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新书《读研有方》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系列博文为本书的写作奠定基础。目前在天猫搜索“读研有方”可网购,别的平台也在上架过程中。
前言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很多学生在高校、研究所读研(本书中的“读研”包括读硕士和读博士),也有很多本科生面临“是否准备读研”的选择和纠结。读研是学生在学业上要求上进的表现,但这往往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不知道如何寻找研究课题和实验点子、不会设计实验、不会分析数据、不会写论文固然是读研常见的问题,很多研究生还缺乏角色认知,不清楚读研和读本科的本质区别,缺乏科研动力,较难平衡好做科研和参加课外活动、职业发展(考证、实习、应聘面试)的关系,进而产生诸多困惑。研究生的困惑不仅仅包括学业方面的困惑,还包括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惑。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和困惑,那么研究生的读研体验和实际利益将会受到影响。甚至有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节奏、没有掌握读研方法,而不能正常毕业或者毕业时没有获得学位证。等他们经历了种种“磨难”再回过头看看,就会感叹自己在读研方面犯了很多错误、有很多教训。
1994年至2001年,我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那时,研究生和导师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研究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具体的科研,“科研生存技能”并不被强调,至少没有课程专门讲授设计实验、撰写论文、作报告等科研生存技能。2001年至2006年,我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读博士,除了读过Robert A. Day和Barbara Gastel写的《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 (6th edition)》之外,几乎没有阅读关于科研生存技能的书。当时我忙着做实验、写论文,我对研究生做科研的了解基本上停留在“通过亲身实践,慢慢积累经验”的阶段。当然,当时的导师在指导我改论文以及日常交谈时,也会陆陆续续传授一些科研生存技能。
2006年至2009年,我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期间,读了很多关于科研生存技能的书,比如《Write like a chemist》《A Ph.D. is not enough!》《Who wants to be a scientist?》《On being a scientist》《Survival skills for scientists》《The art of being a scientist: A guide for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ir mentors》《The Chicago guide to your career in science》《At the helm: A laboratory navigator》《Making the right moves: A practical guide to scientific management for postdocs and new faculty》。我认识到:在科技职场取得成功,不仅仅需要如何操作仪器之类的实验技能,还需要更加广泛意义上的科研生存技能,包括撰写论文、作学术报告、时间管理、沟通协调、指导研究生、申请科研项目等。
2009年回到复旦大学任教后,经过几年积累,我在2016年开出“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程。这门课并非单纯讲学术规范,也并非单纯讲论文写作,而是以“读研(科研)”为主线,通过讲授、案例讨论、课后阅读、视频学习、学生分享、总结撰写等,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技能和写作能力,加强学术伦理教育,端正学风,提高科研素养,促进职业发展。
该课程获批复旦大学2015-2016年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2017年复旦大学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建设项目、2020年复旦大学FIST课程项目、2021年复旦大学FIST课程项目、2021年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项目、2021年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配套教材建设项目、2022年复旦大学FIST课程项目。在2022年,该课程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本人成为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023年,该课程被评为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标杆课。该课程开出了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全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暑期FIST课程,2016年至2024年已有1000多人修读,学生主要来自环境系、化学系、物理系、高分子系、生科院等十多个理工医科院系和附属医院。
通过课程教学和指导研究生的实践,我认识到现在研究生面临很大的压力、很多的困惑,导师对指导学生也比较头痛。每年都有大批研究生进校并进入各个课题组,导师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对研究生开展系统化的读研方法、科研方法、论文写作、学术规范培训。于是,“公共导师”就有了“市场”。但这种系统化的针对读研的“公共指导”不能脱离教师的本职工作来开展,而要和讲授相关的研究生课程(比如“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程)或者自己从事的学生工作(比如担任研究生辅导员)结合起来。并且,“公共指导”的内容要符合中国的国情——不能照搬照抄国外关于科研生存技能的书,而要在“公共导师”自己指导研究生、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明白新时代国家的需求,明白国内研究生的特点以及他们面临的问题,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且,时间管理以及为人处世方面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
《读研有方——研究生科研与学习指南》是我自己亲历了读研、做博士后和指导研究生的结晶,也是我讲授“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的成果。本书既可以作为“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类研究生课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以为广大研究生和导师提供参考。有志于读研的本科生也可以阅读本书。本书有部分内容取自于我在《中国研究生》《大学生》《科技导报》《科学新闻》《中国科学报》《上海研究生教育》发表的文章,也有部分内容源于我发在科学网博客的文章。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编辑促成本书的出版,也感谢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资助本书的出版(2021年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配套教材建设项目)。
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关于读研和做科研的书。有的书专门讲如何撰写科研论文,比如同济大学关小红教授主编的《高质量SCI论文入门必备——从选题到发表》介绍了SCI论文的选题、SCI论文实验设计、数据处理与图表制作、SCI论文的写作、SCI论文投稿,图文并茂,还有关于投稿信、答辩信的附录,具有实用性,适合理工科研究生用作论文写作课的教材和自学材料。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读研究生,你准备好了吗?》基于作者在复旦大学开设的“科学研究导论”课程和相关讲座,分为13章,提供关于读研的指导,并配以国内外科学家的例子。该书适合学生在读研之前、读研时反复阅读,细细体会,以增加对读研的角色认知、能力提升。
相关指导书还包括戴尔×F×布鲁姆、乔纳森×D×卡普、尼古拉斯×科恩《博士之路——自然科学研究生求学指南》,玛丽安×彼得、戈登×鲁格《给研究生的学术建议(第二版)》,冯长根《如何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随笔》,张光明、张宝杰、张盼月《成为合格的科学家——理工科研究生入门手册》,丁志伟《研究生是如何炼成的: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导引》,张军平《高质量读研:教你如何写论文、做科研》,钱婧《学术“咸鱼”自救指南》,Gina Wisker《研究生科研手册》。这些书从不同的侧面给研究生读研和做科研提供指导。
需要指出,研究生不可能有很多时间逐一阅读所有的相关书籍,因为毕竟要把大量时间花在做科研;做科研、写论文,是研究生的主要任务。因此,选择一两本有针对性的书籍开展学习非常重要。另外,任何一本关于科研生存技能的书对于研究生来说都不是“万能药”。学生在读研之前和读研的过程中都可以读这样的书,但很多事情还得自己去做,很多书中的道理要到遇到事情之后才会有更深的认识。
如果有任何关于本书的问题,可以给我写电子邮件联系,我的联系方式是zhenma@fudan.edu.cn。也可以关注我科学网博客的日常更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