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臻《研究生和导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文汇报2016-9-9(7).
[2] 马臻《大学“青椒”不只有诗和远方,更有眼前的压力》文汇报2016-9-23(6).
[3] 马臻《破解研究生和导师“不咬弦”的“魔咒”》文汇报2016-11-25(7).
[4] 秦文至《综合评价录取背景下高中生要“补”什么》文汇报2016-12-16(7).
[5] 马臻《至少得让大家知道星空在哪》文汇报2017-2-24(7).
[6] 马臻《摆正职场心态,提高就业竞争力》文汇报2017-6-16(6).
[7] 马臻《评上教授的他们为何还无法避免焦虑》文汇报2018-9-22(4).
[8] 马臻《除了实验和论文,导师要不要跟学生谈人生?》文汇报2019-1-4(8).
[9] 马臻《大学写作课成刚需,如何跨越理想和现实的鸿沟》文汇报2020-8-28(8).
[10] 马臻《导师不让参加自选实习,矛盾如何解?》文汇报2021-3-26(6).
[11] 马臻《为什么有的导师“不完美”?》文汇报2024-4-19(8).
[12] 马臻《专硕和学硕,如何“分家”?》文汇报2024-9-27(7).
[13] 马臻《研究生教育站在破除“唯论文”的十字路口》文汇报2024-12-27(10).
[14] 马臻《上大学无需抢跑,“高大衔接”到底该接啥?》文汇报2025-8-15(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 0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