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文: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整体理论架构与理论要点(四)
20.从信息资源、信息机制和人的本质的关系角度看,人类社会信息机制的运行过程和社会信息资源的价值实践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联系和自然联系以及基于这些联系的各种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本质不断生成、不断发展和不断升华的历史过程。
21.“人的本质特征是意识”,“意识的本质特征是追求现实的自由”,“意识的本性是自由”,而意识自身的本质则是与人的个体生命过程相联系,具有相应信息机制和自我组织、自我更新和自我生长机能的活性信息资源系统。这一活性信息资源系统表现为一种具有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作用的主观信息资源。
22.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包括主观信息资源和客观信息资源两个基本类型。主观信息资源系统构成了人的主观意识,与人的本质构成了内在联系。客观信息资源系统是主观信息资源系统的作用、互动与整合对象。客观信息资源的主体部分又是主观信息资源外化、物化或固化的产物,构成了一定社会的客观知识。
23.由于信息资源与人的本质的内在联系,信息资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与人的价值实践构成了一个统一价值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互为形式,互为手段。
24.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是一个主观信息资源与客观信息资源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这一互动过程一方面是主观信息资源对客观信息资源的吸纳,以便实现主观信息资源自身结构的调整和信息内容的更新与丰富,另一方面是客观信息资源向主观信息资源的转化,通过这一转化完成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新价值的生成。
另外,客观知识和客观信息资源的主体本来就是人的意识这一主观信息资源在一定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由内而外,由精神形态向物质载体形态转化的结果。物质形态的客观信息资源为了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必须进入价值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客观信息资源重新进入人的意识,回归为人的意识这一主观信息资源形态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自然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客观信息资源若不回归为主观信息资源,构成人的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无从借助具有生命活力和主观能动作用的人的意识而实现其价值层次的飞跃。
25.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了系统的三种基本要素,与此同时也就构成了世界客观存在的三种基本因素和相应的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构成了系统世界的存在实体,即事物(系统)是否存在取决于物质;能量构成了系统世界运动与变化的动力,即客观存在的事物(系统)能否运行取决于能量;而信息则构成了事物系统的存在形式和运动方式,即系统以何种形式存在,以怎样的方式运行和发展变化取决于信息。具体而言,一方面信息决定着系统的内部结构方式,另一方面,信息决定着系统的运动变化方式和运行规律。信息的这一决定作用是以信息机制的形式实现的。
26.信息的本质是系统的联系机制,这是系统得以形成、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机制。信息的这一本质决定了信息的中介属性。信息这一机制性和过程性的存在而非物质性存在,决定了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这一与物质资源的根本区别。系统通过这一机制,维持和保证自身内在结构间的相互联系和结构秩序,这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前提。通过这一机制,系统建立和维持与其外部环境和环境系统的联系,通过这一联系实现与外部环境和环境系统的信息交换、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这是系统实现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相协调,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系统自身发展与外部环境协调发展和与外部环境系统共同发展的前提。
27.信息在发挥机制性功能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关的和具体的联系内容。这些联系内容最终实现了信息机制功能的发挥。
28.信息是信息机制、信息过程和信息内容的统一。这一统一是信息得以存在、运行并发挥其功能的前提和基础。信息机制、信息过程、信息内容的这一统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割裂,一旦割裂,信息便不复存在。
29.信息的自由流动是信息机制的运行规律。没有信息的自由流动,便没有信息机制的有效运行。没有信息机制的有效运行,便没有系统的生存和发展活力。
30.信息的有序流动是信息自由流动的前提和保障。没有社会信息的有序流动,就不可能有社会信息的自由流动。信息无序流动的结果必然是信息流的紊乱和噪声嘈杂。这样的地带不存在信息自由流动的空间。
31.信息无序流动的极致是信息机制功能的消失,随之便是系统结构的解体。信息机制是系统的机制,系统是基于信息机制的系统。二者相互依存。
32.信息资源是信息机制运行过程结束后的结果和产物,是信息内容与相应载体的统一。
33.信息资源又是信息机制运行的基础,没有一定的信息资源,就不可能形成信息机制的运行。
34.社会系统信息机制的运行过程是一个信息内容的形成过程,即不确定性的消除、知识的创新和思想与智慧的升华过程。
未完待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5 0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