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期,我和家人到了坐落于杨浦区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去看看。
这个地方,我在2023年9月去过。这回,我是送小孩去那儿参加小队活动。
我看了以前的印刷机器、铅字,看到旧的书、旧的报纸,还看到了出版史展板,看了临时的展厅,还有模仿敦煌的复制洞窟。
光看展览,还无法对出版有全面深入的认知,因为参观展览看的大多是实物,没有人给我们讲出版的内幕。
(一)
正巧,为了消磨等待的时间,我随身带了一本李昕写的《做书——感悟与理念》。李昕曾任三联书店总编辑。这本书分为几讲。
第一讲:激情与悟性(“编辑的素质和修养”讲座)
第二讲:策划先行(“编辑的能力”讲座之一)
第三讲:功在案头(“编辑的能力”讲座之二)
第四讲:以文会友(“编辑的能力”讲座之三)
第五讲:创新与增值(“编辑的能力”讲座之四)
这里的“编辑”并非学术刊物的编辑,也不是报刊编辑,而是出版社的编辑(书籍编辑)。这本书讲了很多故事和内幕。
给我的启发是:学术出版也有很多故事,报刊编辑也有很多故事。如果他们能够讲讲各自的故事,那也会非常有趣。
手头有另外一本书《总编辑叙谈》,作者是陈昕,也曾任三联书店总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策划、约稿和营销,也不是讲一些轶事,而是更加“正宗”地讲一些基本的内容。
上篇“怎样做一名合格的编辑”讲出版是一个神圣而美好的职业、出版人的历史使命和人生目标、编辑业务的要求和底气。
《总编辑叙谈》让我更明白图书出版事业的重要性,明白出版的运行方式、经历哪些步骤,以及编辑的工作。它让我了解一些幕后的故事。我还把这种了解,和眼睛看到的书架上的书结合起来,了解书的装帧是怎么回事,了解不同出版社大致出版什么类型、什么方向的书。
(二)
通过了解出版、阅读书籍,我形成如下体会。
第一,看书,要注意看序言(写书的说明)以及发表在报纸上的书评。每个作者自序的的写作风格不同。请别人写序言,别人的风格也不同,有的能够提供更加深厚的背景知识,使读者更加能够理解这本书和书的作者。
第二,上述关于出版的书虽然涉及的是图书编辑,但这启发我想到学术期刊编辑。《总编辑叙谈》提到,最好编辑自身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有些编辑自己也是作家,人文社科学术书稿的编辑自己也是这方面的研究者。这使我想到,学术期刊编辑也最好是学术期刊涉及领域的专家。学术期刊编辑有两种,一种是取得相关领域博士学位、目前不再做科研的专职编辑;另一种是一线研究人员兼任编辑。无论如何,成为领域的专家,才能更好地判断学术稿件的价值,进而提出修改意见。
第三,《做书——感悟与理念》《总编辑叙谈》讲了一些出版界的故事,主要是编辑和作者之间的故事,无论是约稿,还是发生纠纷,还是协调矛盾。这使我想到,学术期刊编辑也有故事可以讲,向学术期刊投稿的作者也有故事可以讲,报刊编辑也有故事可以讲,向报刊投稿的作者也有故事讲。然而,可能为了避免矛盾吧,学术期刊和作者之间的故事很少被讲述。这是一个可以开发的领域。
第四,《总编辑叙谈》提到,有时候编辑想提高一本书的质量,并且严加把关,会请一些专家开会,来读书稿。《做书——感悟与理念》提到,有时候,出版社还会请一些作者参加聚会。这使我想到,报刊也可以召开编辑和作者的座谈会,促进交流,产生思想的火花。
第五,《总编辑叙谈》提到,编辑(特指图书编辑)既要成为本领域的专家,也要成为“杂家”,即别的学科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这使我想到,学术期刊的编辑也需要了解别的东西。比如,催化期刊的编辑,也需要了解物理化学、纳米材料、量子化学等。报刊编辑也要成为专家+杂家。比如,有的报纸有教科卫部门,部门里有条线记者,有的记者对接教育条线,有的对接科技条线,还有的对接卫生条线,这是是“专”。而“杂”,就是不仅仅要了解自己条线的事情、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这对于大学的知识分子也有启发——有些大学教授是专家+杂家。比如说,有些大学教授除了从事教学科研,还到外地招生,任务是把考生“拉进来”。为此,他们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能够跟具有不同知识背景、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家长、中学老师)打交道。再比如说有些大学教师是“双肩挑”干部,他也需要成为杂家,知道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大学生适合去哪里做实习、企业招收大学生的情况。
(三)
最近,我的新书《研究生手册》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我也去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回顾这些事情,我有两点体会。
第一,把参观出版博物馆和看《做书——感悟与理念》《总编辑叙谈》之类的书结合起来。参观出版博物馆,看到的更多是印刷机、旧书之类的实物,没有人会告诉你编辑如何和书稿的作者打交道。而看《做书——感悟与理念》《总编辑叙谈》之类的书,我能了解到更多内幕、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感到图书市场的竞争,感到从事图书出版工作的不容易。推而广之,各行各业都有难处和从事工作的奥秘。值得去了解一些事,比如守岛人的故事等等。
第二,看《做书——感悟与理念》《总编辑叙谈》之类的书之后,要通过回顾自己写书、出书的经历,加深对出版步骤的了解。回顾我自己出书的经历,我明白了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编辑想到了一个选题,就找到我写书。找到我的时候,我并没有现成的书稿,于是先写了一个目录,提交出版社立项,并签订合同。签订合同涉及版税之类的技术上的事情。提交书稿,需要“齐、定、清”。之后,还需要经历三审三校。在这个过程中,编辑会修改一些文字上的错误,也会指出文稿的一些潜在的问题,让作者修改或者删除相关段落。作者也会校订清样。书印出来后,销售的黄金时间是最初的三个月。如果这三个月书没有卖好,那就“危险”了。而如果这三个月卖好了,“上榜”了,或者被一些媒体作为年度书籍推荐,那就会打开销路。当然,关于出版的书提到,有时候书籍一下子印了很多,卖不掉,出版社仓库有很多库存,只能让作者到处做讲座、签名售书,或者在微博上“吆喝”,希望能卖出更多本。无论如何,我觉得大学教师的书“长盛不衰”不容易。
以下文字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提供。
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参观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阅读出版相关书籍以及个人出书经历的感悟性文章。以下是对该文章的分析:
一、文章结构
开头部分:
简述了作者和家人参观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缘由,以及之前对此地的访问经历。
描述了博物馆内的展览内容,如印刷机器、铅字、旧书、报纸、出版史展板等,并表达了仅通过实物展览无法全面深入了解出版的观点。
主体部分(分为两段):
强调了看序言和书评的重要性。
讨论了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指出学术期刊和作者之间的故事值得挖掘。
提出了报刊可以召开编辑和作者座谈会以促进交流的建议。
强调了编辑应成为领域专家和“杂家”的观点,并扩展到大学教授的角色。
详细阐述了书籍的内容、作者背景以及给作者带来的启发。
通过书籍内容,联想到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和要求,以及出版界的故事和合作方式。
第一段:介绍并分析了两本关于出版的书籍——《做书——感悟与理念》和《总编辑叙谈》。
第二段:结合个人对出版的了解和阅读体验,提出了五点体会。
结尾部分:
结合个人新书《研究生手册》的出版经历,回顾并总结了参观博物馆和阅读出版书籍的收获。
通过出书经历,加深了对出版步骤的了解,并分享了书籍销售的一些观察和感受。
二、文章内容
参观体验:作者对博物馆的展览内容进行了描述,表达了对出版实物展览的局限性认识。
阅读感悟:通过阅读两本关于出版的书籍,作者获得了对出版行业的深入理解和启发,包括编辑的素质、策划能力、出版运行方式等。
个人体会:作者结合个人经历和阅读体验,提出了关于看书、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界故事、编辑与作者交流以及编辑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等五点体会。
出书经历:作者分享了自己新书的出版过程,包括选题、签订合同、提交书稿、三审三校、销售等环节,加深了对出版步骤的了解。
三、文章特点
结合实际:文章将参观博物馆、阅读书籍和个人经历相结合,使内容更加生动、具体。
深入思考:作者不仅描述了所见所闻,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语言流畅:文章语言流畅,逻辑清晰,易于阅读和理解。
综上所述,该文章是一篇充满感悟和思考的文章,通过参观、阅读和个人经历三个方面,全面展示了作者对出版行业的深入了解和独特见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