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科学学又热起来了 精选

已有 6911 次阅读 2025-6-20 08:53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学又热起来了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5年6月20日)

2024年11月,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以开放获取方式出版了Alexander Krauss的著作Science of Science: Understanding the Foundations and Limits of Science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科学学:从跨学科视角理解科学之基础和局限)。本书作者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在政府部门和世界银行工作了5年,然后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和教研工作,目前他担任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研究助理和西班牙巴塞罗那经济学研究生院的兼职教授。

本书算上“引言”和“结论”共22章,其中14章分别论述了科学学的14个子学科:科学生物学(科学之进化起源是什么样的,对这些起源的认识如何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的科学)、科学考古学、认知科学学、科学心理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经济学、科学史、科学人类学(对人类的跨文化研究,追溯人类从古至今是如何发展科学的)、科学方法论、科学计量学与网络科学、计算科学学、科学之统计学与数学、科学哲学、科学语言学。

作者认为,有几个问题至关重要:人们是如何驱动新知识和科学的?科学的起源、基础和边界是什么?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是如何得来的?尽管科学通过医学和技术进步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科学已经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础,但为什么我们对如何推进科学这个问题的了解如此浅薄?

他提出,科学学这个领域能够为这些基础性问题提供答案。科学学面临的挑战是,将不同学科的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整合为一个整体论的领域,揭示出驱动不同领域学科进展的普遍机制。

打个比方,可以将科学事业描述为一个巨塔,由三部分组成:基座是人类的认知和感觉能力;巨塔的不同层是一些重要的科学方法和工具;每层的不同房间是应用这些工具的不同学科领域。本书就是按照这样的整体科学框架组织的。

本书整合了科学学的14个子学科,阐释了人类演化至今的心智(它使我们能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何时使得从事科学研究成为可能,这一心智也型范着人们观察到什么和如何观察。科学方法和工具(比如统计方法和望远镜)使人类能够研究更大范围的现象,但是在如何测量测度现象方面也存在局限。

在“引言”中,作者将前述问题进一步细化。他写到,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要想成功繁衍下去,要改善人类的状况,就得弄清楚一些基础性问题:科学是什么?是怎么起源的?科学为什么迄今是如此演化的?驱动科学进步的有哪些力量?科学目前有哪些局限,如何突破这些局限?总之,我们必须弄清楚科学的what(是什么)、 how(是如何运行的)、 when (何时发端的)和 why(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是如此发展的)。

多数科学家忙于各自领域的科学研究,没空去思考诸如什么是科学的驱动力、科学方法和工具面临哪些制约、如何更好地发展科学之类的超越性问题。科学学研究者则可以专注于这些问题。

本书论证说,人们发展出的精致科学工具是创造新知识和推进科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拥有的方法工具包限定了科学所能了解和触及的范围,而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也型范着人们在上述限定范围和边界之内到底研究什么。特别是科学机构和资助方式对科学发展施加了很多影响,且尤其影响人们生产什么样的知识,也影响人们如何评价。

本书为科学学领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称为“新方法驱动科学”理论。通过更深刻认识科学之基础,人们有望处理好科学家和科学方法工具在推进科学事业和突破认知边界方面所面临的局限和偏差。

本书总结出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具体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也许亦有启示作用,比如,如何提高个人的科研生产率,如何对自己采用的基本假定提出质疑,如何开发新的方法手段,等等。

近些年,science of science这个说法又热起来了。原先,西方学者多数喜欢采用science studies(科学元勘)的说法而不是“科学学”。但是,西方学者研究科学学的不少晚近文献,居然提都不提约翰·德斯蒙德·贝尔纳这位英国晶体物理学家、科学学奠基人的名字,这是令人遗憾的。Krauss这本书的参考文献中也未见贝尔纳的名字。

《中国科学报》 (2025-06-20 第3版    读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90516.html

上一篇:去广西出差——日记摘抄1105
下一篇:博文细分类:科学家3
收藏 IP: 219.143.174.*| 热度|

25 许培扬 王安良 孙颉 曾杰 崔锦华 钟炳 刘进平 赵凤光 高峡 汤建民 叶春浓 杨学祥 晏成和 周忠浩 王涛 郑永军 钟定胜 池德龙 尤明庆 范振英 朱林 李学宽 周政 罗帆 刘永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6 1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