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lphaDa 研究兴趣: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社会心理与治理。

博文

STEM专业学生留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影响因素

已有 376 次阅读 2025-9-22 22:39 |个人分类:学术志趣|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参考文献:Karen, R., Peng, R. J., & Glass, J. (2025). Retention in the Early STEM Career: The Role of Gendered Intentions and First STEM Employment. Social science research128, 103161. https://doi.org/10.1016/j.ssresearch.2025.103161

过去二十年,美国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推动STEM教育,以扩大STEM劳动力并提升女性与少数族裔的参与度。尽管女性在STEM专业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但在就业市场中仍面临代表性不足、薪资差距和职业晋升受限等问题。许多STEM学位获得者最终并未从事STEM工作,尤其是女性和少数族裔更易在职业早期阶段退出。

本研究聚焦于化学与化学工程两个专业,试图回答两个核心问题:1. STEM毕业生在毕业前形成留在STEM领域工作的意图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一过程是否存在性别差异?2. 哪些因素能预测毕业生在毕业后四年仍留在STEM岗位?这一过程是否也存在性别化特征?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5与2016年毕业的两所美国顶尖大学(一所常春藤私立大学与一所南方公立旗舰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研究团队在毕业前(T1)与四年后(T2)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最终获得265份有效样本(T2阶段就业者)。

研究方法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三阶段建模:

1. 意图模型:分析影响毕业生留在STEM领域意图的因素;

2. 首职模型:探讨意图与首份STEM工作之间的关系;

3. 保留模型:分析意图、首职与早期职业经历对四年后是否仍留在STEM岗位的影响。

核心发现:

1. 性别差异在意图形成阶段显著。在意图模型中,研究发现尽管男女毕业生在整体意图强度上差异不大,但其形成机制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性,高GPA、参与STEM俱乐部多、对教师满意度高,反而更倾向于不留在STEM。这可能因为她们在学术与社会资本积累过程中意识到STEM职场存在性别偏见,或发现非STEM行业(如金融、咨询)能提供更高薪资与更好工作环境。男性,更可能因预期薪资高、性别优势(如更容易晋升)而倾向于留在STEM。此外,女性若计划结婚,其留在STEM的意图显著降低,而男性则相反。这反映出家庭角色预期对两性职业选择的不同影响。

2. 首份STEM工作是关键转折点。在意图转化为实际就业的过程中,研究发现:毕业生留在STEM的意图越强,越可能获得首份STEM工作;父亲在STEM行业工作的毕业生获得首份STEM工作的概率显著更高,体现了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女性更容易获得首份STEM工作,这与以往研究不同,可能反映出近年来STEM雇主在招聘中更积极招募女性。

3. 首份STEM工作决定长期保留率。四年后是否仍留在STEM岗位,最关键的预测因素是:是否获得了首份STEM工作:未获得首份STEM工作的毕业生,四年后再进入STEM领域的概率极低(降低95%);频繁换工作显著降低保留率;起薪越高,反而越可能离开STEM,说明高能力者更可能被非STEM行业“挖走”;父亲在STEM行业对长期保留也有持续正向影响。

进一步分析:非STEM就业的吸引力

研究发现,超过75%转入非STEM岗位的毕业生进入了金融、咨询、商业与法律等行业。这些行业对STEM技能有高度需求,并提供:更高的薪资(四年后非STEM平均薪资为104k美元,STEM为89k美元);更好的工作环境与晋升机会;更少的性别偏见与文化冲突。因此,部分STEM毕业生(尤其是高能力女性)并非“被迫”离开STEM,而是主动选择进入非STEM行业,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与生活平衡。

研究局限:样本来自两所顶尖大学,可能代表“最佳情况”,无法推广至所有STEM毕业生;四年时间跨度尚不足以捕捉中期职业变动与家庭因素对职业保留的影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3728-1503085.html

上一篇:校园卡、钥匙、手机,等等,总有一个你会忘记带
收藏 IP: 218.108.19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3 0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