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我们是否误解了进化?

已有 1238 次阅读 2024-4-8 19:31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一项令人振奋的进化生物学研究表明,人类、动物乃至单细胞生物体如何合作以求生存表明,生活中不仅仅有竞争。《从自私的基因到社会性生物:生命的合作史》乔纳森·希尔弗敦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24)

所有生命都是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事实可能会让人感到沮丧。如果“适者生存”是进化的关键,那么人类是否天生就与他人发生冲突?绝对不是这样,进化生物学家乔纳森·希尔弗敦在他的最新著作《自私的基因到社会性生物》中说。相反,他认为,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从某些类型的捕食到寄生,都依赖于合作。因此,“我们不再需要担心人性是罪恶的,也不需恐惧人类的仁慈之乳会枯竭”。

 图片43.png

希尔弗敦用来自基因、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的例子来强调合作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例如,一种叫做根瘤菌的细菌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茁壮成长——并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可溶形式。一些甲虫合作埋葬对任何单一昆虫来说都太大的动物尸体,既减少了其他动物偷食的风险,也为甲虫家族提供了栖息地。

许多细菌使用一种叫做群体感应的化学信号系统来相互指示它们的存在,只有当同种物种的成员紧密聚集在一起时才会激活。这使得每个细胞能够调整其基因表达方式,以使群体中的个体受益——例如,当足够多的细菌聚集在一起发起有效攻击时,释放毒素杀死其他物种。

希尔弗敦甚至说,十八世纪的海盗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有效合作例子。海盗们在船上共同工作,对外来者的暴力使用比作为内部执法机制更频繁。

作者反驳了合作与竞争根本对立的观点——这是20世纪70年代社会生物学运动的一个后果,其中一些生物学家认为,所有人类行为都可以简化为达尔文式的成为“最适者”的需要。正如希尔弗敦所展示的,现实并非非黑即白。

图片44.png

地衣是一种复合有机体,其中一种藻类生活于真菌之内。

 

这是一个观点问题

以地衣为例——它们是“复合有机体”,在其中藻类或蓝细菌生活于真菌之中。瑞士植物学家西蒙·施文德纳在19世纪60年代发现了这种关系,他认为地衣是一种寄生体:“它的奴隶是绿色的藻类,它寻找或确实抓住了它们,并迫使它们为其服务。”另一种看待这种关系的方式是,这些藻类和真菌是相互依存的——当它们作为地衣共存时,每一种都生长得比单独存在时好。寄生与共生、竞争与合作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这是一个观点问题。

在我们自己的细胞生物学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模糊边界。十亿多年前,细胞吸收了细菌,这些细菌最终进化成为产生能量的结构,称为线粒体。线粒体是今天所有植物、动物和真菌细胞的必要部分。它们可以被视为奴隶,而细胞则是寄生虫。或者也许它们更像是被收养的家庭成员。

希尔弗敦从根本上提出,这些情况中的合作源于自私。动物不是为了其物种的利益而进化,而是为了传播它们自己的基因。合作发生是因为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相互利益比单独工作要好,正如地衣的案例有效展示的那样。

如果这看起来冷酷无情,那反映了人类将人类的道德框架应用于生物现象的倾向。使用如“奴隶”和“被收养”的情感化词汇使我们偏离了严谨的科学,并导致我们将生物相互作用视为“好”或“坏”,而不是真正无道德立场的交易过程。

生物过程的拟人化是一个深刻且当前的问题。错误地暗示自然界中有代理性是一个容易陷入的陷阱——例如,人们可能会经常说一个病毒如SARS-CoV-2“想要”传播,或者蚂蚁为了“殖民地的利益”而行动。我本希望听到更多关于希尔弗敦对这类错误的看法。但在某些地方,我觉得他本可以将他的暗示理解更明确地表达出来。相反,他有时会牺牲那种谨慎性来开不必要的玩笑,比如指出细菌“本质上是喜欢聚会的单身汉”。

作者还可以更多地谈论大多数自然界中固有的非道德性如何不适用于人类。与其他生物类似,我们的进化遗产使我们社会化,但这种社会化是“好”还是“坏”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这种与希尔弗敦概述的其他合作过程的区别本可以解释得更清楚。

《从自私的基因到社会性生物》在讨论自然界合作行为的复杂性的长篇精彩讨论中表现得最为出色。例如,尽管我阅读了大量关于生物学的资料,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能理解RNA链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并开始了所有生命进化过程中的自我复制。希尔弗敦可以像大多数人谈论昨天的足球比赛一样轻松地谈论构成你基因的化合物。

Survival of the nicest: have we got evolution the wrong way round? (nature.com)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1428770.html

上一篇:氢气抗炎症效应的发现【经典】
下一篇:苯海拉明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收藏 IP: 117.143.182.*| 热度|

4 刘进平 杨正瓴 郑永军 高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