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向“敢为天下先”者致敬 精选

已有 5152 次阅读 2010-11-16 23:33 |个人分类:科学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关村, 陈春先, 敢为天下先

读最近一期的《中关村》杂志有感。满眼跳动着是中关村30年创业者的一些名字。但这次,彻底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一个人的面孔。

北京的中关村,曾被比做中国的硅谷,靠科技创业造就了无数个千万富翁,当然还有亿万富翁。当然,从现在的角度看,如果中关村算得上中国的硅谷,这样的硅谷绝非仅此一家,比如还有深圳的华为......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的第一家民营科技机构始于中关村,中国的民营科技经营第一人,或者称中国硅谷第一人,出自中关村。

提起中关村的民营科技企业,人们很自然想到最始的“两通两海”,后来的联想、汉王,柳传志、刘迎建、段永基这些成功的企业,成功的民营科技企业家,但很少有人记得中国最早的民营科技企业叫什么名字,更很少有人记起是谁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

陈春先,就像他的名字,在中国改革的春天到来的时候,成为“敢为天下先”的科学家“下海”创办科技实体第一人,由此衍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带动了中关村乃至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从无到有,人小到大,从弱到强。

30年前,北京等离子体先进技术服务部——中国第一家民办科技实体,一个不太好记住的名字,在中科院物理所一个破旧仓库的一角诞生。如今,这家公司早已不复存在,他的创立者陈春先也于6年前离世。

陈春先,一位“物理学天才”,如果不是当初的选择,肯定是一名资深院士,一名享受不错待遇的老科学家了,因为无论凭能力、凭资力,应该都是很强的。

令人有些心酸的是,从传统意义上来讲,他不是一个成功者,因为创办的公司早已倒闭,现在的中关村甚至连它的一点影子也找不到了;直到去世,陈还住在狭小破旧的居民楼里,没有工资、没有公家人应该享受的各种福利,看病全部要自己花钱,看起来境遇有些凄惨。

当初为什么不好好当他的研究员,当他的博导,熬他的院士?而选择了“下海”这一条充满荆棘的不归路?相信陈春先选择这条路,不完全甚至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钱。仅仅三赴美国,考察美国的科技企业,考察美国的硅谷,就让他生出在中关村这块科研宝地建立中国的“硅谷”的梦想,提出了在中国搞“技术扩散”的发展之路。一个中国科学家的责任心,创新理念。

于是,陈放下一切,成为中国科学家里第一个“下海”创业的人。

古今中外,“敢为天下先”的人大有人在,成功者流芳百世,失败者则容易被人们遗忘。实际上,那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失败者,应该更加得到尊重。少数的成功者正是建立在行进在失败者铺就道路的基础上。在科学研究上如此,在创办实业上也是如此。

陈春先是令人敬佩的,有人说,他的选择,不是为个人,而是为一个民族做出的选择。这些最初的创业者,像征着时代的先声,和当年的安徽小岗村意义一样重大。如果当初没有陈等顶着巨大的压力创办第一家将“民营”和“科技”联结起来的机构,没有将高科技扩散于民的示范效应,没有中央在27年前中央的明确支持,没有后来科研人员纷纷走出院墙,开辟新天地,就不可能有今天科技转变成现实生产力的巨大动力,民营科技自主创新带动中国科技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今天。当然,你可能会说,陈春先不去做,别人也会去做的。

成功和失败,往往个性使然,环境使然。不管怎么说,中关村开拓者们的勇气,他们的磨难,成功和失败,都应该被写进历史。好在,今天,中关村纪念民营科技30年,没有忘记陈春先这些开拓者的名字。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己。

中国科技要腾飞,要迎接新的挑战,中国的科技体制要改变,政治体制要改革,也许需要更多像中关村的陈春先这样“敢为天下先”的“勇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8991-384506.html

上一篇:香山初冬
下一篇:"文革"中狂热的“打鸡血”疗法
收藏 IP: .*| 热度|

25 武夷山 刘洋 刘全慧 鲍得海 陈儒军 朱志敏 陈国文 马臻 孙根年 丁甜 吉宗祥 佟冬 吕喆 李志俊 李学宽 侯成亚 鲍海飞 唐常杰 郭鸿 曹建军 王丙杰 侯振宇 xuqingzheng colorfulll woxing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