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一篇
6.社会信息化的实质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的物质型文明开始走向以信息文化价值观为观念形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资源为基础资源,以信息-知识经济为经济形态,以信息文化为人类文明内涵的历史转型过程。
7.图书馆的本质是人类社会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本机制和手段,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历史传承、社会交流和创新发展的社会媒介。这一社会媒介具体表现为一个通过对文献(包括各种载体的实体文献和虚拟形态的网络文献)的收集、整序和保存构建一定社会的社会信息资源系统,并以此为基础为社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以提升国民素质的形式完成社会的信息资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的社会机制。实现人类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的社会理想是人类社会图书馆事业的最高社会宗旨和终极历史目标。这一社会理想的实现是人类信息资源价值充分实现的社会前提。无论是当前的社会信息化建设还是长期的信息文明建设,其基本前提都是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价值的充分实现。在这一基点上,图书馆的价值实践与当今世界的信息化进程建立了牢固的内在联系。
8.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其原始起点和原动力是基于人的思维的人的行为和社会实践。人的价值思维引发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价值追求导致人的价值行为和价值实践。人的价值追求既有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又有在物质需要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和提升的精神追求。人作为具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价值主体,其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人与动物的本质性区别。人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价值实践。人的一切社会实践,其实质都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资源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实现特定社会目标的价值实践。无论是物质价值追求还是精神价值追求,人的价值实践都须建立在相关信息资源基础之上,否则这一价值过程就不可能进行。人的价值实践与信息资源的这一不可分割的内在的联系,构成了本书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立论基础。
9.人类实践的任何实践过程,无论是人的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还是人作用于外部世界的人类行为,其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相关信息资源的支持,无不以自身的心理机能为其内在的根据。人的心理机能一方面以神经系统为其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以相关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机制为其信息基础。心理机能不仅是人体系统信息机制与外部环境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社会系统信息机制的内在基础,是植根于每个社会成员人体神经系统的最内层的基础。心理机能是人的一切思维和社会实践的前提和起点,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内在依据,伴随人类思维和社会实践的整个过程。因此,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只能在人的心理机能的作用过程中,在人的思维和行为过程中,在人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才有可能发挥其社会功能,实现其社会价值。于是,在信息机制和心理机能的相互关系中,在信息资源和人的心理-行为机制的互动中分别构建信息资源的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本书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理论特色,也是本书与同类研究的一个基本区别。
10.传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所力求达到的境界是一种对必然性和绝对意义的因果关系的把握和追求,而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所能够达到的境界则只能是一种对或然性和相对意义的价值关系的把握。这是人类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的价值认识和价值实践的重要原因。
11.价值问题是一个复杂问题。价值问题的复杂性一方面源自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间价值关系的动态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源自具有自我意识的价值主体内在本质联系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未完待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5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