潜能、一个内在心理过程,也被理解为一种生活风格。创造力的表现既可见于儿童的自发行为,也可能体现为科学创新、艺术成就或新思想。它有时被视为与智力、生产力、心理健康或原创性等同,也有观点认为其源于自我实现或破坏性冲动的升华与修复。

这种多样性导致研究者在定义和判断标准上缺乏统一。Golann指出,研究者往往从各自角度切入,导致研究对象和方法碎片化。他强调,当前研究亟需概念上的整合与发展,而非仅依赖统计相关性。

二、研究重点之一:产品导向

以“产品”作为创造力判断标准,主要应用于技术与工业领域。此类研究假设创造力是一种可测量的特质,类似于智力或人格变量。Gamble(1959)提出,研究应首先关注被评判为“创造性”的产品,再回溯至行为与个体特质。

McPherson(1956)曾试图通过专利的“发明水平”来界定创造力,但Ghiselin认为这种方法忽视了更高层次的创造力,即引入新的意义或秩序。Harmon、Taylor等人则通过出版物数量、上级评价等指标来建立创造力与生产力的关联。例如,Harmon发现创造力评分与发表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61至0.76;Taylor发现创造力评分与上级对生产力的评价相关系数为0.69。

尽管产品导向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指标,但Taylor的研究也显示,多个变量之间相关性极低,提示“创造力标准问题异常复杂”。

三、研究重点之二:过程导向

过程导向研究关注创造力如何在时间上展开。Wallas(1926)提出经典四阶段模型:准备(preparation)、孵化(incubation)、启发(illumination)与验证(verification)。然而,这一线性模型受到质疑,研究者指出各阶段可能重叠或反复。

Woodworth(1954)认为启发并非神秘现象,而是由于暂时搁置问题,打破错误思维定势所致。Crutchfield(1961)则提出,孵化阶段可能使个体在无意识中整合新的线索,建议采用功能性分析替代阶段论。

Taylor(1959)提出五个创造力层级:表现性、生产性、发明性、创新性、涌现性,强调创造力是将经验重新组织并传达给他人的能力。Stein(1956)则将创造力定义为一种社会性过程:个体与环境互动,生成新颖、被群体接受的作品。

四、研究重点之三:测量方法

1. 因素分析路径

Guilford是此路径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因素分析构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内容、操作、产物),认为创造力可由若干认知因素构成,如问题敏感性、思维流畅性、变通性、原创性、再定义能力与精细加工能力。

他设计了一系列测验,如“列出砖块的非常规用途”、“写出含特定字母的词语”、“为故事起标题”等,强调数量优先,兼顾质量。然而,实证研究结果不一致:部分研究发现创造力测验与绩效存在中等相关(如与工程师薪资增长的相关为0.31–0.37),但也有研究未发现显著差异。

2.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Getzels与Jackson(1959)发现,高创造力但非高智商的学生,其学业成绩与高智商学生相当,表明创造力与智力并非等同。Torrance(1960)在多个学校复制该研究,结果大致一致:在多数学校中,高创造力学生与高智商学生成绩相当,但在个别学校中,高智商学生表现更好。这表明环境变量可能调节创造力与成就的关系

Barron(1961)总结指出,创造力与智力整体呈中等相关(约0.40),但在IQ超过120后,智力对创造力的预测力显著下降,动机与风格变量更为重要

3. 经验性测验工具

Welsh图形偏好测验(WFPT)被用于研究艺术创造力。该测验通过个体对抽象图形的偏好,区分艺术家与普通人群。研究发现,偏好复杂、模糊图形的个体更可能被评为具有创造力。例如,艺术家偏好测验得分与教师对其原创性评分相关为0.40–0.41。

五、研究重点之四:个性与动机

1. 动机理论分歧

文献中存在两种对创造力动机的根本分歧:

自我实现视角:创造力是个体实现潜能、与世界建立联系的过程,强调内在动机、开放性与自我表达(Rogers, Maslow)。

精神分析视角:创造力源于对压抑冲动的升华或修复,如Freud认为文化成就是力比多能量的转化产物。

实验研究部分支持精神分析观点,如艺术家更内向、具强烈内疚感、与父母关系疏离,但也发现艺术家普遍具有“创造性自我表达的需要”,这与非精神分析观点一致。

2. 个性特征研究

通过自陈、他人评价、投射测验等方式,研究发现高创造力个体具有以下特征:

自我描述:更具独立性、情绪性、不满足、追求新奇;

价值观:偏好复杂、现代、实验性事物,反对权威与传统;

认知风格:思维流畅、灵活、容忍模糊、敢于质疑群体共识;

工作风格:专注、勤奋、偏好独立工作、抗拒结构化任务;

成长背景:童年多孤独、父母态度不一致、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Roe(1946–1953)对杰出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他们在情感上克制、人际疏离、偏好具体事实而非幻想。Gough(1961)则区分出两种研究风格:专注型与广博型,均与高创造力相关。

六、儿童创造力研究

尽管儿童创造力备受关注,但实证研究稀少。Torrance(1959–1960)发现:

高创造力儿童在语言类任务上表现优于数理类;

低年级中,沉默寡言者更易被同伴视为“有创意”,但高年级中,健谈者更受欢迎;

创造力高的儿童更可能表现出情绪稳定性(cyclothymia),与成人研究结果相反,提示创造力表现可能随发展阶段而变化

七、综合与展望

Golann在文末指出,创造力研究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概念混乱与方法碎片化。他批评单一维度的研究路径(如仅以产品、测验或个性为标准)难以揭示创造力的本质。他强调,未来研究应:

以发展性视角理解创造力的形成;

将人格变量(如开放性、独立性、模糊容忍度)作为标准变量;

探讨环境、教育、文化如何影响这些变量的发展;

研究这些变量如何在不同年龄阶段与“被评判为创造性”的行为相关联。

他主张,创造力研究应转向“功能性-发展性理解”,而非仅依赖统计相关性。唯有如此,才能超越测验分数或外部评价,真正理解创造力这一复杂心理现象的本质。

这篇文献有几个有意思的地方,比如创造力不等同于智商,这可以解释研究生领域的这些现象:有的人在应试教育下活的难受,但一旦跨入研究生阶段,就如鱼得水;有的人在应试教育下如鱼得水,但跨入研究生阶段,特别是本科直博时以退学告终。

如果您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心理支持,请您鼓起勇气,发邮件至kuanghongda@pku.org.cn与我们取得联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3728-1498407.html

上一篇:博士生和导师关系变差的规律(反过来也未必就变好)
下一篇:11月-嘉兴-STEM教育国际会议-欢迎投稿
收藏 IP: 117.143.159.*| 热度|

5 曾杰 王成玉 汪运山 崔锦华 晏成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3 0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