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薄伽梵歌》对罗伯特.奥本海默的影响

已有 3534 次阅读 2023-7-16 10:02 |个人分类:科文交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薄伽梵歌》对罗伯特.奥本海默的影响

武夷山编译

 

77年前的今天,即1946年7月16日,美国进行了第一次“三位一体”核爆炸试验。

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的指挥者是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1904-1967)。

他出生于犹太家庭,其父母深受伦理教化运动(Ethical Culture movement)的影响。奥本海默在哈佛大学就读期间,被印度教哲学经典所吸引——他对这些经典著作的兴趣似乎比对物理学的兴趣还要强。在30多岁的阶段,即在加大伯克利任教期间,他对印度教哲学经典的好奇心越发强烈。那时,他每星期都跟一位梵文教授学习梵文。也是在这里,他首次接触到《薄伽梵歌》。他认为此书“非常了不起”;后来,他称《薄伽梵歌》是“已知的所有语言中最美丽的哲学之歌”。

    他将自己用旧了的一本《薄伽梵歌》始终放在书桌近旁,还时常向朋友们赠送此书的其他版本。 晚年时,他曾列出影响自己人生的10本书,其中包括《薄伽梵歌》、另一部梵文经典和英国文学家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而《荒原》也是受到梵文经典《奥义书》的启示的。

    Alok A. Khorana是在美国克利夫兰开业的一名肿瘤学专家,也是一名作家。他出生于印度人家庭,对《薄伽梵歌》颇有研究心得。他在一篇文章(https://lithub.com/how-j-robert-oppenheimer-was-influenced-by-the-bhagavad-gita/)中说,“我经常纳闷,是什么诡异的先见之明使奥本海默直接面对属于《薄伽梵歌》核心主题的窘境”。奥本海默接触《薄伽梵歌》大约10年之后,就发现自己面临几乎完全相同的窘境。他被要求指挥曼哈顿工程,那么他就成了一名被赋予战士身份的科学家。无论奥本海默是否参加曼哈顿工程,战争都将继续,同《薄伽梵歌》中阿诸那面临的局面一样。

    《薄伽梵歌》有一段话,是对阿诸那“应该加入,还是撤出?”的回答:

考虑到你的责任(dharma),你不应该

犹豫不决。对于一名战士,没有什么比

反对邪恶的战争更崇高的了。”

(博主注:dharma有很复杂的内涵,包括“正法”的意思。我觉得,在此处译为“责任”较合适)

    奥本海默理解dharma这个概念是没有疑义的。James Hijiya是麻省大学达特茅斯分校的历史学教授,他在2000年第2期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美国哲学学会会刊)曾发表题为“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薄伽梵歌》”的文章。据他介绍,1943年间,军队的一位情报官员向奥本海默逼问,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有什么潜在的安全风险。情报官问道:你是不是将我“看成紧追猎物不放的猎犬了?”奥本海默回答说,“那是你的责任……我的责任是别牵连这些人……我的责任是保护他们”。

   James Hijiya确信(其他历史学家未必苟同),奥本海默在领导曼哈顿工程时就采用了dharma这个概念。他将自己的责任(造出原子弹)与政府领导人的责任(决定何时应该使用原子弹,如何使用)区分开。奥本海默后来说过,“我完成了该由我完成的工作”。

    有几百万人在YouTube上看过一段黑白视频,那是已患喉癌的奥本海默的宝贵镜头。视频的开头,奥本海默说,“我们都知道,世界不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这显然是指核爆的深远后果。他接着说,“一些人笑了,一些人哭了。多数人沉默不语”。在接着的一段话中,他似乎很突兀地引用了《薄伽梵歌》中的一句话。他说:

   “我记得印度经典《薄伽梵歌》中的一行诗。毗湿奴试图劝说王子要履行自己的责任,为了使王子留下深刻印象,毗湿奴呈现出四臂形态,说道,‘现在我将变成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Alok A. Khorana认为,只要我们知道了《薄伽梵歌》对于奥本海默是多么刻骨铭心,我们就会明白,奥本海默引用这句话,不是表达狂妄的情绪,而是反映了他目睹三位一体核爆试验后感受到的敬畏与恐怖交织的矛盾感。人间的很多哲学家都刻意回避大自然或上帝的毁坏力侧面,但是,佛教的一体论(non-dualism)必须承认,无论是创造还是毁灭,都是“一”之不可分离的侧面。

  

参考资料

https://lithub.com/how-j-robert-oppenheimer-was-influenced-by-the-bhagavad-gita/

 

相关阅读

原子弹、奥本海默与薄伽梵歌,https://zhuanlan.zhihu.com/p/40082627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395537.html

上一篇:优盘不能用的原因搞不清——日记摘抄1054
下一篇:“技术预见方法研究进展报告会”开场白(2007)
收藏 IP: 1.202.112.*| 热度|

12 郑永军 史晓雷 许培扬 王安良 刘进平 杨正瓴 尤明庆 何青 孙颉 周忠浩 崔锦华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