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没有牌楼的四牌楼 精选

已有 5827 次阅读 2025-10-23 17:50 |个人分类:文化|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没有牌楼的四牌楼

    叶明

2025年炎热的秋季,4256名东南大学本科新生回归四牌楼校区就读,开启“寻脉问源式”求学之旅。我也凑个热闹,利用到学校医院取药的机会再次顺路回到四牌楼校区,回访50年来这里学习与工作的地方。

我第一次来四牌楼,那是1977年的深秋,我的插队知青朋友电话通知我,某天晚上六点钟去四牌楼南京工学院听马文蔚老师,给我们做一次物理的复习。电话是由我们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室的同事转达的。四牌楼,位于南京太平北路西侧,东起成贤街,西至进香河路。南京人口中的四牌楼,曾经是国立中央大学的旧址,现在的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所在地。当时,我比较疑惑,约会地点的四牌楼,究竟是第四个牌楼,还是四牌楼的那个牌楼?那天,我提前下班,冒雨从光华门坐公交车赶到四牌楼,既没有见到“牌楼”,更没有见到“四”。

我只好在南京工学院五四楼的东门口明显的地方等待,只见几位工农兵学员,披着雨衣,打着雨伞,进出东门。两位穿裙子的女生,议论各自的裙子如何漂亮,在我面前走过。引起我的愤愤不平,年轻气盛的我,套用伟人年青时的豪情句式:“学校者,我们的学校;课堂者,我们的课堂;我们不进,谁进?我们不上,谁上?”这里就应该是我们读书的地方。

直到1983年,我才正式踏进四牌楼的南京工学院,开始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活。我在这里,听课,讨论,运动,活动……,以后,我教书,带学生,做实验……从此,40多年来,四牌楼2号是我永久的通讯地址。

牌楼(也称牌坊)是一种有柱门形构筑物,一般较高大。牌楼主要有木、石、木石、砖木、琉璃几种,多设于要道口。古人常常用“牌坊”来作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的建筑物,俗语有“既当婊子,又立牌坊”,后来在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

牌楼既能作为装饰性建筑,增加主体的气势,也可表彰、纪念人与事,并可作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牌楼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景观,是由文化诞生的建筑,又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为了显示庄严隆重,当年成贤街的东南西北各建有牌坊一座,用来显示皇家威仪。后来经过600多年世事更迭,到了清朝时期独存南门第四座。此街在清代是南北向,现在是东西向,长约一公里左右,作为一条路,四牌楼仍沿用其名。所以,我们南京的四牌楼是没有牌楼,也没有四。我一直没有弄清楚,四牌楼的“四”是基数词(四座牌楼),还是序数词(第四座牌楼)?

今年秋天,我去北京国家大剧院观看马利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的经典舞剧《天鹅湖》以及在国家博物馆欣赏“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专程去国子监街游览,终于第一次见到保存完好的四牌楼,北京四牌楼。

微信图片_20251021180500_866_84.jpg

北京四牌楼在国子监街上,四座形式相同的牌坊,仍然矗立,常修饰维护。牌楼建于明代,为一间二柱三楼,街两端的牌楼匾额为“成贤街”,街中间的牌楼匾额为“国子监”。除街上四座牌楼外,国子监内有一座黄色琉璃瓦牌坊,是乾隆四十八年建的,高大秀丽,坊壁雕飞舞盘龙,正面匾额为“圜桥教泽”,背面为“学海节观”。北京成贤街之所以牌楼多,因为北京的国子监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机构,又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微信图片_20251021180510_868_84.jpg

北京的“国子监路”,也称成贤街,学子学成后准入仕途之意,即“学而优则仕”。周围曾立有4座牌楼,即“四牌楼”的由来。北京四牌楼现在仍有很高的功能价值:点缀风景---在风景区或古迹群内,尽管牌楼是陪体建筑,但是它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缀城市---牌楼的存在使得街巷古色古香,古门道、下马石、拴马桩之外,几座牌楼在起作用点晴之笔;点缀生活----每座牌楼都是历史见证,牌楼精雕细刻,飞金走彩,具有高超的艺术品位。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呈“南北两监”模式。北京、南京的国子监分别为北雍和南雍。如今东南大学的八大书院中,有一个书叫南雍书院,大概就是借用南京国子监的别名。我学习与工作40年的东南大学一带是南京国子监的主要部分。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奉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建成的明代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通过元未农民战争建立起明王朝的朱元璋非常重视教育,国子监的范围非常大,不亚于今天的大学城。国子监北及鸡鸣山,西至进香河,南临珍珠桥,东达小营,覆盖今天成贤街两侧东南大学主校区及周边地区,街区曾建有进出必经的四座牌楼,故得名“四牌楼”。四牌楼在清代是南北向,现在的四牌楼是原四牌楼的一条东西向的支巷。

南京国子监是为国家培养贤才俊杰之所,所行之主路即“成贤街”。 在晚清没保护好,南京国子监早已不存在了

南京国子监就是明朝初创时设立的国立大学,是当时的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众多,凡学生通称“监生”。学生最多时近万人,少时也达千人。学生来源主要是全国各州、县每年选送的“贡生”(普通考生)、功臣和贵族的子弟(特招生),少数民族贵戚的子弟(民族生)等,凡进入国子监的学生,都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择优录取。

国子监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课程。在永乐年间,制定了四书、五经、“大全”,颁行各学校,作为必修课程。此外还要学习数学、书法、射箭和明朝政府的政策法令。课程由祭酒、司业、博士和助教等担任。但学校里教师并不多,编制相当精简。国子监也学外语,但并不普及。国子监也收外国留学生,大都是日本、高丽(朝鲜)、琉球和暹罗(泰国)来的,其中还有少数女留学生。

学生考试大约每月二次,考试的内容是写作有关封建法令和时政论文二篇。要求以八股文体作文,八股文体的结构是由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几个部分组成。文章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段落。所谓“股”同“比”一样,是对偶的意思。这四股中,每一股又包含着两个小股,文字繁简,声调缓急都要相对成文,合起来就成了八股,所以称“八股文”。八股文的书写款式有严格规定,书法要端正,凡不符合规定的,一概落选。八股文的题目都出于经书之中,考生不得在文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考生答卷必须用孔子的口吻写文章,否则就“违者不录”。所以八股文就象一根具有魔力的指挥棒,使所有学生为应科举而必须学习孔孟理论,八股文又象一种过滤器,把所有不具有儒家思想的人、不能以文载道人都排斥于各级官员之外,从而达到统治者用儒家理论统一思想的目的。

据《南雍志》统计,明朝前期国子监内外仅学生号房总计1114间,其中监内号房435间,周边的平南号房170间、平北号房56间,成贤街一路的号房最多,达453间,占号房总数40.66%。每日上课分晨、午两课举行。晨课由祭酒(相当于校长)主讲。午课在午后举行,主要为会讲、复讲、背书、论课等,由博士、助教担任。

国子监学生的待遇优厚,校规也很苛严。学生的衣、食、住、行全由国家供给。每逢节令,必有赏给;已婚的还给其妻子生活费用。每年固定假期约两个月。国子监内规则很严,每班设课堂长一人,管理全堂事务。堂上有集愆簿,登记学生所犯过失,对上课、起居、饮食、衣服、澡浴及请假都有详细规定。小有过失,动辄体罚,轻者杖打,或终身罚作国子监的劳役;重者要分配云南充军,甚至斩首。

明代的国子监所起的功能,首先是网罗天下优秀学生,培养他们成为驯良的为统治者服务的人才;其次是收藏图书资料,编辑书籍,收藏了宋元以来江南各地的木刻书版,曾多次翻印出版,号称“南监本”。我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就是在南京国子监编抄成书的。

微信图片_20251021180515_870_84.jpg

明朝是“两京制”——南京和北京有两套班子,它所有的事都要干两遍。刻书也分南、北——南北和北本。南京国子监的印书水平远高于北京。南京是文气荟萃的地方,比北京有文气呀!南京离权力中心比较远,比较有精力放在修书、刻书上。南京国子监的修书是全员动员,不光是官员修书,整个国子监的先生、学生都参与了修书刻书。南京国子监的书,品种特别繁多,数量巨大!北京国子监一般就是把南京国子监的书拿过来重印一遍!原来标注“南监本”,改写成“北监本”。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的黄佐编撰了《南雍志》,较为系统地记述了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规划上将校园分为三大区:祭祀区(孔庙、庑廊、戟门等;教学区设有教室、图书馆、射圃等)、教学区、生活区(宿舍、食堂、厕所、浴室、菜园等),建筑最多时约有2000余间。

教学和管理设有五厅(绳衍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

 

图片

南京国子监除住宿、教学等建筑外,还建设了一些特定功能建筑,这些功能在现在的校园规划中也在使用。会堂(举办大型活动和仪式)、留学生宿舍、校医院、家庭房、运动场、校园水系(珍珠河纵贯校园,将校园东部的生活区与中部的教学、祭祀区分隔开来,两侧通过浴沂桥、珍珠桥相连)

国子监的主要负责人是祭酒和司业。祭酒是正职,相当于校长,负责监内的一应事务;司业是副职,协助祭酒处理监内的事务。国子监内设五厅,作为行政管理机构,分别为绳衍厅(监督纪律)、博士厅(经学教育)、典籍厅(书籍保管)、典簿厅(管理文书、财务)和掌馔厅(饮食安排)。

国子监设六座学堂三个等级,分别为正义、崇志、广业(初级班)、修道、诚心(中级班)、率性(高级班)。六学堂中,广业堂等级最低,率性堂等级最高。

南京的国子监早已消失了,接替它的是百年名校东南大学。走在四牌楼这条街上仍能感受到是读书人的天下。千百年来南朝文脉经百折而不挠,历乱而不息,一直是读书的好去处。相比那些新辟的宽阔主干道,四牌楼就像是磨出厚厚包浆的老物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6423-1507159.html

上一篇:“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学习笔记
收藏 IP: 183.208.12.*| 热度|

10 杨正瓴 黎飞虎 崔锦华 王涛 郑永军 叶明 周忠浩 李志林 胡泽春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26 0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