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文献:Brodin, E.M. The stifling silence around scholarly creativity in doctoral education: experiences of students and supervisors in four disciplines. High Educ 75, 655–673 (2018). https://doi.org/10.1007/s10734-017-0168-3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献,旨在探讨瑞典博士教育中博士生学术创造力的表现形式及其受到压制的深层原因。研究基于批判性诠释学方法,通过对四个学科(音乐表演、教育学、哲学和精神病学)中14对博士生与导师的访谈,揭示了博士生创造力在不同学科中的不同形态,以及其被压制的结构性条件。
以下是摘译:
尽管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政策普遍强调博士生的创造力培养,但已有研究表明,在实际博士教育过程中,博士生的创造力并未得到充分重视。瑞典博士教育制度强调博士生应具备“批判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地识别和表述学术问题的能力”,但政策与实践之间存在明显落差。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学科案例的分析,揭示博士生学术创造力的表现形式,并探讨压制其创造力的制度性与文化性因素。
本研究采用批判性诠释学作为方法论基础,强调揭示隐藏在语言、经验和实践背后的意识形态结构。研究数据来自28位参与者(14对博士生与导师),涵盖四个学科,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收集数据,并通过生活世界诠释学进行分析。研究不预设创造力的定义,而是让参与者以自身语言描述其对创造力的理解与体验。
研究发现:创造力在四学科中的不同形态
1. 音乐表演:创造力“持续演奏”
在音乐表演领域,博士生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中,而非学术研究。由于艺术研究本身强调个性化表达与创新,博士生的创造力被默认为其艺术实践的一部分。然而,学术研究部分则相对薄弱,博士生在将艺术过程转化为学术语言时面临困难。尽管存在对学术创造力的潜在需求,但在实践中,学术创造力往往被艺术创造力所掩盖,呈现出“沉默”的状态。
2. 教育学:创造力是“意外的客人”
教育学领域的博士生普遍感受不到对创造力的明确需求。尽管“原创性”在理论上被强调,但实践中更重视对既有理论与方法的掌握与遵循。导师普遍希望学生“合规”而非“创新”,创造力被视为“锦上添花”的附加品,而非核心能力。多数学生表示,在整个博士过程中,几乎没有人明确要求他们展现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因此成为“意外的客人”。
3. 哲学:创造力“被框架捕获”
哲学领域对创造力有较高的隐性期待,博士生被鼓励在既定理论框架内进行创新。然而,这种创新受到严格限制,任何偏离传统的尝试都可能遭到严厉批评。哲学学术环境以高度批判性著称,博士生在 seminar 中常因“想法不合主流”而遭受打击。尽管近年来博士学制缩短,减少了“过度批判”的空间,但也压缩了学生探索与试错的时间,导致创造力发展受限。
4. 精神病学:创造力“被搁置”
在精神病学领域,理想状态下的创造力意味着博士生应能独立提出研究问题、设计实验并撰写论文。然而,现实中多数博士生被纳入导师已设定的研究项目中,缺乏自主性。由于资金、出版压力和产业利益等因素,博士生的研究空间被高度压缩,创造力难以发挥。导师也承认,当前制度更倾向于“雇佣式”研究,而非培养独立研究者,博士生的创造力因此“被搁置”。
为什么创造力会被压制?跨学科分析发现创造力被“沉默”所压制。
尽管四个学科对创造力的具体理解与期待各不相同,但一个共同点是:博士生的学术创造力普遍被“沉默”所包围。这种沉默表现为:
学术传统对创造力的限制:多数学科强调对既有知识体系的继承,而非突破。
导师权力对创造力的控制:导师作为“看门人”,在选题、方法、理论框架等方面拥有决定性权力,学生难以真正自主。
创造力在实践中不被明确要求:除音乐表演外,其他学科的博士生普遍感受不到对创造力的真实需求,制度与文化中缺乏对创造力的正向激励。
讨论:沉默背后的制度性根源
研究指出,博士生创造力被压制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当代博士教育的制度结构中。这些结构包括:
经济与政治议程:博士教育越来越依赖外部资金,研究议题往往由资助方设定,学生缺乏选题自由。
学术评价体系:当前学术评价更重视发表数量与“合规性”,而非原创性与突破性。
教育理念的转变:博士教育从“研究”转向“训练”,强调技能掌握而非知识创新。
学科文化与传统:不同学科对“合法性知识”的定义限制了学生的探索空间。
体会:原创性太强,需要打破的条条框框太多了,这会让导师和博士生产生畏难情绪;创新还可能意味着不受杂志欢迎,影响因子成为指挥棒也就有一席之地;在创新和保守之间,个人总是会出于利益而衡量;需要更多制度的鼓励,由更强大的后盾为创新的风险买单。
如果您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心理支持,请您鼓起勇气,关注wx公众号“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回复私信,或发邮件至kuanghongda@pku.org.cn与我们取得联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8 0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