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寻芳草——周浙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浙昆

博文

我的中学岁月 精选

已有 5843 次阅读 2025-8-20 10:08 |个人分类:人生感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截屏2025-08-20 10.02.50.png

不久前,一位友人归还了我中学时期的学生证,至于其来由,我们两人都已无从忆起。看着学生证上青涩的我,思绪回到了那段浸透着时代印记的中学时代。

我是19639月踏入小学校门的。按正常学制,本应在19697月小学毕业。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毕业更延至1969年的12月。19703月我们才开始上中学。

我上的是昆明市第二十二中学,学校处于当时昆明市的城乡接合部,一条清澈的河流从学校门前流过,河中经常能看到游动的鱼儿。校园环抱在农田中,春天翻滚着绿油油的蚕豆,秋天变成了金灿灿的稻田。虽处城郊,但距离云南省委和昆明军区的家属院都不过百米之遥,这个“区位优势”,让学校得到了较高的师资配置。1970年入学的我们,却是遵循了划片区分配的原则,同学中既有干部子弟、部队子弟也有工农子弟。那个时候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于上什么的中学,远远不如今天这么在乎。

尽管上了中学,课程内容却与小学无异。自小学四年级起,我们的教育就因各种运动而变得不正常,例如停课闹革命,或是参与学工学农活动。在小升初的关键时期,我们甚至参与了大规模的围海造田运动,每天需步行十多公里到滇池边挑土填湖,这些经历让我们从四年级起,就没有受到完整的教育。

我记得初中的数学课是从正负数和分数的加减法讲起,这些本应在小学就掌握的内容,却成了我们初中学习的起点的。物理课仿佛杂乱无章,时而讲授半导体收音机的原理,时而有讲物质的微观构成。记得有一次物理的考试是组装一台二极管收音机。老师给了大家几只二极管,一个喇叭和其他一些材料,让大家组装一个收音机,收音机收到了广播,考试就算及格了。在懵懵懂懂中,一年半的光阴悄然流逝,转眼间,19717月,初中生活画上了句号,而整个初中阶段,竟只有三个短暂的学期。

初中毕业后,仅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继续读高中,原来6个的初中班,变成了两个高中班。

我们进入高中的19719月,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之后,全国各级学校都恢复以教学为中心、开始抓教学次序,恢复考试制度、强调基础知识学习。一种崭新的局面出现在学校,老师认真教课,学生努力学习。

进入高中后学校不再在课堂补习初中的课程,直接教授高中的课程,尽管许多初中的课程,我们并没有学过。学校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天天读”减少了,各类考试越来越多,越来越难。课外活动也与学习有关,比如朗诵比赛,英语歌曲竞赛。为了紧跟老师的授课步伐,我还在课余时间自学初中的遗漏课程。

常言道,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无形而深远,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许就能在学生心中种下改变的种子。在我的高中生涯中,有幸遇到了一群如此卓越的老师。

在中学,我最喜欢的是语文课。特别喜欢刁老师分析每篇课文的结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意义。上语文课像听故事,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对于作文,我是又怕有爱,怕的总感觉写作文是无话可说,爱的是每一次通过老师的批阅和作文的讲解,写作的能力似乎有前进了一小步。刁老师鼓励我们要多阅读,可那个时候上哪儿去找书看呢?刁老师慷慨地将自己的藏书借予我们,每逢周末,我和几位同学便迫不及待地前往刁老师家中借书。而刁老师也不吝赐教,时常向我们推荐一些好书。还书的时候,刁老师还会问我们读后感。我还记得一次团组织的活动,在大观楼前刁老师给我们讲解昆明大观楼的长联,随着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很快就记住了长联并惊叹孙髯翁仅用180字就描述了昆明的山川景色和人文历史。我喜欢阅读,喜欢古典文学和我上过的语文课是密不可分的。

我化学成绩一贯不错和我的化学老师有很大的关系。我至今记得那位化学老师的音容笑貌。他是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人,身材魁梧,脸上永远是一幅不怒自威的表情。他上课的第一句话是:我姓初,叫初成,然后在黑板上写“初成”,两个大字,接着便开始上课。初老师上课的声音低沉而威严,他那不紧不慢的讲授方式,让我全然理解了课程内容,也因此对化学萌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最终我并未选择化学作为专业。

数学老师叫作周冠军,传言在大学时就是学霸。无论是代数课还是几何课,他总是携带一个大三角板、一个大圆规以及一个量角器步入教室。他喜欢在黑板上推公式和解难题。数学课由于缺了太多的内容,大家上起来都比较吃力,而周老师却并不迁就,课堂上难题频出,平时的作业“严重超纲”,考试毫不留情。在周老师的手下能考个80分,就算是佼佼者了。后来在高考的过程中,每当我攻下一道难题的时候,我总会暗自感谢周老师当年的种种为难。高二的下学期换了一位数学老师,作业和考试的难度有了断崖式的下降,大家的数学成绩突然好了起来,平时考试90分以上的同学比比皆是。

我的物理成绩一贯不好,但是在物理课上我却得过一个大大的表扬。我记得老师在课堂结束的时候,留过一道“非正式”的作业。大家的理解这是可做也可以不做的作业。我是那种比较听话的学生,在学校总是认真执行老师的每一个指示。这道题目很简单,大概是说墙上某个高度有一面50cm长的镜子,你站在镜前的那个位置能看到自己的全身。这道题目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光学与几何的深刻原理。我熬了一整夜完成这道作业,次日便提交给了老师(今天我已经做不来了)。一个星期后,老师在全班表扬了我,大概是一道非正式的作业,几乎没有人交这道作业,解出这道题的人也只有我。老师的表扬,让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自信心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一度曾认为自己适合去学光学。

遗憾的是高中这段时间非常短暂,仅仅两年时间,高中就结束了。回首往事,这两年高中是我一生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阶段。通过高中这两年学习,我学到了一些的数理化知识,虽然这些知识比起一个正常的高中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要少得多,但是这成为我日后能够继续自学的基础,使我有勇气去参加对于我来说高不可攀的“高考”并最终考上云南大学,相传1978年高考的录取率仅为6.8%。通过高中这两年学习,我养成了学习的习惯,阅读的习惯,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

在高中,如果没有遇到这拨好老师,如果没有遇到被“四人帮“称为“资本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这个时期,我的人生或许会是另外一种模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727-1498399.html

上一篇:一只菜鸟的观鸟之旅
收藏 IP: 159.226.69.*| 热度|

33 杨正瓴 李璐 钟定胜 郭战胜 刁承泰 武夷山 贾川 宁利中 木士春 史晓雷 晏成和 叶春浓 汪运山 王涛 张晓良 崔锦华 李东风 周忠浩 冯兆东 张学文 王成玉 霍小鹏 周健 李学宽 康建 冯圣中 池德龙 郑永军 徐长庆 罗帆 孙颉 李志林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1 0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